戴叔伦(四首)

发布时间:2017-01-18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戴叔伦(四首)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为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他在描写农村和边塞的诗歌中,有些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社会意义很深刻。《女耕田行》是他的佳作。其他抒情作品,词采清丽,深情婉转。苏 溪 亭[1] 苏

 
     戴叔伦(四首)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为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他在描写农村和边塞的诗歌中,有些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社会意义很深刻。《女耕田行》是他的佳作。其他抒情作品,词采清丽,深情婉转。
 
苏 溪 亭[1]
 
  苏溪亭上草漫漫[2],谁倚东风十二阑[3]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4]
       【说明】这首诗以想象的笔法,描写所怀念的人处在苏溪亭的优美景色中,借以表达真挚的情谊。
       【注释】[1]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县附近。亭——长亭,旅人休息的场所。 [2]漫漫——形容春草遍地。[3]谁——指所怀念的人。倚——靠着。十二阑——即阑干十二曲。这句说,谁在亭上倾听东风送来的阑干十二曲。[4]汀(tīng听)——水边的平地。末两句写,作者所怀念的人在亭上欣赏着这富有诗
意的景色。
 
 
兰溪棹歌[1]
 
   凉月如眉挂柳湾[2],越中山色镜中看[3]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4]
     【说明】这首诗描写兰溪春夜的优美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首两句写静景,末两句写动景,相互映衬,栩栩如生。
     【注释】[1]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县西南,棹(zhào赵)——划船的一种工具。棹歌——古代的一种歌曲,大多描写船家的水上生活。[2]凉月——发出清光的月亮。眉——形容一钩新月。柳湾——岸边栽着柳树的水湾。[3] 越中——浙江省中部。镜——形容平静的水面。这句说,平静如镜的兰溪倒映着越中的座座青山。[4]桃花雨——即春雨。滩——指兰溪滩。
 
过三闾庙[1]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2]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3]
      【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借屈原的悲惨遭遇,来揭露唐王朝自安史乱后,宦官专权,腐败的现实,以表达他对国事的忧愤。本诗用景物旁衬,渲染气氛,加强“怨”的形象性。
      【注释】[1]三闾庙——即屈原的庙。屈原,名平,楚国人,曾担任过掌管楚国王族事务的三闾(昭,屈、景三姓贵族)大夫。他受到代表反动势力的守旧派人物的陷害,被放逐到江南。经洞庭湖逆水到展阳,溆(xù旭)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湘阴的汨(mì密)罗,因忧愤国事太甚,投入汨罗江而死。当地人民立庙纪念他。[2]子一古代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首两句说,屈原虽然死了,可是他的怨恨很深,正象流不尽的沅水、湘水一样。[3]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声。末两句用象征的手法,一方面写出楚王朝的衰落,一方面写出屈原悲愤的呼声。
塞 上 曲
 
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1]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2]
 
      【说明】这首诗描写边防战士勇敢杀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全诗热情奔放,谈吐直率,鼓舞人心。
      【注释】[1]汉家——借指唐代。旌旗——各种旗子。阴山——即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东北接连内兴安岭的阴山山脉,是古代和匈奴分界的地方。汉时匈奴统治者常据阴山侵扰汉朝。不遣——不使。胡儿——指匈奴的士兵。还——逃回去。首两句写汉军军容威武雄壮和杀敌的雄心。[2]生入——活着回来。末两句写士兵长期坚守边境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