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六法: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

发布时间:2016-12-20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我们中国的思想很庞杂,并且历史悠远。总体概括有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经历数千年来这六大家还保留着,说明了这六家都是人们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所谓的“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也应该不是绝对的。如果绝对了,这些流派不可能保留到现在。
  
    儒家是一门很现实的学派,他讲究礼仪。所谓礼仪不过就是想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儒家的重心在于处理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你和祖先的关系,你和长辈(上司)的关系,你和同辈(同事)的关系,你和子孙(下属)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候要怎么做,自己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养。就这么多了。所以黑格尔读了孔子的《论语》之后会说,读了之后对孔子的崇拜当然无存。毕竟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教条,容不得人们自由发挥。
  
  道家的核心在于《道德经》,所谓“道”就是天理运行,是对自然就运行规律的阐述;所谓“德”就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还有我们人类自己。所以虽然《道德经》可能没有《庄子》那么贴切于道家的精髓,但却是对道家精髓的总结。而《庄子》却吧“德性”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逍遥”。可以说,道家阐述的问题与儒家并不相干,道家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果真要说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矛盾有多么深刻化,那就是究竟应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还是先注意人与人的关系。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任何人都要同时面对人和自然,就看自己拿捏分寸了。
  
    释家跳出了自然和人,这一点和道家不同。道家至少是在世界里寻找人和自然的关系,而释家则干脆再这个世界之外看这个世界,完全是于己无关的冷眼旁观心态。所以,释家讲“空”,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存在的早晚都要化成尘埃,所以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释家一直都是养尊处优者的首选,尤其是处于高位者的第一选择,因为太多的人事变故让他们不能不用这种心态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毕竟已经心在三界外,自然与儒家、道家矛盾不大,只是偶尔看到这些世俗的争斗,他们会看破红尘的淡然一笑。
  
     法家讲究的是功利。有了功利之心,必然是有想做之事。要做成某事就必然要调动资源。所以,法家讲究的是摆布资源。他们善于抓住人际之间的矛盾去促成某事,善于利用规律之间的漏洞去做成某事,有的时候为了目的甚至愿意创造条件去推进。正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过于功利,法家之人多半没有善始善终。但人活一辈子,总会想着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人人都有法家之心,多多少少都在行法家之事。法家之目的在于做事,所以本质上和儒家、道家、释家也没有冲突。
  
  墨家在于发明创造。他们利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来创造器械,所以所以他们注意的是部位与部位之间的衔接,并思考如何改进。所以墨家的人务实,因为他们从来不关心天地人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心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过得更便捷,日子更舒服。墨家学派众名人物除了墨子,就是鲁班。都是大发明家,大物理学家。所谓“墨守成规”也就是说墨家习惯于遵照事务的原理来办事,不愿意突破规律。(所以我一直认为刘德华的《墨攻》对墨子塑造的不好,刘德华长相精明外漏,看似很有原则,所以应扮演儒家或释家的人。墨子出身于工科,是纯粹的技术人才,是一个老实规矩的人。)
  
  兵家其实最简单,讲究实力。所以兵家著作要么讲如何利用强大实力震慑敌人,要么讲如何摆布在实力强大者之间游走。兵家书籍也不多,无非《吴子》、《孙子》、《孙膑》、《六韬三略》,后来还出了《武穆遗书》,就这么多了。武圣也就3个,最早是姜太公,之后是关云长,后来因为岳飞的忠肝义胆也算上了。没啥好说的,就好像现在几个大款比阔,拿钱砌长城,看谁砌得多。所以才有“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之说。毕竟打来打去多不文明啊,但有时候又不能不打。毕竟这也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嘛。
  
     最后用个小例子来说明六家的关系吧。就好像一家企业,儒家意味着公司规章,道家意味着市场分析,释家意味着风险规避,法家意味着公司管理和产品营销,墨家意味着生产技术,兵家意味着战略布局和市场占有率。一家企业,“六法”都要,偏重其一必然要引发问题。企业如此,工作如此,做人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