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日

发布时间:2016-11-09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1920年1月2日,北洋政府颁布第一个废除文言文、采用国语的法令。
     
       对于华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
     
       从晚明开始,就存在儿童过早为准备科举而学习的现象。晚清的八股文更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的风气。甲午战争前后,何启、胡礼垣等人便指出文言文的一个弊端:“以文言而道俗情,则为未学者所厌;以俗语而入文字,又为读书者所嗤。俗语、文言分为两事,使笔如舌,戛戛其难。”——何启 胡礼垣,《新政论议》
       
       故,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坛提倡的“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的“白话文”渐渐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也有人认为,所谓文言文“难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写作文言文“难度更高”等等论点,其实是因为人们从小就一直接受现代白话文教育;如果从一开始就兼学文言文则不会有如此感觉,尤其对于非北方官话使用者来说,现在白话文并不比文言文易学。

       虽然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但是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文言“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等等,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

       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的主体之一。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即使到了新文化运动100年后的2012年,文言文仍常被用在台湾政府公文之中,例如立法院聘请前任立法委员黄淑英任职顾问的公文,便使用文言文书写。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语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种类众多,惟独文言文始终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使用不同方言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但是,文言文在汉语白话文普及,以及英文成为全球准通用语后,其地位与实用性已经大不如前。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