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学国学,魅在领悟,工在体味,效在吸纳。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1】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8】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9】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1】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3】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1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1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1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1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21】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2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3】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2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文】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25】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6】
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应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27】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8】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2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30】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31】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3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33】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34】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
【35】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3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无能而不讲信用,这种人我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的。”
【37】
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我观察人,(不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38】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兄长面前,就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39】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一点没有四种毛病,能够做到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怕培养仁德。”
【4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文】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4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3】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44】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45】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译文】老子说:“明道之君总是无欲无为,顺乎自然。总是依顺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去行政施教而不以个人的欲望好恶而妄为兴废。”
【46】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如果君王无私无欲,知足而不贪,就不会遭到百姓的唾弃和羞辱,凡事适可而止,与世无争,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了。”
【47】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能过透彻了解别人思想行为的人确实聪慧,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的人确实最为明智。”
【48】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能够战胜敌手的人确有力量,而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49】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德经第九章》)
【译文】老子说:“手中已然握持其物仍然贪多而抓握不止,倒不如及早罢手为有得。手中已然握执尖利之器还要锤砸不止必欲使之锋锐无比,那绝不可能使其保持长久。大肆聚敛而使得金玉满堂、珍宝无数,这世上没有谁能够守护得住。富有尊贵而骄奢淫逸,那只能给自己招致灾祸。事成功遂便隐身退后,这事上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50】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缤纷的色彩看就了就会让人两眼昏花,歌乐欢动,喧哗不已,听久了就会使人耳聋失聪。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伤而厌恶饮食。驱马奔驰,围捕田猎,时间久了会让人心智狂乱而纵情放荡。贪求宝物而不知满足,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行为乖戾而举动失常。”
【51】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持守‘道’,就能治理好万事万物,就能统御好家国天下。据其‘有’而察其‘无’,得以知晓远古及其初始情况,这样就明了了‘道’的整个体系。”
【52】
老子曰:“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53】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施无为之政所获得的功效之大,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收益之多 ,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
【54】
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故而君王虽然位居于民众之上,但民众并不因此感到有负担;虽然身居于民众之前,而民众并不因此感到有所妨碍。天下之人全都乐意推举他成为君王而并不厌烦其在上位,不就是因为他谦卑处下,无欲不争,因此天下也就没有谁能够同他相争吗?”
【55】
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56】
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道经第七章》)
【译文】老子说:“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无欲无私,反而(如私欲之人所说的)‘成就其私’吗?”
【57】
老子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老子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道经第五章》)
【译文】老子说:“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8】
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59】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天下万物蓬勃生长,我则观察它们的最后归宿。万物虽芸芸而生,纷然杂陈,而最终全都各自返归其根。返归其根即处虚守静,就是复归其本性。”
【60】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老子说:“虽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为贤智聪明,是非常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晓大道却自以为是,就非常愚蠢而令人厌恶了。”
【61】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当然也就离弃于他,而使他丧邦失国,众叛亲离。”
【62】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那些能够柔弱委屈以适应于外物的,才能坚韧有恒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够枉曲其身而使之协和于环境的,才能确实做到端平正直;低洼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渐增高;破败之物清除之后,才能更换使用新的东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贪,才能有所获得;若已经握持其物而依然贪多,反而会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圣明的人总是抱一守道,以虚静无为作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则。”
【63】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九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而适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
【64】
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译文】庄子说:“小智不能比匹大智,寿命短的不能比匹寿命长的。”
【65】
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译文】庄子说:“没有实用之处,又怎么会有招来什么祸害呢?” (注:庄子强调无用之用为大用。)
【66】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大知广博,而小知精细;大言气焰盛人,小言则论辩不休。”
【67】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因着彼方对待而成。”
【68】
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安适于生死年岁,安适于是非仁义,邀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也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
【69】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文】庄子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智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这样还要去汲汲追求智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70】
接舆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译文】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走过孔子门前唱着:“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71】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死生是一件极大的事,却不会使他(此指鲁国断脚之人王骀)随之变化,就是天覆地坠,他也不会随着遗落毁灭。他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枢纽。”
【72】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仲尼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德,乃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
【73】
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译文】庄子说:“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所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74】
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不忘记他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
【75】
孔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孔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译文】孔子说:“鱼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76】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庄子·大宗师》)
【77】
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圣人要游于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对于老少生死都善于安顺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况那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转化的道呢?”
【78】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文】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79】
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对于事物无所偏私,弃浮华而复归真朴,不知不识的样子,在纷纭的世界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
【80】
庄子曰: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
【81】
庄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庄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庄子·骈拇》)
【译文】庄子说:“当代的仁人,忧虑世间的祸患;不仁的人,溃乱性命实情而贪图富贵。”
【82】 庄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译文】庄子说:“小的迷惑会错乱方向,大的迷惑会错乱本性。”
【83】
庄子曰: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庄子曰:“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骈拇》
【译文】庄子说:“我所认为的明达,并不是指看清别人,而是内视自己罢了。”
【84】
庄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庄子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庄子·马蹄》)
【译文】庄子说:“(所以)盛德的世代,人民行为迟重,朴拙无心。”
【85】
庄子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
庄子曰:“藏金于山,沈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在宥》)
【译文】庄子说:“藏金于深山,沉珠在深渊,不谋财货,不求富贵,不以高寿为乐,不以夭折为哀,不以通达为荣,不以贫穷为羞耻,不收揽举世的利益来据为己有,不以称王天下而彰显自己。。”
【86】
庄子曰: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
庄子曰:“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为政一定要做到恭敬节俭,选拔公正忠直的人而没有偏私,人民谁敢不和呢!”
【87】
庄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庄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知道自己是愚昧的,并不是大的愚昧;知道自己是迷惑的,并不是大的迷惑。”
【88】
庄子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庄子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大迷惑的人,终身不解悟;大愚昧的人,终身不自知。”
【91】
庄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
庄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个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还可以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少;要是两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达不到,因为迷惑的人多。”
【92】
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译文】庄子说:“清静为玄圣,行动为帝王,无为则为万物所尊崇,朴素而称美于天下。”
【93】
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
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天道》)
【译文】庄子说:“用敬来行孝容易,用爱来行孝难;用爱来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适难;使父母安适容易,让父母不牵挂我难;让父母不牵挂我容易,使天下安适难;使天下安适容易,让天下忘我难。”
【94】
庄子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
庄子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显,名誉并焉。”(《庄子·天运》)
【译文】庄子说:“最尊贵的,一国的爵位可以舍弃;最富足的,一国的财货可以舍弃;最显荣的,任何名誉可以舍弃。”
【95】
庄子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庄子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庄子·天运》)
【译文】庄子说:“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便不能让人利禄;以荣显为追求对象的,便不会让人名誉;迷恋权势的,便不肯给人柄权。”
【96】 庄子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庄子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庄子·缮性》)
译文】庄子说:“荣华高位在身,并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来到,如同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抵御,去时不能阻止。”
【97】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篇》)
【译文】不要用人事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得去求声名。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
【98】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庄子·至乐篇》)
【译文】“身体乃是外在物质元素假合而成;外在元素假合而产生的生命,乃是暂时的凑集。生和死就好像昼夜一样的运转。”
【99】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篇》)
【译文】“通达生命实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实况的,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故。”
【100】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篇》)
【译文】“舍弃俗事就形体不劳累,遗忘生命中的事务就精神不亏损。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便和自然合而为一。”
【101】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庄子·达生篇》)
【译文】孔子说:“不要太深入而潜藏,不要太表露而显扬,像柴木一般无心而立于动静之中。三种都能做到,可称至人。”
【10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译文】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103】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庄子外篇·知北游》)
【译文】学问广博的不一定具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不一定具有慧见,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
【104】 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心境安泰的人,便发出自然的光辉。发出自然光辉的,人便显现其人的天然本
【105】 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
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 (《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行为不拘名迹的人,充实而有光辉;志在求取财用的人,只是商人而已,看他跂行着,自以为安稳的样子。
【106】 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
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至礼是没有人我之分的,至义是没有物我之分的,至知是不用谋略的,至仁是不表露爱迹的,至信是不用金钱做质证的。
【107】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动作自然出于不得已是为德,动作自然不由于我是为合理,鹜名则相反而求实则相顺。
【108】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道为德所尊崇,生是德的光辉;性是生的本质。
【109】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性的活动叫做为;有为而流于人伪,叫做失。知是和外界应接;智是内心谋虑。
【110】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要宁静就要平气,要全神就要顺心,有所为要得当,就要寄托于不得已。
【111】 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
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执迷于权势财物的人喜欢变乱,遭逢时机而后有所用,(这种人)不能安静。这些人都是逐时俯仰,局限一事而茅塞不通的人。
【112】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智谋之士没有思虑的变换就不会快乐,口辩之士没有议论的程序就不会快乐,好察之士没有明辨的事端就不会快乐,他们都受外在所局限。
【113】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极物之中有自然,循变之际有觉照,冥默之境有枢机,太始之域有彼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的解悟好像未曾知解,无心的知好像无所知,无心的知才是真知。
【114】 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追问(它)不可以有限制,而不可以没有界际。以不疑惑来解释疑惑,返回到不疑惑的境界,还以为是大不惑。
【115】 人之于知也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谓也。
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谓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 足所踏的地很少,虽然少,还要依恃所没有踏到的而后才能达到广远;人所知的少,虽然少,还要依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天道的自然。
【116】 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
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万象纷纭中各有实理,古往今来不相代换,(各尽其分)而不可以亏损,这当中岂不是蕴含着一项伟大的妙理么!
【117】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
【译文】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是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觉得舒畅。
【118】 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庄子杂篇·外物》)
【译文】德的外溢在于声名,名的外溢在于太露,计谋生于急迫,机智出于争端,闭塞生于拘执,官事则决于众人所宜。
【119】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庄子杂篇·寓言》)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才德学识,就没有做人之道;做人没有做人之道,就称为陈腐之人。
【120】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只有不以天下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能够尊重生命的,即使富贵也不以昧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
【121】 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原宪说)要是趋世而行,结党为友,所学为求炫耀于人,所教但求显扬于己,仁义的奸慝,车马的华饰,这是我所不愿去做的。
【122】 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原宪说)要是趋世而行,结党为友,所学为求炫耀于人,所教但求显扬于己,仁义的奸慝,车马的华饰,这是我所不愿去做的。
【123】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所以养志的人忘了形骸,养形的人忘了利禄,求道的人忘了心机。
【124】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知足的人不因利禄累害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损失也不忧惧,修养内心的人没有爵位而不羞愧。
【125】 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
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 不能把握自己就放任,这样精神不厌恶吗?不能把握自己而又强制不顺应,这就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就不能成为高寿的人。
【126】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古时得道的人,穷困也快乐,通达也快乐。所欢乐的不是穷困和通达,只要是身处道德,那么困穷通达就好像寒暑风雨的循序变化了。
【127】 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不因人的失败而自显成功,不因人的卑微而自视长大,不因逢时机而自图利益。
【128】 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
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义真是也。(《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没有德性就不能取信,不能取信就不能被任用,不被任用就不能获利。所以从名来看,从利来算,仁义是要紧的。
【129】 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
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是曲是直,听任自然;观照四方,随着时序而变化。或是或非,执守你的环中;独自完成你自己的本意,和道共游。
【130】 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其天。
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其天。(《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不要固执你的行为,不要助成你的仁义,这会失掉你的真性。不要奔赴富贵,不要急求成功,这会舍弃你的自然的天性。
【131】 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
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智者所为,依百姓的需要而行事,不违反大众的原则,因此知足而不侵犯,
【132】 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有馀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知足所以才辞让,舍弃天下的财物而不自以为清廉。清廉和贪得的实质并不是受外物的迫使,反观内在禀性所导致。
【133】 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
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贪财而取怨,贪权而耗费精思,闲散则沉溺于嗜欲,身体充盈则意态骄满,可以说是疾病了。
【134】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权势如天子而不以尊贵骄傲于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货自诩于人。
【135】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凡物同类便互相聚集,同声便互相应和,这是自然的道理。我愿意告诉我所知道的来帮助你所从事的。
【136】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自恃聪明、擅自行事,侵犯他人而师心自用,叫做“贪”;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相同就可以,如果和自己不相同,则意见虽好也以为不好,叫做“矜”。
【137】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
【138】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悲痛却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严厉却没有威势,勉强表示亲爱的人虽然有笑脸却不感到和悦。
【139】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真性存于内心,使神色表现在外,这就是本真的可贵。将它用于人理上,事奉双亲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便欢乐,处丧便悲伤。
【140】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不能够效法自然而忧虑人事,就不知道珍贵本真,庸庸碌碌随世俗变迁,所以不能知足。
【141】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礼节是世俗所为的,真性是秉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贵本真,不拘于世俗。
【142】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庄子杂篇·列御寇》)
【译文】通达生命实情的就心胸广大,精通智巧的就心境狭小;通达大命的就是顺任自然,精通小命的就是所遇而安。
【143】 不累不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不累不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不为世俗所牵累,不用外物来矫饰,不苛求于人,不违逆众情,希望天下安宁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144】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恍惚如无有,寂静如清虚。相同则和谐,贪得便有失。
纳言·论政/名言辞典
纳言
【人之将死,恶闻酒肉之味;邦之将亡,恶闻忠臣之气】语出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人快死的时候,怕闻到酒肉的气味;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怕听到忠臣的声音。说明拒忠臣、逆忠言,国家势必灭亡。恶 (wù务):厌恶。邦:国家。气:气息;声音。
【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语出《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做君主的自以为是,那么大家就不进献计策了。人主:君主,指最高统治者。自臧:自以为是。臧,善;好。
【人主贤则人臣之言刻】语出《吕氏春秋·达郁》。君主贤明,臣子就能言无不尽。谓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刻:尽。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语出《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人要看清自己的容貌,一定要借助于明镜;国君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一定要靠忠臣。说明只有启用忠臣,从谏如流,才能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形:容貌。资:凭借,依托。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毖藉忠臣】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求谏》。人要照一照自己的模样,必须用明镜;做君王的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凭借忠臣。藉:通“借”。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语出《史记·商君列传》。一千个人唯唯诺诺,还不如一个人直言争辩。说明必须注重听纳言谏,而不能醉心于众人的奉承。宋代苏轼《讲田友直字序》:“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诺诺:应承之词。谔谔:直言貌。
【义之所在,贱不可忽】语出宋代苏舜钦《乞纳谏书》。只要有道理在身,就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不可忽视。意谓只要有道理,不管其地位高低,都要虚心听纳。义:道理。贱:地位低下的人。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语出《书·大禹谟》。意谓虚妄之言不可信,不与众人共商的专独之谋不能采用。稽:查核。询:询问。庸:用。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语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木料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规劝,就会变为道德高尚的人。绳:绳墨,木工打直线用的工具。谏:规劝。圣:道德极高尚。
【不知所从而好从人,不知所违而好违人,其败一也】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慎所从》。不知道该听从谁的而喜欢听从别人,和不知道该拒绝谁的而喜欢拒绝别人,其失败都是一样的。说明纳言应当先辨清其言当纳不当纳,既不能盲目听受,也不能轻率舍弃。从:听从。好(hào号):喜欢。违:违逆,拒绝。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语出《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不搞清楚事情究竟是对还是不对而一味喜欢听别人赞颂自己,这是再糊涂不过的了。悦:高兴,喜欢。暗:不明白,糊涂。
【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刑法》。不要说我地位高而轻慢贤士;不要说我有智慧而不听别人进谏,骄矜自负。尊:地位高。侮:欺负轻慢。智:聪明,有智慧。谏:规劝。矜己:自夸。
【乌彀之卵不毁,而后凤皇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贵德》。乌彀的蛋不打破,然后凤凰才会飞来;犯有诽谤之罪的人不诛杀,然后忠良之言才会听到。说明领导者应当大度待人,只有赦过不究,人们才会勇于进言。乌彀(gòu够):泛指鸟类。乌,乌鸦。彀,待哺食的小鸟。卵:蛋。凤皇:即凤凰。集:聚集。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语出《国语·周语上》。治理河水的人,导引水流使其通达;统治百姓的人,使他们公开地发表言论。为:治。决:开通水道,导引水流。导:疏通。引申为通达。宣:这里指让人说话。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语出《六韬·文韬·大礼》。用天下人的眼睛观看,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天下人的耳朵谛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用天下人的头脑思虑,就没有不能明晓的。说明领导者应当集思广益。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语出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尚书》。采纳别人的意见,就像采纳自己提出来的意见一样。意谓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自:从。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语出《新唐书·宋务光传》。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说明治国者必须乐于听取批评意见,这样国家才会兴盛。罔(wǎng网):没有。谏:规劝,规劝的话。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语出《论语·泰伯》。鸟在将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在将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说明人的临终遗言往往充满善意,值得听取。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语出《吕氏春秋·至忠》。谓忠诚正直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和自己的心意相反。逆:抵触。倒:逆,相反。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语出《诗·小雅·青蝇》。和易近人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岂弟(kǎi tì凯替):同“恺悌”,和易近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语出《诗·大雅·板》。古人有这样的话:凡有疑难要请教割草打柴的人。意谓施政者应广泛征询意见。后以“询于刍荛”说明能向草野鄙陋之人请教的不耻下问的精神。刍荛(chúráo锄饶);割草打柴的人。
【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众多的人唯唯诺诺,还不如一个人的直言争辩。说明应当虚心纳谏,而不能陶乐于人们的一味顺从。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词。谔谔:直言貌。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已者孤】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 刺议》。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知:通“智”,有智慧。距:通“拒”,拒绝。谏:直言规劝。专:独断专行。
【多指乱视,多言乱听】语出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顺从许多人的指点,自己的视觉就会混乱;信从许多人的议论,自己的听觉就会混乱。说明对众人的话不可盲目听从,而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语出《国语·周语上》。意谓堵塞百姓的言路,比用堤岸堵塞河流危害更严重。防:堤岸。川:河流。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语出《论语·为政》。批判错误的主张,祸害就没有了。这反映了儒家对不同主张的态度。攻:攻击,批判。异端:不同于自己的主张、学说。已:停止。
【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政理》。政令太严,下面的臣民就会沉默不语,下面的人像哑巴一样缄默不语,那么在上位的人就会像聋子一样什么也听不到,聋子和哑巴不能沟通思想,这样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说明治理国家,政令不能太苛刻,应当有宽的一面,使人心情舒畅,敢于讲话。喑:(yīn音):哑,缄默。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语出《吕氏春秋·听言》。听来的话不可不详细考察,不详细考察就会好坏不分,好坏分不清,就会造成最大的混乱。察:细看;详审。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语出《韩非子·六反》。听他的言论一定要求它有实用价值,看他的行为必定要求它有功效。责:要求。
【役一己之聪明,虽圣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虽众人不能愚】语出明代吕坤《问学》。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算作睿智;运用天下人的耳目观听,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愚弄。说明领导者贵在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役:役使,运用。众人:普通人,凡人。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没有知识的人说的话,圣人也会有所听受。意谓领导者应当广纳群言。《汉书·晁错传》:“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狂夫:没有知识的人。择;挑选,此谓部分采纳。
【良药生人,不能生不饮者】语出清代唐甄《潜书·鲜君》。对症的好药能把重病人救活,但不能救活不饮用它的人。喻指意见再好,如果对方不采纳,也不能发挥作用。生:活,救活。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语出《孔子家语·六本》。好药吃到嘴里虽然发苦,但能治病;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的行为有益处。通常简化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正直的话。
【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好药喝到嘴里发苦,但明智人还是促使自己喝下去,因为他知道喝了以后可以消除自己的疾病。忠言听起来不顺耳,但英明的君主听从它,因为他知道听从它能够取得功效。劝:勉励。已:停止,消除。拂:违背。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语出《三国志· 吴志·孙奋传》。疗效优良的药物吃起来很苦,只有患了病的人能乐于服用;忠实诚恳的言论听起来刺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接受。意谓听言纳谏是十分难能的。疾者:患病的人。甘之:以之为甜,乐意服用。达者:通晓事理的人。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所以暗者,偏信也】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国君看清事理,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国君不明事物真象,是由于偏听偏信。说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的道理。兼听:指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偏信:指相信一方面的意见。
【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语出《汉书·梅福传》。采纳正确意见就像唯恐跟不上趟一样急切,听从规劝就像转圆一样容易痛快。谏:规劝。转圜 (huán环):转动圆的物体,比喻从顺而不停滞。
【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语出清代唐甄《潜书· 抑尊》。正直的言论,对于国家是上好的药品;敢于毫不掩饰地发表意见的人臣,对于国家是高明的医生。说明国家的统治者必须善于采纳直言,重用直言之臣。直言:正直的言论。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语出《韩非子·安危》。刺扎骨头,虽然会感到小的疼痛但对身体却有长远的好处;逆耳之言,虽然会使心中小有不快但对国家却会带来持久的福祥。说明领导者应当虚心纳言。拂耳:逆耳。
【拂胜,则社稷固;谀胜,则社稷危】语出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纳谏改过之心占据上风,那么国家就稳固;听谄信谀之心占据上风,那么国家就危坠。说明统治者能不能纳谏拒谀,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拂(bì闭):通“弼”,辅助,矫正。社稷:代指国家。谀:谄谀。
【忠鲠之言虽若难闻,其犹药石可以愈病;巽顺之言虽若易闻,其犹蛊蠢终登害物】语出明代朱棣《圣学心法序》。忠直的言论虽然不中听,但是却似药物可以治病;奉迎的言论虽然很中听,但是却似毒虫终必害人。说明领导者必须注意虚怀纳言,要乐闻异计而不能好听恭维奉迎之辞。忠鲠:忠正鲠直。虽若:虽然。药石:药物的总称。药,方药。石,砭石。愈病:解除病患。巽(xùn训)顺:卑顺,曲意奉迎。蛊蠹:益虫和蠹虫。前者寄生于人腹,后者寄生于木中,皆为毒虫。害物:害人。物,人。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语出《墨子· 鲁问》。国家混乱,就告诉国君,要尊崇贤人,要上下团结一致;国家贫困,就告诉国君,要节省开支,葬礼要从简。说明规劝国君治国要抓住要害,有针对性。尚贤:尊崇贤人。尚同:指下面的意见要和上面统一。同,统一。
【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颜之诛以直谏】语出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贤明的君主不厌听令人忧惧的言论而树立名声,有志之士不逃避因冒犯君主威严所面临着的杀头的危险而直言规劝。意谓明主之明在于能听危切之言,志士之直在于能犯颜强谏。恶(wù误):憎恨。危切之言:令人忧惧的言论。立名:树立名声。犯颜:冒犯君主威严。诛:杀戮。直谏:直言规劝。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语出《战国策·燕策一》。英明的君主专心听取别人批评自己的过失,而不想听别人赞誉自己好的行为。说明乐闻己过、不矜己善是贤明的统治者的可贵品格。明主:英明的君主。务:致力。
【明君在上,下多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英明的国君在位,下面直言规劝的话就会增多;国君喜欢为百姓做好事,老百姓也就没有不敢说的话了。谓只有英明的国君才能做到使臣子和百姓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讳言:不敢说或不愿明说。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从墙缝里得到光线,只能见到一张床;从窗户里得到光线,可以看清整个内室。喻指必须从大范围的人们中间广泛听取意见,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形势。受:接受。隙:小孔。牖(yǒu友):窗户。
【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禀,并小流而成江海】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政理》。一针一线地依次缝制,才能做成帐幕;积藏一升一斗的粮食,才能装满粮仓;汇合细流,才能成为江海。比喻治国者应善于听取点滴意见。缕:线。帷幕:布帛围于四旁者称帷,施于上者称幕。禀(lǐn凛):通“廪”,粮仓。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语出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一听到说死就发怒,那么医生也不敢指出他所生的病;一听到说亡国就大发雷霆,那么臣下也不敢辩论其过失。说明讳言政治上的过失只会阻塞言路,最终导致国家速亡。愠(yùn运):发怒。斥:指出。争:辩论。
【美味多生疾疢,药石可保长年】语出宋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吃香甜可口的食物经常发生病患,吃很苦的药品可以保证长寿。喻指听顺耳的话只会贻害自己,听刺耳的话可以造福自身。二句话取意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痰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痰不如恶石。 ……。’”美味:指味道上好的食物,喻顺耳的话。疾疚(chèn趁):疾病。疢,病。药石:药物的总称。药、方药。石,砭石。药、石皆治病。长年:长寿。
【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痛苦的疾病,不如苦口的难咽的药物。药能治好我的病,使我生存下去,疾病虽不甚痛苦,它的毒害却更多。疢(chèn趁):热病。恶石:指苦口难咽的药物。石,药石。
【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语出《荀子·大略》。迷失方向的,是由于不打听道路;被水淹没的,是由于不询问水路;身败国亡的,是由于不听采群言。说明领导者必须注意广泛听取意见,切不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溺:落水。遂:水中可涉之径。独:指刚愎自用。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语出三国曹植《矫志诗》。甘蔗虽然甜,但用它作手杖,一定会折断;花言巧语听起来虽然漂亮,但用起来必遭失败。说明听信巧言会坏事,应当防备表里不一的谄媚之徒,不要被其假象所迷惑。都蔗:甘蔗。巧言:表面好听而实际上虚假的话。
【烈士不避鈇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语出宋代苏舜钦《火疏》。刚强之士不怕刑戮加身而直言规劝,明达之君不忌讳自己的过失而纳用忠良。二句话是作者所设想的理想政治蓝图。烈士:坚贞不屈的刚强之士。鈇钺(fū yuè夫月):鈇和钺,均为刑戮之具,此指刑戮。讳:忌讳
。 【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保也】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利用众人的智慧,那么不用费心费力也可以轻易地取得天下;师心自用,势必连他自身也难以保全。说明领导者贵在能集思广益。乘:利用。独身:自身。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出《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多方面地听取意见,就会清醒明达;只听一面之辞,就会昏愚糊涂。兼听:听取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意见。暗:糊涂。
【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贵德》。对有诽谤罪行的人不加杀害,然后才有人敢说逆耳的忠言。谓言者无罪才能知无不言。诛:杀死。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语出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清谈会荒废政务,华而不实的文章会妨碍国事。魏晋时代,士大夫崇尚清谈,这句话揭露清谈误国的实质,颇具见识。虚谈:清谈,空谈。浮文:虚浮不实的文章。要:指国事。
【谋臧不从,不臧复用】语出《诗·小雅·小旻》。好的计谋不听从,不好的计谋反被采用。臧;善,好。从:听从。复:反。
【谔谔能昌唯唯亡】语出唐代周昙《再吟》诗。刚直之言能使国家昌盛,唯唯诺诺,一味应承,只能导致国家衰亡。谔谔:直言。昌:昌盛。唯唯:一味应承。
【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毁谤人的话总是很巧妙,谄媚人的话总是很甜美,诚恳劝告的话总是很率直,真实可信的话总是很稀少。谗(chán蝉)言:毁谤的话,挑拨离间的话。佞(nìng泞) 言:谄媚人的话,花言巧语。信言:实实在在的话,可信的话。
【溺于俗见,则听正官不人】语出宋代陆九渊《语录下》。在世俗的见解中沉迷不悟,就是正确的言论也不会听到心里去。意谓必须超脱俗见。溺:沉迷不悟。俗见:世俗的见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语出《战国策·齐策一》。朝中群臣和地方官吏及老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能上奏章规劝我的,授给中等奖赏;能在人众会集的地方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中的,授给下等奖赏。面刺:当面指责。谏:规劝。谤议:议论过失。市朝:人众会集的地方。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语出《史记·商君列传》。虚浮不实的话,就像花;深切中肯的言论,就像果实;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说明听“至言”、“苦言”有益,而信“貌言”、“甘言”有害。貌言:虚浮不实之言。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论。苦言:苦口危言。甘言:甜美动听的言辞。疾:疾病。
【薮泽之大者,以其能容也;君德之圣者,以其听谏也】语出明代朱棣《圣学心法序》。湖泊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能够容纳百川之水;帝王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够听受群臣的谏言。说明领导者只有虚心纳谏才能心明眼亮,动无失策。薮泽:大泽,湖泊。
【懦而不能强谏】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性格懦弱便不能对国君坚决劝谏。懦:懦弱。谏:规劝。
治吏·论政/名言辞典
【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清廉》。做官的如果贪图一文钱,那么他本人也就不值一文钱了。意谓领导者必须清廉,而不可贪图钱财。士大夫:指居官有职位的人。一文:一文钱,一枚钱。文,计钱量词。直:通“值”,价钱;相当……钱。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语出晋代傅玄《傅子·戒言》。处于上位的人看重品德那么下面的人就修养善行,处于上位的人看重谈吐那么下面的人就锻炼口才。意谓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下面的人有着非常直接的行为诱导作用。好德:喜欢美德;看重德行。修行:修养德行。好言:喜欢谈说;看重谈吐。饰辩:锻炼口才。饰,整治,此指锻炼。
【上欲无节,众下肆情】语出晋代傅玄《傅子·校工》。处于上位的人嗜欲没有节制,那么下面的人也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说明最高统治者必须严以自律,这样才可以使下级不敢肆行己意。无节:没有节制。肆情:放纵自己的欲望。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清廉》。自古以来美名播扬的官吏,从不使用没有正当来历的钱。意谓声誉卓著的官吏都是廉洁自持、不贪不沾的官吏。士:指官吏。无名钱:没有正当来历的钱。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语出三国刘廙《政论·备政》。执掌国政的,没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意谓使官吏廉洁奉公是最高统治者应当抓的头等大事。清:清廉;使清廉。
【仕之患也,酷无酷,贿无贿,旷无旷】语出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十。当官的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实际上残酷但从表面上看并不残酷,实际上受贿但从表面上看并不受贿,实际上旷职但从表面上看并不旷职。下文曰:“讳盗以奖奸,宽杀以诲暴,而用酷乎?匿灾以责税,悬狱以待赎,而用贿乎?渴私以弛公,勤役以荒野,而用旷乎?”贿:指受贿。旷:指不理职事。
【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治矣】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处于上位的人能做到不阻止下级做有益的事,也不放任下级做有害的事,那么国家就能治理好了。意谓最高统治者只要能够加强吏治,做到奖善罚恶,就能求得天下太平。止:阻止。纵:放纵,放任。
【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大臣如果不能从君主那里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么君主也就不能得到他想从大臣那里求得的东西。意谓君主如果不能计功封赏,那么大臣也就不会尽力于职事。说明君主应当利用封赏来调动官吏们的工作积极性。
【治民如治目,拨触之则益昏;治吏如治齿牙,剔漱之则益利】语出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御下》。治理百姓就好比整治眼睛,越拨弄触动就越昏花;治理官吏就好比整治牙齿,越是剔刷洗漱就越有利。说明对官吏应当勤加训诫和整饬。目:眼睛。拨触:拨弄触动。昏:昏花不明。齿牙:牙齿。剔漱:剔刷洗漱。
【食鱼去乙,食李去核,治国去贼】语出清代费锡璜《儿语》诗。吃鱼要去掉鱼的颊骨,吃李子要去掉李子的果核,治理国家要剔除邪恶之人。乙:鱼的颊骨。贼:为害社会的人,邪恶之人。
任人·论政/名言辞典
【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语出唐代李贺《感讽》诗之二。一旦信用小人,好的政治局面就要被断送了。意谓用人须察人,这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竖儿:竖子,泛指小人。文明:指安定的政治形势。沦歇:沦没停歇。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语出《墨子·尚同下》。一只眼睛看,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听,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楚;一只手握住,不如两只手握得有力。比喻君主治国,应有贤臣辅佐。操:握,拿。强:有力。
【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语出唐代聂夷中《公子行》诗之二。尽日游玩,从不读书,到时候照样可以做大官。二句诗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任人唯贵的反动制度。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泛指大官。
【一举而不当,终身伤】语出《淮南子·主术训》。一次用人用错了,一辈子都受其危害。说明用人必须格外慎重,万万不可马虎。举;指选用人。伤:伤害,危害。
【一朝天子一朝臣】语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虏谍》。谓新天子即位后,朝臣也随之更换。现泛指主要领导者更换后,下属也相应更换,颇含贬义。
【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于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语出《吕氏春秋·审分》。人和千里马一起走,则人走不过千里马;如果人坐在车上叫千里马拉车,那么千里马就不能胜过人了。比喻善于用人或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骥:千里马。
【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语出唐代裴说《棋》诗。谁都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即使是国手,也总不能保证每局棋都赢。说明任何人都有办错事情的时候,不能苛责于人。国手:一国之中下棋最好的选手。
【人主之患,不在乎言不用贤,而在乎诚不用贤】语出汉代徐干《中论·亡国》。君主的灾难,不在于他口头上说不任用贤才,而在于他行动上确实不任用贤才。患:灾难。言:说。诚:实在,确实。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语出《书·盘庚上》。用人应用旧臣,不应如选用器具那样不要旧的,只要新的。
【力弱者勿任其厚负,才卑者勿尸其隆位】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三王篇》。力气小的人不要让他背很多的东西,才能低下的人不要让他徒占高位。意谓要以才能大小选用人,才高则职位高,才低则职位低。任:使担负。厚负:厚重的东西。卑:低下。尸:居其位而不做事。隆位:高位。隆,高。
【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语出唐代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还听说国家是安定还是混乱,在于人而不在于天。意谓治理国家,应当不靠天助,而靠正确用人。理:治,安定。系:取决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语出唐代杜甫《蜀相》诗。刘备接连三次往见诸葛亮,为的是得到归并天下的计策,诸葛亮协助刘备开基创业,又扶助刘禅撑持危局,表现了老臣的耿耿忠心。二句诗赞扬了诸葛亮的德才,也含有对当世贤相所寄托的希望。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最初,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他经常与周围的名士一起研读史籍,议论时局,并显露出才华。刘备为复兴汉室,四出求贤,终于在司马徽和徐庶引荐下,往返三次,见到了诸葛亮。频烦:连续。开济:开即开创,济即匡济,开济即开创基业,匡济危时。
【万硕之鼎,不可满以盂水;一钧之钟,不可容于泉流】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均任》。可容万石的巨鼎,不能用一小盂水灌满;只可盛一钧之多的小钟,容纳不下飞流不绝的泉水。喻指杰出的人才,小用就不足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寻常之人,大用则有负所托。说明必须量才授任。万硕:一万石,形容极多。硕,通“石”,古代的容量单位。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盂 (yú鱼):盛液体的敞口器具。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钟:圆形壶。
【才者以跅弛而弃,不才者以平稳而用;正言以迂阔而废,巽言以软美而人】语出宋代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有才能的人以其不拘礼节、不检言行而被舍弃,没有才能的人则以服服贴贴、循规蹈矩而被起用;正直的言论以其不合实情而被废弃,故作和婉的言论则以柔和甜美而被采纳。四句话揭露了当时那种社会在用人纳言上的荒唐作法。跅(tuò唾)弛:放荡不循规矩。跅,言行不检点。弛,不遵礼度。平稳:稳妥服贴。正言:直言。迂阔:不切实情。巽(xùn训)言:谦逊和婉的言词。软美:柔软甜美。
【与其用之之疑,曷若取之之慎】语出宋代李觏《强兵策》之六。对待人才,与其在使用的时候心存疑忌,倒不如在选拔的时候小心谨慎。意谓对待人才要慎重选取,既然选用了,就必须充分信任。曷(hé何)若:怎比得上。曷,怎么。
【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语出宋代陈亮《论开诚之道》。给了他官位,就不要抢行其职权;让他负责事务,就不要参与发表意见。意谓使用人才应当是使其有职有权,不要指手画脚或者代行其事。与:给。位:官位。夺:剥夺。职:职权。间:参与。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独立无辅也;森木之林,鸟兽群聚者,众林成济也】语出元代揭侯斯《与尚书右丞书》。高达千尺的长松,之所以不能遮蔽自己的根部,是因为它孑然而立,没有辅株;树木茂密的森林,之所以鸟兽成群,是因为各种大树一起出力。喻指刚愎自用无济于事,只有利用众多贤才的才智和力量,才会大有作为。蔽:遮掩。辅:指相近的丛生的松树。森木:树木茂密生长。咸济:全都出力接济。
【千钧之弩,不以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为尺梃成响】语出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力达千钧的强弩,不因为一只小老鼠而拨动弩牙;重达万石的大钟,不因为长仅一尺的细棍敲击就发出巨响。喻指贤才不会为小恩小惠而动心。说明对待贤才必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千钧:形容力量强大。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弩(nǔ努):古代一种利用机械射箭的弓。鼷 (xī西)鼠:最小的一种鼠。发机:拨动弩牙。万石(shí时):形容极重。石,古代重量单位,合一百二十斤。尺梃(tǐng挺):一尺长的木棒。梃,棍棒。
【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语出《汉书·董仲舒传》。才能不太出众的人即使任职时间很长,也不能离开平凡的官职;才能卓异的人即使任职时间很短,也不妨用为辅佐之臣。意谓用人应当量能授职,亦即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搞论资排辈。小材:不太出众的人才。累日:谓任职时间很长。不害:不妨。
【马之所以能千里者,以其独行也……凤之所以能千仞者,以其自恣也】语出宋代李觏《强兵策》之六。马之所以能奔驰千里,是因为它只身孤行;凤凰之所以能飞上千仞高天,是因为它独自翱翔,无所牵拉。喻指对人才必须放手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建功立业。千仞(rèn认):形容极高。仞,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自恣:放任。
【马为策己者驰】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骏马为用鞭子驱赶自己的人奔驰。喻指贤能之士乐意受使于知己之主。策:马鞭,此指用马鞭驱赶。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语出《易·师》。分封诸侯开创国家和使大夫接受领地,小人不能任用。开国:指天子分封诸侯,使其建立国家。承家:指大夫接受封地。
【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语出明代张居正《答总宪张崛崃言公用舍》。天下的贤才,应当与天下共同使用,不必出于自己门下。意谓但愿贤人得用,谁推荐都好。
【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语出唐代陈子昂《重任贤科》。国家大政,没有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贤才就不能够成功。说明治理国家必须要任用贤才。理:治理。业:事务。
【天下有道,则正人在上;天下无道,则正人在下】语出唐代罗隐《梅先生碑》。国家有德政,正直之人就会为国家所用;没有德政,正直之人就闲处乡野。说明正直之人是否为用,可以验证政治是清明还是昏暗。有道:有德政,政治清明。正人:正直之人。在上:在朝,受重用。无道:没有德政,政治昏暗。在下:在野,闲处乡野。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语出《汉书·陆贾传》。天下平安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天下危亡的时刻,应当注重使用武将。说明统治国家要相时使用文官、武将。
【天下者一人之所能有,而非一人之所能为也】语出宋代叶适《<战国策>》。天下可以为一个人所拥有,但不是一个人所能治理的。意谓治理天下必须选任贤才。有:拥有。为:治理。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语出《诗·大雅·民劳》。不放纵谲诈善变的人,用以防止坏人。纵:放纵。诡随:指谲诈善变之人。谨:谨慎,引申为防止的意思。
【无道之君任用幺麽,动即烦浊;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语出《鹖冠子·道瑞》。昏昧的君主任用小人,做什么都是一团糟糕;开明的君主任用贤才,做什么都是一清二楚。说明用小人害事误国,用贤才成事利国。无道之君:昏君。幺麽(yāo mó夭磨):微不足道的人;小人。烦浊:杂乱污浊;一团糟。有道之君:明君。俊雄:泛指贤才。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语出《苟子·王制》。没有德行的不能使之尊贵,没有才能的不能使之为官。意谓无备无才者不能重用。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语出《新唐书·韦思谦传》。庸碌之人得到进用,那么有才能的人的进路就会阻塞。说明必须摒弃庸才,使真正有才能的人任官执事。
【不以一眚掩大德】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因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德。眚(shěng省):过失,过错。掩:掩盖,抹杀。
【不弃死马之骨者,然后良骥可得也】语出唐代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一首》。不舍弃死马的骨头,过不了多久,世所稀有的千里马也就能够得到了。喻指只要真正礼贤下士,则贤士将闻风而至。语本“千金买骨”的故事:郭隗对燕昭王说:“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遗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见《战国策·燕策一》)。
【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魏相篇》。不要责求别人做所做不到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做所不擅长的事,不要硬逼别人做所不愿做的事。三句话讲用人致事之道。责:责求。强:勉强,强迫。苦:使人困苦、受罪;逼迫。不好(hào号):不喜欢。
【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语出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储将》。不诚实而做事,事情一定会做坏;不仁爱而御众,众人一定会遭殃。说明用人必须要选择仁信之人。信:诚实。御:管理,支配。殃:受祸害。
【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语出《孔子家语·五仪解》。不忠厚而才能多的人就像豺狼一样,不能亲近。谓对怀有二心,不能同心同德的人,应当警惕。因为这种人的才能越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悫(què确):诚笃,忠厚。迩:近。
【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语出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不用担心没有人才,值得担心的是没有使用人才的办法。说明必须讲究用才之道。患:担心。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语出《史记·李斯列传》。泰山不辞让微小的土块,所以能成为高不可攀的大山;河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为深不可测的大河大海。喻指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择:选择;剔除。就:成就。
【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语出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老牛和骏马因为合拉一辆车而一起疲劳,善吹的和不善吹的因为一同吹奏而不能分出优劣。喻指不分才能高下一同使用,无法显出究竟谁有才、谁无才。说明必须选拔和使用贤才,摒斥无能。骥:骏马。并驾:并排拉一辆车。工拙:精巧和笨拙,指善于吹奏和不善于吹奏。混吹:混合吹奏。辨:分清。
【从来强弱不限域,任人岂论小与大】语出明代李梦阳《豆莝行》诗。自古以来强和弱不取决于地域,使用人才哪能看重其名气大小?意谓事在人为,要做好事情,就必须不讲名气资历,按实际本领选用人才。不限域:不以地域为限。任人:用人。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根据人来安排官职就会混乱,根据官职来选择人就会井然有序。意谓不能因人设事,而应当因事设官,并选择适当的人来充任。治:安定。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语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臣武将同时并重,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办法。意谓文臣武将各有所长,使文臣治国,武将御敌,则国泰民安,天下无敌。并用:一同重视和任用。长久:谓国家长治久安。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语出《荀子·大略》。用贤人替换不贤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有好结果。不肖:不贤的人。卜:占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借鉴于铜镜,可以把衣帽整理整齐;借鉴于古史,可以把盛衰兴替的规律弄清楚;借鉴于人,可以把自身的得失搞明白。铜:古人使用的镜子是铜作的。镜:借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汉书·东方朔传》。谓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生存;人明察过分了,就会失去众人的拥护。说明人无完人,要求人不可过苛。察:明察。徒:众人。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邪臣进者,乱之机也】语出明代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正直之臣进用于朝廷,这是国家安定的表现;奸邪之臣进用于朝廷,这是国家混乱的根由。说明要使国家安定,必须用正人,弃邪臣。正臣:正直之臣。表:迹象,表现。机:事物变化之所由。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语出唐代杜甫《江汉》诗。自古以来存养老马,并不是指望它去长途跋涉。作者言外之意:我虽然已经年老,但仍具有为国家效力所需要的才智。诗句流露出对怀才见弃的怨愤之情。存:存养。老马:系用典。《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焉。”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语出《墨子·亲士》。谓把国家的稀世珍宝赠给国君,不如推荐贤人名士。归:通“馈”,赠送。
【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语出宋代欧阳修《为君难论上》。用人的方法是,使用一定要专一,信任一定要笃实,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共同把事情办成功。任:使用。笃:笃实。
【用人而因众誉焉,斯不欲为治也,将以为名也】语出汉代徐干《中论·审大臣》。任用人只根据众人的称赞,这不是想选贤任能治理国家,而只是想图虚名。说明用人应多方考察,不可众人称赞谁就任用谁。誉:称赞。
【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语出《慎子·内篇》。让人为了自已而来被我使用,不让人为了我而来被我使用,这样做了,就没有不能为我所用的人了。意谓用人要用其为己。自为:为自己。
【用之当,则一人能周数人之用;用之不当,则数人不能成一人之功】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用人得当,一个人就能适合数人的用处;用人不当,许多人也不能干成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事。说明必须学会正确地使用人。周:适合。
【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语出唐代王维《责恭荐弟表》。任用没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不会出作辅臣;奖赏没有功劳的人,有功之臣就不会奋发努力。说明必须用人得当,赏得其人。不才:没有才能。劝:劝勉,努力。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择用的是正直之人,所有的良善之人就都会受到鼓励;误用了坏人,所有的邪恶之徒就会竞相混入。说明用人必须择善抑恶。正人:正直之人。劝:劝勉,努力。
【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推荐家族以外的人不舍弃仇人,推荐家族以内的人不丢失亲人。雠:同“仇”。
【宁人之务,莫重用贤】语出《后汉书·左雄列传》。安定人民的急务,没有比任用贤才更重要的了。极言任用贤才对于安民治国的重要作用。宁人:安定人民。
【圣人之取人,德不求其全,而取其不违乎道;艺不求其备,而贵乎能致其精】语出明代方孝孺《明教》。圣人选用人才,德行方面不责求尽善尽美,而取其不违背大道;才能方面不责求事事内行,而贵其能有所精通。说明选用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艺:才能。
【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贤人但不知道,这是第一种不吉祥;知道有贤人但不能使用,这是第二种不吉祥;能使用贤人但不加委任,这是第三种不吉祥。说明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语出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有才德出众之士,不应当因其在下位而不用;有智谋过人之士,不必又要试验他的骑马射箭的能力;有出身草野之士,不应当因为贫贱而瞧不起他。意谓要任人唯贤,不责出身;用人之长,不求全备。贤豪:才德卓越之人。弓马:骑射,武事。山林:喻穷乡僻野。薄:轻视,鄙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语出唐代李九龄《读(三国志>》诗。保有国家从来都是靠得到贤才,不要认为国家的兴亡是人力奈何不得的天道轮换。二句诗说明贤才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含有唯物主义的思想闪光。由来:从来,自古以来。兴废:国家兴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语出《墨子·尚贤上》。有才能的就荐举任用他,没有才能的就罢免他。谓为政应任人唯贤。下:罢免。
【执斧斤者,听于施绳墨者,然后大厦成;执干戈者,听于明理义者,然后大业定】语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手持斧头的人,听从于用绳墨画线的工匠,这样才可以建成高楼大厦;手拿武器的人,听从于通晓道理和正义的贤才,这样才能奠定伟大的功业。说明安邦定国必须发挥贤才的作用。执:拿。斧斤:斧子。施绳墨者:即工匠。施,施放。绳墨,濡墨的线,用以画定木料裁剖的位置。大厦:大房子。干戈:干和戈,均为武器名,泛称武器。理义:道理和正义。
【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倾危之世,士在游寓;乱亡之世,士在阿谷】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政治最清明、社会最安定的时代,贤才位在公卿;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的时代,贤才任官执事;政治黑暗、社会危急的时候,贤才四处飘泊;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代,贤才隐没山谷。意谓社会政治好坏与贤才是否受到任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政治良善,贤才一定得到重用;贤才流落,社会政治肯定腐败。至治:最完善的政治。世:时代。士:贤才。公孤:三公和三孤,均为朝廷的高级官吏,泛指高级官吏。公,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孤,孤卿,周代指少师、少傅、少保三孤。小康:战国时期儒家所谓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僚采:僚和采,均为官,代指一般官吏。游寓:指闲散俗世。乱亡:混乱和衰败。阿谷:山谷。阿,山丘。
【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语出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年长的人未必就能有智慧,年少的人未必就不能明察。说明用人不能论资排辈,而应量才论德。先生者:年长的人。后生者:年少的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语出清代秋瑾《鹧鸪天》词。且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人物,你听,我挂在墙壁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发出声响!二句词充分肯定了妇女在拯救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休言:不要说。英物:杰出的人物。龙泉:剑名,泛指宝剑。《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即令人在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使用人的长处,不勉强使用人的短处;用人所工巧的方面,不勉强用其笨拙的方面。谓使用人才应扬长避短,量才而用,使人尽其才。工:巧妙。
【任人当审其贤不贤,未可责其胜不胜】语出宋代李觏《强兵策》之七。任用人应当看他是否德才兼备,不应当苛求他是不是每战必胜。意谓不能以一战之胜负论英雄,关键要看其本质和才干如何。作者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其理由:“孟明视败于崤,而秦伯复其位,方有焚舟之报;荀林父败于邲,而晋侯赦其罪,卒至曲梁之功。”审:察看。贤:德才兼备。
【任入各以其材而百职修】语出宋代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根据各自的才干来使用人才,那么各个部门的事情就都能办好。意谓必须用人之长。任:使用。材:同“才”,才能。百职:各个政务部门。修:整治,整治好。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语出《书·大禹谟》。任用贤人,不要有二心;铲除邪恶,不要有疑惑。
【并骥而走者,五里而罢;乘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语出《战国策· 赵策三》。和骏马一起跑,跑五里路就会非常疲惫;骑上骏马驾御着它跑,自己一点不累跑的路还多。可喻指领导者如能任贤使能,即使自身安逸,又使众事皆理。并骥而走:和骏马一起跑。并,并排,一起。走,跑。罢(pí皮):通 “疲”,疲劳。乘:骑。取道:走过的路。
【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语出三国桓范《荐徐宣》。治平之时,品德崇高的人地位尊贵;争战之时,劳苦功高的人奖赏丰厚。意谓社会安定的时候选用人才应注重德行,战争发生后则应注重才能。守文:遵守成法,此指社会秩序安定。文,法度。仓卒:乱离,战乱。
【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犬骖服】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百子全书》本)。农民种田,不用羊拉犁耕耙;商人套车,不用狗驾辕拉套。喻指作领导的使用人,不能选取那些不顶事的人。负轭(è扼):戴上轭,指拉犁耕种。轭,马具,状似人字形,套在马的颈部。贾(gǔ古)子:指商人。骖(cān参)服:驾车的马,居中驾辕者称服,两旁称骖。
【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语出《管子·五辅》。选拔贤德之人,任用有才之士,百姓就可以得到安定了。论:通“抡”,选择。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语出《荀子·君道》。评定品德的好坏而决定等次,衡量才能的高低而授予官职。论:评定。次:等次。授:任命。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对国家有利的人就爱护;对国家有害的人就厌恶。所以明确了爱护的是对国家有利的人,贤良的人就多了;明确了厌恶的是对国家有害的人,邪恶的人就消失了。邪僻:邪恶的人。灭:指消失。
【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思贤》。身体的病,要有医生来治疗才能痊愈;国家的混乱,要等待贤人治理才能太平。说明只有任用贤人,才能使天下太平。愈:病治好。
【言之之难,不如容之之难;容之之难,不如行之之难】语出宋代苏舜钦《火疏》。能让人说话为难,但还不如能容纳人为难;能容纳人为难,但不如能任用人为难。言之:让他说话。行:使用。
【君人者必有敢言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士,如是,即虑日益进而智益生矣】语出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做国君的一定要有能够直言进谏的大臣,做上级的一定要有能够直言进谏的下级,果如此,那么考虑问题就会一天比一天有长进,而智慧也就一天比一天增多了。说明领导者必须注意任用敢于直言不讳的贤才。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语出《管子·立政》。国君所要详察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臣子的道德品质与其爵位不相称,二是臣子的功劳与其俸禄不相称,三是臣子的才能与其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审:详察。位:爵位。原:根源。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语出《论语·卫灵公》。意谓君子不根据一个人说的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犯过错误就舍弃他说的正确的话。
【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慢】语出隋代王通《中说·礼乐》。君子可以以礼召请,而不可以以名利引诱;可以弃而不用,而不可以轻视简慢。招:指以礼召请。诱:指以名利引诱。慢:简慢。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语出《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君子用人就像使用器物一样,每件器物都是取用它的长处。君子:指行政者。器:器物。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语出《书·大禹谟》。意谓贤人被废弃不用,奸佞之人都身居官位,那么百姓就会背叛离散,上天也会降下灾难。野:民间。咎:灾祸。
【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语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国君不凭空授官给没有德才的人,臣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接受官爵。说明国君授官,臣子受爵,应实事求是。授:给予。受:接受。
【君必有弗第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语出《墨子·亲士》。做国君的一定要有敢于争执的大臣,做上级的一定要有直言极谏的下级。意谓领导者一定要善于起用那些能尽忠直言的贤士。弗弗:拂逆,指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詻詻(è饿):同“谔谔”,直言争辩。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语出《论语·季氏》。根据才力的施展情况任职,如果不能胜任,就应当辞职。说明不称职者应当罢退。陈力:施展才力。列:位次。
【陈五色于室中,灭烛而观之则不见;奏五音于堂下,掩耳而听之则不闻】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把五种不同颜色的物品陈列在屋子里,吹灭蜡烛再看,就不能看见;在厅堂里演奏各种音调,堵住耳朵再听,就不能听见。喻指国家统治者如果不借助于群臣,就不能了解国家形势。说明必须注意发挥下属的作用。陈:摆放。五色:赤黄青白黑五种色彩,泛指各种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如果他的计谋可用,就不要因其地位低下而耻于采纳;如果他的话可以实行,就不要责难他善于巧言。说明君主不应以贵贱尊卑论是非,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羞:通“丑”,以为耻。辩:善于巧言。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语出唐代韩愈《原毁》。肯定对方的一个长处而不苛求再有第二个,注重对方的现在的表现而不追究其过去的行为。二句话是作者所称道的,也是作者一向主张的待人态度。取:选取,肯定。即:针对。
【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语出《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建二年》。选用人才,要看他的主张而不看他是何人,注重他的真实本领而不注意他的名气。说明必须以才取人。道:政治主张。
【事必专任,乃可责成;力无他分,乃能就绪】语出明代张居正《请专官纂修疏》。事情必须派专人去做,才可以求得成功;一个人的力量不同时数用,事情才会安排妥当。说明必须专事专任,专人专任。专任:专委一人去承当。责:责求,要求。他分:分出去干别的事情。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轮者所以辗地,人水则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陆则踬】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文武》。车轮子是用来在地上运转行进的,让它进到水里便会沉没;舟船是用来渡江过河的,把它拿到陆地上使用,一定会踬碍不前。喻指文臣武将各有所长,弃其长用其短只能为害于事。辗(zhǎn展):旋转。溺(nì逆):淹没。川:河流。施:运用。踬(zhì至):被绊倒,不能前进。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语出《墨子·亲士》。不是没有安适的住处,是我的心无法得到安宁;不是没有丰厚的财产,是我的心无法得到满足。比喻渴求贤士的急切心情。
【非成业绩,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语出《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成就功业并不难,难的是得到贤才;得到贤才并不难,难的是使用贤才;使用贤才并不难,难的是放手让他们做事。说明放手使用贤才是最难能的,领导者必须着力加强此种修养。任之:指对之放手大胆使用。
【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语出《战国策·燕策二》。贤明的君主,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而是谁的功劳大就授给谁;不把官职交付给爱幸之人,而是谁的能力适合担当就让谁来充任。意谓明君任官唯能、行赏唯功。私:偏爱,私阿。亲:亲幸。随:从属;交付。爱:爱幸。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语出《三略·下略》。贤臣得到进用那么邪恶之臣就会被排斥在外,邪恶之臣得到进用那么贤臣就会被处死。意谓贤臣与邪恶之臣势不两立,说明任人必须纳贤弃邪。内:通“纳”,进用。外:排除。毙:死亡。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语出《列子·说符》。贤明的人善于任用贤才执事,所以自己虽然年老但精力并不衰竭,虽然智慧用尽了但内心并不惑乱。说明必须充分利用贤才处理政务。任人:指任用贤才。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语出《荀子·王制》。有才德的人,不要等着按官的等级提拔,对软弱无能的官员,要及时地罢免。次:等第;顺序。罢(pí皮):通“疲”,软弱无能。须:须臾,片刻。废:废弃,不再使用。
【尚贤者,政之本也】语出《墨子·尚贤上》。尊重贤人是政治的根本。谓尚贤使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政治措施。尚:尊重。本:根本。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语出《韩非子·显学》。圣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基层官吏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意谓官吏应从了解下情、有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州部: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这里指士兵队伍。
【明主任人之道也专,致人之道也博】语出晋代傅玄《傅子·举贤》。英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务求专一,罗致人才务求多途。下文曰:“任人之道专,故邪不得间;致人之道博,故下无所壅。”专:专一。致人:罗致人才。博:多,丰富。
【明主使臣,不废有罪】语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英明的君主使用臣僚,不废黜犯有错误的人。说明用人不宜求全责备。废:废黜。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语出《韩非子·用人》。圣明的君主使臣下做事不相互干犯,所以不会争论不休;用人不兼职,所以就会各展其特长;用人不同时为一件事立功,所以不会争功劳。干:干犯;干扰。讼(sòng宋):争论是非。兼官:兼职。技:本领。同功:同为一件事立功。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语出宋代王安石《兴贤》。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舍弃贤能、独断专行而衰败。二句话说明任贤使能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忌危】语出元代揭侯斯《宋史论序》。国家因为有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有谄媚之人而衰败;君主因为有忠良之臣而安然,因为有妒忌之人而危险。说明国家必须重用贤士忠臣,排斥阿谀奉承、嫉贤妒能之徒。谄(chǎn产):巴结奉承。忌:嫉妒。
【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 国病》。国家有贤能之人而不任用,这不是贤人的过错,而是掌握国家权力的人的耻辱。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本政》。国家存亡的根本,治乱的关键,在于弄清任用什么样的人罢了。说明任贤必治,任不贤则乱的道理。治乱:太平和混乱。机:关键。
【国家将败,必用奸人】语出《国语·楚语下》。国家将要败亡,一定是重用了奸臣。奸人:邪恶诈伪的人。
【图治莫先用人,任人宜责实效】语出明代瞿式耜《任人宜责实效疏》。要求得国家安定,最要紧的莫过于选用人才;选用人才,应注重其实际成就。治:国家安定。责:责求,注重。实效:指实际工作成就,政绩。
【知贤非难,用贤为难】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蘧伯玉》。知道有才德的人并不难,难的是能任用有才德的人。
【牧守虽贤而令长不堪,则国事不举,万机有缺】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百里》。即使州郡的长官很贤明但假如县官不称职,那么国家的事业还是办不好,政务还是有缺失。说明必须充分重视县官的选任。牧守:州牧和郡守,为州郡长官名。令长:县官名,万户以上者称县令,万户以下者称县长。不堪:不胜其任,不称职。万机:指国家的政务。
【使人以心,应言以行】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刑法》。任用人应出于内心,采纳建议应当体现在行动上。使:任用。应:采纳。言:言论,意见。
【使人当用其所长而略其所短,则无弃才】语出宋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使用人,应当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而避开他的短处,这样就不会有废弃的人才了。略:忽略,避开。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君主用得其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上下就和睦、群臣就亲密、百姓就归心;君主用非其人,那么国家就危急、上下就背离、群臣就怨恨、百姓就混乱。说明用人当否关系极为重大。治:安定。乖:背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语出三国曹操《短歌行》。只要像周公“一饭三吐哺”那样对待贤人,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说明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才能使民心归附。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武王之弟。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比喻虚心热情地接待贤人。哺(bǔ捕),嘴里正嚼着食物。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语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天下太平的时候就注重有德行的人,发生战争以后就器重有才能的人。意谓治平之时用人贵德,战乱之时用人贵才。治平:太平。尚:崇尚,注重。有事:指发生了战争。赏:赏识,器重。功能:才能。
【治则有为治之因,乱则有致乱之因,在人而已矣】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程颐语)。国家安定,则有达到安定的原因,国家混乱,则有造成混乱的原因,这些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人。说明人是国家治与乱的根本原因。治:安定,太平。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语出《列子·说符》。治理国家,难就难在知道并任用贤才,而不在自以为贤能。说明发现并任用贤才是治国的关键所在。自贤:自以为贤。
【治道之要有兰,日立志、责任、求贤】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 论政篇》(程颐语)。治理国家的方法中有三个要点,就是树立雄心大志,督促所任用的人积极工作,访求贤才。责:督促。任:所任用的人。
【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语出《新唐书·陈子昂传》。只任用贤人做官,国家大事才可以办好。官人:用人做官。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语出《书·说命中》。意谓不任用自己爱幸的人为官,只任用有才能的人;爵位不赏赐给品德恶劣的人,只赐予贤良的人。私昵(nì逆):亲近爱幸的人。罔:不。
【官不必备,惟其人】语出《书·周官》。意谓设置官员不必求完备,只在于得到贤能的人。惟:只。
【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则成,失其能则败】语出《晋书·刘毅传》。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事务,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特长,任用人才如果使其特长得以发挥事务就能做好,得不到发挥事务必定搞坏。说明必须量能授职,扬长避短。官:官职;各职能部门。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语出《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意谓官不在多,而在用得其人。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顶梁柱以笔直的木头最为坚强,国家的辅臣以正直之士最为理想。意谓用人必须用正直之士,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辅:辅臣。贤:好。
【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阴察》。顶梁的柱子纤细了,房子就会倒塌;树木的根部细弱了,树头就会弯折。喻指治理国家必须广聚人才。倾:倒塌。本:树根。末:树头。挠(náo猱):弯曲。
【选士以行,则贤也;选士以文,则贤不贤也】语出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根据德行来选拔人才,那么得到的就是贤人;根据文章来选拔人才,那么就会把不贤之人当成贤人选拔进来。说明选人应当重德行而不重文章。行:德行。文:文章。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语出《礼记·礼运》。要选拔贤才,荐举能人,说话有信,修好睦邻。与:通“举”,选拔。信:诚实。睦:(mù目):亲睦。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语出《国语·鲁语上》。谓没有比得上国家重要的,国家的栋梁不能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栋: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顺从自己的人就宠爱,违逆自己的人就厌恶。所以明确了庞爱的是顺从自己的人,邪恶的人就多了;明确了所厌恶的是违逆自己的人,贤良的人就不见了。邪僻:指邪恶的人。灭:消失。
【俊乂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语出三国陆景《典语》。贤才在位,那么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奸佞当政,那么国家就不免会发生灾祸和混乱。说明任用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治乱。俊乂(yì义):德才兼备的人。《尚书·皋陶谟》:“俊义在官。”疏:“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义。”奸佞:邪恶奸诈之人。干政:涉足国政;当政。干,涉。作:发生。
【须识成城惟众志,称雄不独恃群山】语出清代爱新觉罗·玄烨《入居庸关》诗。要知道,形成一座坚固的城池,只能依靠众人的同心协力;强国称雄不能仅仅凭借几座险要的大山。意谓要使国家富强,天下无敌,就必须充分调动起群众的力量,山险是不足恃的。恃:倚仗。
【剑不徒断,车不自行,或使之也】语出《吕氏春秋·用民》。剑不会徒然砍断东西,车不会自己行走,是有人叫它这样啊。比喻用人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因为人不会无缘无故地为我所用。徒:徒然。
【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语出三国桓范《荐徐宣》。帝王用人,都是根据时代的需要选任贤才:争战的时候,首重智谋之士;天下安定以后,则以忠诚守义为首要条件。度世授才:度(duó夺),推测。授,除官,任命。分定:平定。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语出《战国策· 燕策一》。称帝于天下的人是与老师相处,称王于天下的人是与朋友相处,称霸于天下的人是与大臣相处,亡国之君是与仆人相处。意谓领导者任用强于自己的人就能建立最伟大的功业,任用与自己相仿的人事功为其次,任用仅次于自己的人事功为再次,任用只知听从支使的人不免亡国。役:仆人。
【养寿之士,先病服药;养世之君,先乱任贤】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 思贤》。想使寿命久长的人,总是不等疾病发作起来就服上药;想使江山稳固的君主,总是不等混乱发作起来就任用贤才。说明任贤方可以避免混乱、保固江山。养寿:使寿命久长。养,长养。养世:使江山稳固。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语出《论语·为政》。谓提拔正派而耿直的人掌权,则得民心:如果重用邪曲不正派的人,就会失民心。直:指正直的人。错: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指邪曲不正派的人。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语出《诗·大雅·文王》。有众多的能人贤臣,所以文王才得以安宁。济济:众多的样子。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放柴草一样,后放的堆在上面。汉武帝时的汲黯,因为好直言,故而不得信用,一直不能晋升,比他官职低的人许多都提拔上来,并且超过了他。汲黯不服,就对汉武帝讲了这句话。说明资格浅的新进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后以“后来居上”称后来的人或事物胜过先前的。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薪:柴草。
【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语出汉代刘向《杖铭》。甘蔗虽然甜,大概不能制成手杖;善于巧言谄媚的小人,虽然能取悦于自己,也不可为相。说明国君应当警惕甜言蜜语的小人,防止其窃权。都蔗:甘蔗。殆:大概。佞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相:当宰相。
【逐长路者,必在于骏马之力;理天下者,必求于贤臣之用】语出唐代罗隐《两同书·得失第七》。赶长路的人,必须依靠骏马的腿力;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求得贤臣的辅助。逐:赶。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语出《左传·襄公三年》。称扬他的仇家,不是为了谄媚;任命他的儿子,不是为了勾结;举荐他的下属,不是为了结党。此句说明荐举人才应当不避亲仇、任人唯贤的道理。晋国大夫祁奚在告老退休的时候,晋侯叫他荐举人才,他便荐举了自己的仇人、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下属。他的公道无私和唯贤是举的作法,值得称赞。仇:仇人。谄:讨好。比:勾结。偏:下属。党:宗派小集团。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语出唐代张九龄《感遇》诗之七。只是一味说栽种桃树和李树,难道丹橘就没有树荫供人乘凉吗?二句诗是作者针对贤才不能受到任用的社会现实发出的不平之鸣。徒:只是。树:栽种。桃李:桃树和李树,喻趋时媚俗之人。此木:指丹橘,首二句诗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难道。阴:同“荫”。
【爱人多容,可以得众】语出《三国志·吴志·孙皎传》。爱护众人,多所宽容,就可以团结起众多的人来。二句谈得众之道。容:宽容。
【逢蒙虽巧,必得良弓;圣主虽知,亦待英雄】语出三国曹植《矫志诗》。逢蒙虽然善射,但没有好的弓箭,也无法表现其射箭的巧妙;圣明的君主虽然有很高的智慧,也要靠英雄的辅佐。说明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个人的力量单薄,不能自成大事。逢蒙:夏代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巧:灵巧。知:通“智”,智慧。待:依靠,凭借。
【资格为用人之害】语出宋代叶适《资格》。以年资提拔官吏是用人的一大弊端。说明用人不能搞论资排辈,而应以真才实学为本。资格:官吏以年资升迁之制。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语出《管子·形势解》。大海不排斥水流,所以能成为大海;高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喻指领导者只有广纳天下英才,才可以成为圣君明王。辞:排斥。
【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语出《墨子·亲士》。谓国君亲近谄媚阿谀的人,阻塞了言路,听不到好的意见,国家就会处于危险境地。谄谀 (chǎn yú产愉):谄媚阿谀。善议:好的意见、主张。议,意见、主张。障塞:阻塞。
【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忠贵》。意谓能力小而居官高,才能和官位不相称,必会带来极大的灾祸。说明应量才用人;力小任重,会给国家带来危害。称(chèn趁):相称。殃:灾祸。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语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意谓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会所向无敌。圣人:指智慧最高超的人。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实践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能实践。说明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语出唐代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用正道治理国家就要靠任用贤才;安定百姓关键在于找到并解除他们的疾苦。理道:以正道治理国家。理,治。资:凭借。瘼(mò莫):病痛。
【救时须国手,支厦岂轮囷】语出明代瞿式耜《送孙二如三十二韵》诗。匡扶时局,必须要有超世之才;支撑高楼大厦,哪能依靠弯弯曲曲的柱子?说明必须任用大贤之才,才能为国家排患解忧,奠固邦基。救时:解救危难的时势。国手:一国中技艺出众的人,此指逸世之才。支厦:支撑大厦。厦,大屋子。轮囷(qūn逡):弯曲貌,此比喻邪恶人。
【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得到贤人,国家就会昌盛;失掉贤人,国家就会衰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谓任贤使能方可使国家昌盛强大。昌:兴盛。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语出战国屈原《九章·涉江》。鸾鸟凤凰,越飞越远;燕雀乌鸦,在堂上筑巢。比喻贤士远去,小人当政。鸾鸟:凤凰类的神鸟。凤皇:同“凤凰”。堂坛:殿堂庭院。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语出《汉书·武帝纪》。要想建立非同一般的功业,必须等待非同一般的人才。说明只有任用非凡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建立大功业。
【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朝廷中没有贤人,就像天鹅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至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到达自己心中想要到的地方。谓只有任用贤人,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鸿鹄(hú胡):鸟名,即天鹅。
【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语出《晋书·段灼传》。朝廷中有敢于直言、善于劝谏的大臣,国家就不会不兴盛;如果任用那些阿谀奉承、唯唯诺诺的人,国家肯定要衰亡。说明任用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循理之代,务求不可见不可闻之材;浇危之代,务取可闻可见之材】语出《亢仓子·君道》。社会风气纯正的时代,务于求任难以见到也难以听说的人才;世风衰颓的时代,务于取用易于听说也易于见到的人才。意谓圣明之世注重选任那些潜心于道德学问的人,昏暗之世则热衷于选任那些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循理:人人遵循公理,谓社会风气纯正。浇危:世风衰颓。
【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谓不能亲近好人,不能疏远坏人的人,会有危险。说明君主亲君子,远小人,国家才会太平。戚:亲近。
【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语出《墨子·所染》。意谓善于做国君的人,只有把精力放在选拔人才上,才能从繁杂的政务中超脱出来。说明一个好的国君,应致力于选拔人才,发挥贤臣的作用,自己就不会困乏于政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了。论:通“抡”,选择。佚:同“逸”,安逸。
【善为政者,务在于择人而已】语出三国杜恕《体论·君》。善于执掌国政的,只不过是能致力于选任人才罢了。说明选任人才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所在。务:致力。择人:谓选任人才。
【善进则不善无由人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好人得到进用,那么不好的人就无法被进用了;不好的人得到进用,那么好人就无法被进用了。说明用人关键是要选好第一个人。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语出《战国策·燕策二》。善于兴办事情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情;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说明人各有所长,必须用其长,避其短,而不可求全于人。作:指发起兴办。成:完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尊敬贤人,使用能人,叫杰出的人物有官职,这样才能使天下的士人喜悦,而乐意在朝廷任职。俊杰:指才德杰出的人物。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语出《墨子·亲士》。怠慢贤人和不能任用贤人,而能使他的国家存在,这种情况还没有过。说明任用贤人对国家的重要。缓:怠慢。
【搆大厦者先择匠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然后定民】语出晋代傅玄《傅子·授职》。建造大厦的都是先确定工匠然后才去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都是先确定辅佐然后才去安定民众。说明选任贤才是治理国家的一大急务。搆:“构”的异体字,建造。选:挑选;确定。简材:挑选材料。
【置不肖之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四。把不贤的人提拔起来做官,等于替老虎加上翅膀。谓用人不当将助长恶果。傅:添附。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语出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选择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择取正确的意见加以实行。简:选择。
【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语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再慈善的父亲也不能喜爱毫无用处的孩子,再有仁德的君主也不能留养没有能力的臣子。说明于家于国有益之人,方能受到爱惜和重用。畜(xù 蓄):留养。
【疑则勿用,用则勿疏】语出唐代自居易《君不行臣事策》。不信任就不要任用,任用了就不要对之冷淡。疏:疏远,冷淡。
【疑则勿用,用则勿疑】语出宋代陈亮《论开诚之道》。认为可疑的人就不要任用,既任用了就不要怀疑。意谓对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德量》。恩德不崇高,则不能招揽人才;气量不宏大,则不能安定人才。说明只有厚德大量,才可以获得贤才的鼎力协助。广:大,指崇高。宏:宽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语出《易·系辞下》。德行不厚而地位高,智力低下而谋划大事,能力小而承担责任重大,这样,很少有不及于祸难的。此引孔子言。知:同“智”。鲜:少。及:“及于祸难”之省语。
施政·论政/名言辞典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语出《三略·下略》。一道政令违背了民意那么许多政令就会随之得不到执行,一个很糟糕的办法实施了那么许多糟糕的办法就会随之出笼。说明施政出令必须慎之又慎,不可造次。
【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语出唐代刘知几《史通· 忤时》。十头羊九个人放牧,那么号令势必难以通行;一个国家有三个主公,那么人们到底该听谁的?意谓官吏太多只能妨害治政,说明必须裁汰冗官,以免政出多门,事权不一。公:主公。适从:跟从。
【下有余则上何患于不足,下不足则上何可以有余】语出明代朱棣《圣学心法序》。老百姓富裕了那么处于上位的人还用担心自己不富裕吗,老百姓不富裕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又怎么能够富裕呢!说明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富民方可以富国。
【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语出《淮南子·泰族训》。处于上位的人如果不搞烦扰杂乱的政举,老百姓就不会有怨愤不满的态度。说明领导者为政应当注意不妄兴作,这样才不致激起民众的对立情绪。烦乱:烦扰杂乱。怨望:怨愤不满。
【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语出《淮南子·主术训》。上面的人多机巧那么下面的人就多诡诈,上面的人多变故那么下面的人就多反复。意谓领导者的言行举止对群众具有非常直接的行为导向作用。多故:多机巧。多事:多变故。多态:谓态度反复不定。
【上好货则下死利也】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错币》。在上位的人喜好财物,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为争利而拼命。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货:财物。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语出《苟子·大略》。处于上位的人看重正义,那么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就会超过对财利的追求;处于上位的人看重财利,那么人们对财利的追求就会超过对正义的追求。说明领导者的态度对民众起着非常直接的行为导向作用。克:胜过。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语出《史记·陆贾列传》。骑着马打下了天下,岂可以骑着马治理天下?意谓用武力可以打天下,但不能治理天下,言下之意是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讲究治术,不能鲁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传》。天象的变异不值得畏惧,先辈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众人的议论不值得属意。意谓为政贵在因时因事制宜,而不能拘泥于故制,为天变和人言所惑。天变:天象的变异。祖宗:此指先辈的治政方法。法:效法。恤:顾惜;属意。
【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不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语出《淮南子·泰族训》。无助于治理国家而只能增加烦劳的,圣人不会做;无助于实际使用而只能增加花费的,智者不会干。说明施政贵在能做到不滋事、不枉费。益:增益,帮助。烦:烦忧,烦劳。费:花费。
【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语出《战国策·赵策二》。违反古制未必应当指责,而遵循旧礼未必应当称赞。意谓治理国家贵在能因事制宜,而不可拘泥于古法旧礼。反古:违反古制。非:非议,指责。循礼:遵循旧礼。多:称赞。
【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君就好比是个盂,老百姓就好比是些水,盂是方形的,水也就呈方形,盂是圆形的,水也就呈圆形。喻指领导者的作为对被领导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荀子·君道》:“君者槃(通“盘”)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盂:一种盛汤浆或食物的容器。圜:通“圆”。
【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语出《淮南子·兵略训》。实行能使国家安全存在的政治的,即使是小国也能保全;实行能导致国家衰亡的政治的,即使是大国也不免覆灭。意谓政治举措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存政:使国家得以保存的政治措施。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语出《战国策·赵策二》。照着书本上说的来御马不能明晓马的情况,用古人的做法处理当代的事务不能通达时事的变化。说明治国应注意因时因事制宜,不能死守教条。尽:弄清,明晓。达:通达。
【世质则官少,世文则吏多】语出晋代傅玄《傅子·官人》。社会风气质朴那么官员就少,社会风气浮华那么官员就多。意谓从官僚机构人员多寡上即可测知社会风气的好坏。质:质朴。文:浮华。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语出《商君书·去强》。君主贵在善于灵活变通,国家贵在保持政策稳定。多变:谓善于灵活变通。少变:谓不朝令夕改,亦即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语出《慎子·内篇》。设置天子是为了天下,而不是设立天下以为了天子;设置国君是为了国家,而不是设立国家以为了国君;设置官长是为了官府,而不是设立官府以为了官长。意谓天子、国君、官长的设置是基于治理天下、国家和官府事务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他们个人。《吕氏春秋·恃君》:“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语出《诗·小雅·节南山》。国君如果不亲自处理政务,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信赖他。说明领导者应当在其位谋其政,勤政才能为人民所信赖。躬:亲自。庶民:老百姓。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语出《三略·下略》。利一人而害百人,老百姓就会离开城郭;利一人而害万人,全国人就会想着离散。说明领导者施政绝不能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否则只会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去:离开。城郭:城邑。内称城,外称郭。
【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语出《三略·下略》。实施宽惠政治的人民大都忠顺,实施烦苛政治的人民大都哀怨。说明民心的得与失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政治举措是安民还是扰民。佚政:指宽惠而使人民安逸的政治。佚,通 “逸”。忠臣:忠顺的臣民。劳政:指烦苛而使人民劳困的政治。怨民:哀怨的臣民。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语出《老子》五十八章。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察,人民就狡诈。说明为政不能过于苛察。闷闷:浑噩,暗昧,此谓宽厚多容。淳淳:淳朴。察察:分析明辨,此谓苛察。缺缺:狡诈。
【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语出《战国策· 赵策二》。如果能够给人民带来便利,就无须采用同一种措施;如果能够对事情带来便利,就无须采用同一种礼制。意谓临民治政贵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用:治理;治策。礼:礼制。
【贪残必黜矣,而小过宜宽;法律必严矣,而人情当顺】语出明代张元忭《答吕新吾书》。贪婪残忍之人一定要废黜,但是细微的过错还是应当宽恕;国家的法律一定要严格执行,但是众人的情绪还是应当依顺。说明治理国家,在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至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还应灵活掌握。贪残:指贪婪残忍之人。黜:废黜。宽:宽恕。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语出《淮南子·汜论训》。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而让人民获得利益是其根本;政治教化有固定的体式,而使政令畅行无阻最为紧要。常:固定不变的法则。政教:政治教化。经:意同“常”。上:极至。
【政烦苛则人奸伪,政省一则人醇朴】语出《亢仓子·政道》。政令繁杂苛细,人们就奸诈虚伪;政令简单划一,人们就敦厚朴实。说明领导者不能繁为政令,繁为政令徒使民心不朴。烦苛:繁杂苛细。省一:简单划一。醇朴:敦厚朴实。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政策宽大人民就会轻忽,轻忽了就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政策严厉人民就会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要改行宽大的政策。用宽大辅助严厉,用严厉辅助宽大,这样政治就能平和。说明为政贵在宽猛相济,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宽:宽大。慢:轻忽。猛:严厉。残:伤害。济:辅助,补充。
【虐之则仇,抚之则亲】语出宋代王禹偁《端拱箴》。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暴政必然引起他们的仇恨,施以仁政则可以得到他们的拥护。二句谓统治者对人民应实行仁政,如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虐:残暴,侵害。抚:体恤,抚慰。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语出《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减少吏员不如减少官员,减少官员不如减少事务。意谓为政以减少事务,不妄兴杂役、搅扰百姓最为切实。吏:指职位较低的官吏,吏员。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语出唐代邵谒《论政》诗。不要说大片树木的枯死,不是因为一片树叶的黄枯。喻指国家政治形势的恶化,往往导源于某一政治举措的失当。说明临民治国应谨慎行事,不可随意地发号施令,不然,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结果。秋:黄枯。
【智者量涂而后负,明君视民而出政】语出《邓析子·无厚》。聪明的人根据路途远近确定背多重的东西,英明的君主根据人民的态度颁布政令。涂:同“途”,路途。负:以背载物。出政:颁布政令。 【门音(原文为)君之所轻,盖明主之所重也;亡国之所弃,则治世之所行也】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昏昧的君主所轻视的,也正是英明的君主所看重的;衰亡的国家所舍弃的,也正是兴隆的国家所实行的。意谓明主与暗君的不同的政治举措铸成了各自相反的结局。门音(原文为)君:昏昧的君主。门音(原文为),“暗”的异体字。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申韩》。善于当政的人,发现弊端就及时补正,看到缺口就立即堵塞。弊:坏。补:修补,补正。决;出现缺口。塞:堵塞。
【道失于近则祸及于远,政缪于上而民困于下】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谋划错在近处而灾祸却会绵延很远,上面政举不当,人民就会在下面吃苦受困。说明领导者施政出令必须慎之又慎。道:政治主张,此指谋划。缪:通“谬”,乖错。 【缓己急人,虽令不从】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酒诫》。对自己要求很宽而对别人要求甚严,即使你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听从。说明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使政令畅行无阻。缓:宽缓。急:急迫;严格。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语出《孟子·离娄上》。暴虐人民太过分,自己就会被杀,国家就会灭亡;暴虐人民不太过分,自己会很危险,国家不免削弱。说明统治者切不可残民以逞,否则便会以害民为起始,以害己为终结。暴:暴虐。甚:过分。弑:古指臣杀君或子杀父。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德政的推行,比驿站转送教令还要迅速。意谓德政最得人心、最易通行。《吕氏春秋·上德》:“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德:指德政。流行;传布,推行。置邮:驿站。传命:转送教令。
兴亡·述政/名言辞典
【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语出《商君书· 农战》。国君所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之所以能够强大,是因为重视农业生产和用兵作战。此句说明国君应用官爵鼓励人们在农战中立功。这样国家才会强盛。人主:指国君。劝:勉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语出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总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着,冬去春来,时光荏苒,构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二句诗浅显如话,但道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人事:人们的活动等等。代谢:交替。
【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语出宋代王禹偁《唱山歌》诗。于是知道,国家的兴亡和盛衰,取决于人心。意谓人心向背是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乃:于是。因:根据,取决于。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语出唐代李商隐《隋宫》诗。眼下隋宫废墟上的腐草中已经没有萤火了,隋堤上的垂柳在日没之后倒经常有乌鸦来栖息。二句诗写隋朝的破败,高妙绝伦。于今:如今,现在。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称,“腐草为萤”(腐草变成萤火虫)。《隋书·炀帝纪》记载: “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终古:经常。垂杨:即隋堤垂柳。唐代自居易有《隋堤柳》诗云:“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隋炀帝曾诏令民间献柳,植于隋堤,并赐柳树姓“杨”。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语出《荀子·大略》。大事不会做,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灭身的道路。捐:舍弃。道:道路。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语出《后汉书·徐稺传》。大树将要倒的时候,不是一根绳子就能系住的。比喻大势将去,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挽回的。颠:倒下。维:系,结。
【才子总缘杯酒误,英雄只向棋盘闹】语出清代郑燮《满江红·金陵怀古》词。才子往往因贪恋杯酒而荒废了事业,英雄常常你争我夺不断地喧闹。二句概话了千古兴亡的历史,作者认为,历代的更迭莫不如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语出宋代辛弃疾《南乡子》词。千百年来,朝代更替经历了多少次?征事连绵,就像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永无尽期!现常用后句比喻社会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悠悠,连绵不断的样子。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语出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干寻长的铁锁沉失在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从石头城内举了出来。二句诗借回忆三国东吴归降西晋的往事,说明了千寻铁锁并不能保住国家,国家兴亡在德不在险。寻: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铁锁:《晋书·王浚传》记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降幡(fān翻):投降的旗子。石头:石头城。
【亡国之主自谓不亡,然后至于亡;圣贤之君自谓将亡,然后至于不亡】语出《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亡国之君都是自以为不会亡国,然后才致于亡国;圣君明王都是自以为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然后才不致于亡国。意谓国家的兴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和作为。自谓:自以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语出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天下的势态总是,分裂的时间长了,必然归于统一;统一的时间长了,必然归于分裂。意谓社会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合:指统一。
【天道无亲,唯德是授】语出《国语·晋语六》。上天没有自己的好恶,它只把国家传授给大德之人。说明有德得国,无德亡国是客观规律。天道:天理。无亲:没有私呢。
【无教逸欲有邦】语出《书·皋陶谟》。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逸:安逸。欲:欲望。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语出《左传·昭公元年》。没有道义却很强大,它的灭亡一定很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语出唐代杜甫《忆昔》诗之二。想当年的开元盛世,小镇也有不下上万户的人家。作者是借回忆昔日的人民众庶景象,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实现国运中兴。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七一三年起,止于公元七四二年,凡二十九年,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小邑:小城镇。藏:容纳,拥有。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语出《商君书·去强》。当天的政务当天处理完的能称王天下,当天的政务到夜晚处理完的能使国家强盛,当天的政务过了夜才能处理完的不免使国家削弱。日:指当天。夜:指当夜。宿:隔夜。
【古今国家之亡,兆之者夷狄盗贼,而成之者不肖之官吏也】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叔世官吏》。古往今来国家的灭亡,开始于外来敌人的进攻和内部造反者的暴乱,而因为邪恶的官吏当政而最终成为事实。意谓官吏不良是导致国家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兆:开始。夷狄盗贼:前者指境外民族,后者是对起义者的诬称。不肖:邪恶。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语出清代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之二。天下都已经秋气浓重,一室之内也就难以保持春色了。喻指整个社会一旦显露出衰败的迹象,那么朝廷也便不会久保统治地位了。说明必须关注天下形势,一有问题,及时设法解决,这样才能保有天下。四海:普天下。秋气:秋天的气象,比喻衰败景象。
【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语出《吕氏春秋·慎势》。失掉了君主的权力,而想占有国家,结果是会危亡。势:权力。
【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语出《左传·宣公十六年》。老百姓多存侥幸心理,是国家的不幸。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语出《列子·说符》。意谓圣明的人不理会国家是存在还是衰亡这些现象,而是透过这些现象去考察其原因。说明考察国家所以存、所以亡是尤为重要的。圣人:智慧最高的人。察:仔细看。所以然: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和道理。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语出唐代白居易《辨兴亡之由策》。国家的兴盛,在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国家的衰亡,在于失去人们的支持和拥护。意谓人心向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邦:国家。得人:得人心,得到人们的好感和拥护。失人:失去人们的好感和拥护。
【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语出《淮南子·缪称训》。政治清明的时代,看到贤人就把国家交给他;政治昏暗的时代,不得不把国家拱手交给别人。意谓圣君在位则见贤让权,昏君在位则不免见夺于人。有道:谓政治清明。与:给。无道:谓政治昏暗。
【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国君有敢于直言规谏的大臣那么他的国家就能昌盛,有不思言谏专事逢迎的大臣那么他的国家就将衰亡。说明领导者应当选用直言之士并且虚心纳谏,这样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谔谔:直言貌。争臣:敢谏之臣。默默:无声无息貌。谀臣:阿谀逢迎之臣。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语出唐代罗隐《西施》诗。如果西施可以被解释为使吴国灭亡的祸因,那么越国的灭亡又是因为谁呢?二句诗说明国家的衰亡,并不是个别人的作用,而是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原因、背景。西施:传说是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美女,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将西施献给了后者。若解:如果解释。吴国:春秋一国,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公元前473年为越国所灭。越国:春秋一国,在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灭。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语出《淮南子·汜论训》。国家的安存在于合乎道义而不在于幅员广大,国家的危亡在于失去道义而不在于疆域狭小。得道:符合道义。失道:失去道义。
【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无一焉者亡】语出《淮南子·泰族训》。气类相同的能称帝,道义相同的能称王,同心协力的能称霸,一样也不具备的必定灭亡。《吕氏春秋·应同》:“帝者同气,王者同义。”同气:气类相同。同义:道义相同。同力:同心协力。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语出《书·牧誓》。母鸡不会早晨打鸣,假如母鸡早上打鸣,这个家庭就会衰败。比喻妇夺夫权,妇女乱政,国家就会衰败。牝(pìn聘)鸡:母鸡。牝,雌的。索:尽,这里有衰败的意思。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二。从古到今,耗尽下民筋力而能不危困的,还从来没有过。意谓残民以逞的绝没有好下场。穷:困厄,此指过度地耗费民力。下:下民,老百姓。
【危亡不可以怨天,微弱不可以尤人】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君道》。国家危坠灭亡不能抱怨上天,国家衰微颓弱不能责怪下民。意谓领导者胡作非为是导致国家衰败灭亡的关键性原因。尤:责怪。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语出唐代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的险要是不足为恃的。二句诗可谓揭示了国家兴亡的真谛,发人深思。兴废:国家兴亡。由:缘于,取决于。人事:人之所为。空:徒然。地形:指地势险要。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语出《易·系辞下》。在平安的时候不能忘记危难,在生存的时候不能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安:平安,太平。治:安定。
【观其君子之众多如林,则知其国之盛;观其君子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国之衰】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病柟诗》。看到一个国家君子之人多得就像森林中的树木,便可知道这个国家非常强盛;看到一个国家君子之人寥寥无几,便可知道这个国家十分衰弱。落落:寥落,稀少。晨星:清晨的星星,形容稀少。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语出唐代陆龟蒙《吴宫怀古》诗。吴王夫差的所作所为哪一件都足以导致亡国,并不是因为西施容貌出众。二句诗驳斥了吴国灭亡是因为西施以其美貌迷惑了吴王夫差的偏见。吴王: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夫差。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美女,被越王勾践献给了吴王夫差。胜六宫:指容貌比六宫嫔妃都要漂亮。六宫,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此指全部嫔妃。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语出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国王宫已成废墟,丛丛花草掩没了幽静的小道,东晋文武个个骨朽,留下来的只有堆堆坟丘。这是两句吊古的名句,现用来说明封建旧王朝被历史埋葬,永远成为历史陈迹的情形,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气势。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今南京),造有王宫,这里指王宫遗址。晋代:指东晋。衣冠:豪门贵族的衣着,借指豪门贵族。丘:坟堆。
【身莫不恶死,而未尝有不死;国莫不恶亡,而未尝有不亡】语出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意谓人之生老病死,国之盛衰兴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恶(wù误):憎恨。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语出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过去的豪华宅第已经成为废墟;现在所能看到的,只剩下了古坟上的青松。二句诗喻指权臣贵族只能逞行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成为历史的陈迹。金阶白玉堂:指贵族家的豪华住宅。即今:如今。青松:古时于墓地上种松树。
【苟我不弱,天下无强兵;苟我术周,天下无险地】语出明代海瑞《治黎策》。如果自己不软弱,那么天下就不会有强大的敌军;如果自己办法齐全,那么天下就不会有不可涉足的艰险之地。说明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力量的强大,必须奋发图强,这样就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苟:如果。术:办法,技能。周:齐全,应有尽有。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语出《左传·哀公元年》。国家兴起,看待老百姓就像看待受伤者,十分爱护,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灭亡,把老百姓当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祸根了。意谓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民心。土芥:粪土、草芥。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语出三国桓范《世要论· 谏争》。国家将要强盛,贵在有直言敢谏的大臣;家族将要兴盛,贵在有直言敢谏的后人。说明有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弱小,也不可轻视;没有准备,即使国大人多,也不足依仗。易:轻视。恃(shì士):依仗。
【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语出《左传·闵公元年》。国家将要灭亡,就像.一棵大树,树干一定先倒下,然后枝叶跟着倒下。本:树干。颠:倒。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语出《荀子·大略》。国家将要兴盛,一定得尊敬老师,敬重师傅。贵:敬爱;崇尚。重:尚;贵。傅:师傅。
【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语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孙盛语。国家将要兴盛,总是注意倾听民众的意见;国家将要灭亡,总是注意倾听神灵的启示。意谓重民意国家就兴盛,轻民意国家就衰亡。
【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语出《国语·晋语九》。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君王总以为自己的贤德还不充足;国家衰亡的时候,君王总觉得自己贤德无量。意谓君谦则国兴,君骄则国亡。君子:君王。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孳】语出《礼记·中庸》。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必定会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必定会有妖孽作怪。这是一种充满迷信色彩的唯心主义思想,后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本此。祯(zhēn真)祥:吉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语出《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对照明镜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道今天的时势。说明必须研究并借鉴古代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作出政治决策,求得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形:面容。
【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语出汉代扬雄《解嘲》。火光炽盛了就要熄灭,雷声隆隆不断,则最终也要停止。比喻盛极必衰,威势炬赫者不能持久。炎炎:火炽盛的样子。隆隆:形容雷声剧烈。绝:停止。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语出《三略·上略》。国家安泰,在于赢得了人心;国家衰亡,在于失去了人心。意谓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语出宋代刘子翠《汴京纪事》诗之四。奸臣败坏了国事,葬送了北宋王朝,人们只能空白叹息;这些奸臣就是尸骨腐烂了,老百姓的骂声依旧会不绝于耳。后句常用来表达对祸国殃民的反动人物的痛恨之情。空嗟(jiē阶);白白地叹息。覆鼎:弄翻宝鼎,喻指败坏了国家大事。前朝:指北宋王朝。销:消散。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语出唐代李白《江上吟》诗。屈原的作品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光辉永照,而楚王当年游乐的台榭,如今只剩下了小小的山丘。言外之意:屈原以他的作品不朽万古,楚王随其游乐的台榭的倾坍而名灭于世。这是对历史上的贤才的颂扬,也是对那些作威作福的昏君的贬斥。屈平: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楚王台榭(xiè谢):战国时楚王游乐的场所。榭,台上的房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国丧失了政权,天下的人都去争夺它,于是才能高、跑得快的人首先得到。说明才能高行动快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后用“逐鹿”,比喻争夺天下。鹿:这里比喻政权、地位。逐:追赶。疾:速,捷。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语出《诗·大雅·荡》。意谓殷朝应引以为戒的是,不久前亡国的夏朝。鉴:警戒或教训。夏后;指夏朝。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语出《列子·说符》。符合时势的就会昌盛,不符合时势的就会灭亡。说明客观的时势不可违背。时:时势,时机。昌:兴盛。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语出《商君书·修权》。蛀虫多,木头就会被咬断;墙壁内的空隙大,墙就会倒塌。这里以蛀虫喻指贪官污吏,以空隙喻指百姓对昏君的背离,说明国家有众多的蛀虫和大的漏洞,就没有不灭亡的。蠹(dù杜):蛀虫。
安危·述政/名言辞典
【马不调,造父不能超千里之迹;民不附,唐虞不能致同天之美】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君道》。马如果不驯服,即使是造父也不能驾御着它奔驰千里;人民如果不亲附,即使是唐尧虞舜也不能造就全天下的人们和睦相处的美好治局。意谓让人民归心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和保证。调:畜养训练;驯服。造父:古之善御者。附:亲附。唐虞:唐尧和虞舜,二人均为上古时期的圣明君王。同天:谓彼此和睦相处。
【用天下人旡心(原文为)者则天下安,用主独旡心(原文为)者则天下危】语出《亢仓子·君道》。任用为天下人所喜爱的人天下就安定,任用为君主自己所喜爱的人天下就危急。说明领导者任用什么人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旡心(原文为)(ài艾):“爱”的古字,喜爱。
【有为人主之勤,无为人主之欲,故天下各得济其欲;有为人主之位,无为人主之心,故天下各得肆其心】语出《亢仓子·君道》。有做君主的勤苦,没有做君主的奢欲,因而天下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有做君主的势位,没有做君主的尊心,因而天下人都能疏放自己的心志。说明领导者就应当节嗜欲,去尊心,在其位而勤其政,这样才能使人民康乐,国家安宁。济:成就;满足。肆:放纵;疏放。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语出《史记·楚元王世家》。国家的安危取决于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取决于任用的大臣。说明领导者必须慎于出令和任人。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语出《汉书·贾谊传》。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得到的;危乱,不是一天形成的,它们都是逐渐积累造成的,这种情形,不可不明察。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到质的发展变化过程,故而细微之处,不可不察。察:明察,了解。
【明君舍己而从人,故其国治以安;门音(原文为)君违人而专己,故其国乱以危】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慎所从》。英明的君主不固执己见而乐于按别人的意见做,因而他的国家就治理得好、就安定;昏昧的君主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一意孤行,因而他的国家就混乱、就岌岌可危。舍己:谓不固执己见。从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以:而,和。门音(原文为)君:昏君。门音(原文为),“暗”立的异体字。违人:指违逆人言。专己:专任己意。
【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 浮侈》。贫穷从富贵中产生,弱小从强大中产生,混乱从太平中产生,危险从安全中产生。说明对立物能互相转化,君主治国应注意防微杜渐。
【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语出《书·说命下》。学习古人的教诲,才有收获。做事不效法古代,而能够使国家长久,这样的道理还没有听说过。训:教诲。师古:效法古代。师,效法。克:能够。匪:通“非”。攸(yōu忧):所。
【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语出《亢仓子·政道》。保全了信誉天下就安定,丧失了信誉天下就危亡。意谓信誉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大问题,说明领导者必须诚实从政,取信于民。全:保全。
【根深则末盛矣,下乐则上安矣】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君道》。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茂盛,老百姓心情舒畅君主才能高枕无忧。意谓让人民精神愉快是领导者求得天下安定的必要前提。末:指枝叶。
【据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语出宋代宋祁《直言对》。处在安定的形势下而忧念危亡,就永远不会危亡;守着大治之局而思虑混乱,就永远不会混乱。说明必须居安思危、处治思乱。据:凭借,处于。念:忧念。操:持有。
【得士则靖,失士则乱】语出《亢仓子·政道》。得到贤才国家就安宁,失去贤才国家就混乱。意谓贤才是国家安危之所系。士:贤才。靖:安,安宁。
【惧危者,常安者也;忧亡者,恒存者也】语出《晋书·段灼传》。戒惧危难的,便是永远安定的;忧虑衰亡的,便是永远存在的。意谓居安思危、居存忧亡,必定常安、常存。惧:畏惧,戒惧。恒:经常,永远。
治乱·述政/名言辞典
【人主诚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乱也,以才取人,乱也,以行取人,乱也】语出《亢仓子·君道》。君主如果确实贤明,就是根据言论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根据才能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根据德行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君主如果不贤明,根据言论用人,国家也会混乱,根据才能用人,国家也会混乱,根据德行用人,国家也会混乱。说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好坏是国家治乱的直接的决定因素。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语出《荀子·大略》。人们对正义的追求胜过对财利的追求,便是治平之世;对财利的追求胜过对正义的追求,便是衰乱之世。义:正义。利:财利。克:胜过。
【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语出晋代傅玄《傅子·重爵禄》。凡是想使国家安定的,没有不想使官吏清廉的。说明官吏清廉是实现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天下的形势如果不强盛就必定会衰弱,天下的安定如果不发展就必定要倒退。说明建立安定的政治形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会长盛不衰,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语出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国家的安定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姓的兴亡,而在于天下人民是痛苦还是福乐。意谓国家兴亡取决于人民。治乱:安定和混乱。一姓:指最高统治者。忧乐:痛苦和欢乐。
【天下治,则人上行;天下乱,则人上文】语出《朱子语类·论取士》。天下安定,人们就注重品行;天下混乱,人们就注重文辞。说明人们的行为取向为政治形势和社会风气所左右;也说明从人们的行为取向上即可见出社会政治状况的好坏。治:安定。上行:注重品行。上,崇尚,注重。上文:注重文辞。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语出《宋史·岳飞传》。文官们不贪取钱财,武将们不畏惧死亡,这样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意谓文臣武将如果都能奉公无私,国家就会安宁无事。《朱子语类·论官》:“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惜死:怕死。惜,吝惜,舍不得。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语出《老子》七十五章。老百姓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逼得老百姓铤而走险。说明老百姓“轻死”,是由于统治者剥削太重、不顾人民的死活造成的。轻:不重视。厚:重,多。
【圣人之治,独治者也;圣法之治,则无不治矣】语出《尹文子·大道下》。依靠圣明之人治理天下,只能使天下安定于一世;依靠至善至美的方法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安定。说明治国应当靠“圣法”而不能仅仅依赖“圣人”。独治:一人治理;此指使当世安定。圣法:最完美的方法。
【尧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语出《管子·霸言》。尧舜时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百姓;桀纣时的百姓,不是天生就爱作乱的百姓。所以,治与乱的根本原因是在上面。尧舜:唐尧和虞舜,古时相传为圣明之君。桀纣:夏桀和商纣,古时暴君。
【至理之代官得人,不理之代人得官】语出《亢仓子·臣道》。天下大治的时代官署能得到适宜的人才来主持,天下混乱的时代人们能得到理想的官职来快意。意谓治世官得其才,乱世人得其官。至理之代:天下大治的时代。不理之代:天下治理得不好的时代。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语出《荀子·成相》。回顾过去的事情,自己引以为戒,治乱、是非也就可以认识了。戒:警惕。识:认识。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语出《韩非子·心度》。时代变化了,但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国家就会混乱;耍聪明的人多了,则禁令不改变的国家就会削弱。移:改变。能:才能,这里指耍聪明、玩弄智巧的人。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语出清代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混乱到了顶点,就会变为安定;黑暗到了极点,就会转向光明。二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念。治:安定。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语出《六韬·文韬·盈虚》。君主不贤明,那么国家就危险,人民就混乱;君主很贤明,那么国家就安定,人民就守法。说明领导者的品质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治乱。贤圣:贤良圣明。治:安定,此为守法之意。
【君使民慢,乱将作矣】语出《左传·庄公八年》。国君使百姓放纵,容易发生祸乱。慢:放纵。作:发生。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语出《管子·治国》。社会安定的国家往往就富裕,而社会混乱的国家往往就贫穷。说明国家的贫富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常:经常,总是。
【怨之所聚,乱之本也】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怨恨聚集多了,是祸乱的根源。本:根本,根源。
弊政·述政/名言辞典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语出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一个人上了天,其鸡犬也都跟着成了仙。二句话讽刺旧时一人得势,附从者随之发迹的黑暗政治。现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汉代王充《论衡·道虚》所载汉之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淮南王学道,……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一人在朝,百人缓带】唐谚。见《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七。一个人做了官儿,就有许多人洋洋得意。意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缓带:放宽衣带,从容自在貌。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语出宋代石介《汴渠》诗。一个人满足了口腹之欲,众百姓竭尽了脂膏。二句诗揭露反动的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敲榨。奉:进献。膏油:喻指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语出唐代自居易《买花》诗。一丛牡丹花,便值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所交的赋税。二句诗讽刺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深色花:指红牡丹。中人赋:即中户赋,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并根据家产多少将民户分作上户、中户、下户(见《旧唐书·食货志》)。
【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语出唐代王建《宫人斜》诗。一边把死了的宫女的尸体运出,另一边就把新挑选的宫女载进;侍奉皇帝的宫女数目从来不会减少。二句诗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生活。更衣:换衣服,指侍奉皇帝的人。寻常:平时。
【一饭中人产,千金匹马装】语出清代陈恭尹《所见》诗之一。一顿饭的价值抵得上一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一匹马的装扮要费去上千斤黄金。二句诗尖锐揭露了封建特权阶层穷奢极侈的生活。中人:中等人家。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语出唐代郑遨《伤农》诗。生产一粒红稻米,耕牛就要磨破一层皮,滴下几滴血。在珊瑚枝下滥饮的人,喝醉了酒,就不断地把米饭呕吐出来。四句诗把剥削者不珍惜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粮食,恣意糟蹋的罪恶行径,揭露得一针见血。红稻:一种颜色发红的优质稻米。颔(hàn汗):下巴。珊瑚枝:珊瑚骨骼相连,形如树枝,很名贵。衔杯:饮酒。歇:停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语出唐代杜牧《过华清宫》诗之一。一匹驿马飞驰丽来,后面扬起红色的尘土,杨贵妃见状欣然而笑;除了她,没有人知道是传送鲜荔枝的来了。二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二句诗本于此事。红尘:带有红色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语出明代顾大典《青衫记·承璀授阃》。谓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二句话揭露了旧时官场小人得志后的狂傲表现。语本唐代朱湾《奉使设宴戏掷笼筹》诗:“一朝权在手,看取令行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出唐代聂夷中《伤田家》(一作《咏田家》)诗。二月份蚕刚孵出,蚕丝却已卖掉;五月份才长出谷苗,新谷也作价出售了。眼前的痛苦虽然解脱了,可是剜去了全家人的命根子!四句诗写当时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粜(tiào跳):卖出粮食。眼前疮:喻指眼前的困难。剜(wān弯)却:用刀子挖去。心头肉:喻指一年的劳动果实。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语出宋代邓牧《伯牙琴· 吏道》。老百姓叛乱,原因在于抢夺了他们的生计;老百姓铤而走险,原因在于无情地驱使他们。几句话把当时社会人民奋起反抗的社会政治原因深刻地揭露出来。食:生存所需,生计。危:不安,铤而走险。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语出宋代苏轼《鱼蛮子》诗。人世上出门走路都很困难,脚一踏在地上,就要交纳租税。二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苛重。前句用唐代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信有人间行路难”句。赋租:泛指租税。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语出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当上三年的清廉知府,也要搜刮到十万两白银。二句话至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那种社会官吏贪污成风的事实。知府:官名,府一级行政长官。雪花银:白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语出《晋书·刘毅传》。上品人才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下品人才中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二句话指斥了九品官人法保护世家大族利益,压抑庶族士人的反动本质。上品:士人中“才能”最优的一类,包括上上、上中、上下三个品级。寒门:指出身贫寒的士人。下品:士人中“才能”最差的一类,包括下上、下中、下下三个品级。势族:指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语出宋代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西湖上的欢歌乐舞什么时候才有个休止!二句诗揭露腐败的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恶嘴脸。现常用前句形容风景一处比一处好,或比喻能人之外还有能人。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休:停止。
【及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唐人语。见《全唐诗》卷八百七十六。考取进士不一定需要读书,当官何必有所成就。系愤激之辞。及第:科举应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事业:成就。
【马蹄踏沙虽净洁,牛领牵车欲流血】语出唐代白居易《官牛》诗。走在沙路上倒是使马蹄子洁净了,可是拉着车子的老牛却要把脖子磨出血!二句诗揭露了官老爷为了一己之便,滥用民力,劳民伤财的恶行。牛领:牛脖子。
【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语出唐代崔颢《相逢行》诗。做妹妹的刚刚蒙获恩宠,各位兄长就要进官加爵。二句诗是当时少见的针砭时弊的佳言。女弟:指杨贵妃(杨玉环),最初她被册封为寿王(唐玄宗的儿子李瑁)妃,后为玄宗自纳。承宠:指杨贵妃得到玄宗的庞爱。诸兄:指杨贵妃的伯叔兄弟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侍御史)、杨钊(即杨国忠,官右丞相)。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语出《诗·唐风·鸨羽》。谓劳动人民负担的公差无休止,以致连稷黍也顾不上种。靡(mǐ米);无,没有。盬(gǔ古):停止。蓺:古“艺”字,种。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语出《老子》七十七章。意谓自然界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社会却不是这样,它是减少不足的来献给有余的。说明“天道”是公平的,而“人道”是不公平的。后以“损不足以奉有余”说明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损:减少。奉:奉献。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语出唐代曹邺《捕鱼谣》诗。意谓天下以最高统治者的好恶为好恶,以致生产荒废、贤才见弃、夫妻离散。这首小诗痛斥了胡作非为的专制统治者,语言通俗但极其辛辣,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天子:专制统治者。种桑:泛指生产。冯唐:西汉文帝时人,颇有才能,敢于犯颜极谏,曾在文帝前为云中守魏尚辩解,指出“赏轻罚重”之失,因而受到重用,他受知于文帝时,年纪已经不小,此代指年老而确有才能的人。
【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语出唐代邵谒《岁丰》诗。上天切莫施加恩惠;施加了,也只是被有权有势的人得去。二句话极其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施恩:指使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强者:指富贵之家。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语出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之三十五。没有力量买得田地耕种,姑且种些水生植物吧;不曾料到,近来水上也开始收租了!二句诗把封建剥削的无孔不入揭露得至为深刻。聊:姑且。种水:指种水生植物。
【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语出清代龚自珍《释言》诗之一。树木有好的纹理,反被视为病害;善于鸣叫的昆虫却不能遂其自然之性。二句诗暗含了作者对于自己因议论时政而受到责难这一情形的愤慨,揭露了当时那种社会的黑暗政治。文章:花纹。
【木秀遭风折,兰芳遇霰萎】语出唐代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诗。树木出类拔萃就会被狂风摧折,兰花飘溢清香就会被雪珠残败。喻指贤人在世便不免遭小人诋毁。前句本三国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秀:特异于众。兰:兰花,多年生草木植物,味清香。霰(xiàn线):雪珠,即雨点下降遇冷凝结而成的微小冰粒。萎:枯萎。
【不必直谏而险,直言亦险;不必临战而险,立朝亦险】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利才》。不一定只有犯颜强谏才算危险,说话刚直也很危险;不一定身临战场才算危险,在朝廷中做事也很危险。几句话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官场生活的险恶。直谏:指不加讳护地犯颜力谏。直言:直接了当地发表意见。临战:身临战场。立朝:指在政府中担任官职。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语出唐代盂宾于《公子行》诗。纨绔子弟不懂得农民耕作的辛苦,任凭奔马把绿油油的麦苗踏烂。二句诗活画出了权豪子弟骄横而又愚蠢的丑恶形象。农夫:农民。骄骢(cōng匆):骄纵不驯的马。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语出元代无名氏《朝天子·志感》曲。不读书,不识字,不谙于事,却手中有权,囊中有钱,并且还受到人们的赞扬和举荐。三句话揭露当时社会黑白颠倒的腐败政治,可谓深刻。唐代聂夷中《公子行》诗之二:“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夸荐,夸奖和推荐。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语出元代《赚蒯通》杂剧第一折。天下太平的局面本来是将军创造的,但是将军却不被允许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二句话揭露封建统治者卸磨杀驴的凶残本性。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语出唐代白居易《歌舞》诗。富贵者们从中午开始宴饮,蓟半夜三更尚不肯罢休。可知道,阌乡狱中,已有囚犯冻死!一边是富贵者的狂欢豪饮,一边是囚犯寒冻致死,对比何等强烈!日中:太阳正当午。休:停止。岂:哪里。阌(wén文)乡:旧县名,在今河南省。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语出唐代杜荀鹤《再经胡城县》诗。这次再来,县太爷已经受到了特殊奖赏——佩戴上了朱绂,当然,这朱绂正是用无数百姓的鲜血染成的!二句诗说明封建官吏加官进爵是用压榨、屠戮人民换来的。前二句是:“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县宰:县令,一县之长。加朱绂(fú弗):加封系官印的红丝带,以县官的官阶,本没有资格有朱绂,“加朱绂”是对功劳大的县官的特殊赏赐。生灵:老百姓。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语出唐代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诗之一。恶风把芳花兰草吹断,鸟雀在暗夜中喧嚣。喻指贤能之士受到权臣打击,朝廷黑暗,奸佞嚣张一时。
【风林无宁翼,急湍无纵麟】语出宋代陈亮《法深无善治》。在劲风吹刮的树林中,没有安宁的鸟儿;在湍急的水流中,没有悠游的鱼儿。喻指在严刑峻法之下。社会一定不能安宁。宁:安宁。翼:翅膀,代指鸟。急湍:急流。纵:直。麟:当为“鳞”,代指鱼。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语出唐代聂夷中《田家》诗。六月份禾苗还没有开花吐穗,官府就已经修好了粮仓。言下之意是;又要征收赋税了。二句诗含蓄而又深刻地写出了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秀:庄稼抽穗开花。官家:官府。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语出唐代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好文章厌恶作者命运显达,吃人的魑魅巴不得有人从自己身旁走过。前句系愤语,实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后句喻奸佞小人总不忘加害君子。二句诗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受挤,奸邪横行的黑暗政治。命达:命运显达,官运亨通。魑魅(chī mèi吃妹):传说为山林中的害人妖怪。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语出《后汉书·赵壹传》。满腹的学问,还不如一袋臭铜钱!讽刺东汉末年轻视知识学问,追逐财物权势的社会风气。文籍:文章书籍,指学问。囊:袋。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语出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天下最大的祸害不过是君主罢了。作者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可谓痛快淋漓,一针见血。
【为国忠臣者半死,而为国谏臣者必死】语出唐代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身为国家的忠臣,就已死了一半;而身为国家的谏臣,则必死无疑。二句话把封建社会忠直之臣不容于朝的事实揭露得至为深刻。谏臣:直言规劝之臣。
【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大命》。有高大的楼台,一定就有低洼的水池;有乘坐车子的人,就一定有脚掌上长茧的人。喻指有奇富之人,就一定有至贫之家。洿(wū乌)池:池塘。洿,低洼之地。安乘(shèng剩):安车,古时的一种可以安坐的小车。茧足:长满茧子的脚。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语出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杂剧第三折。为人处世心地善良的人贫苦困穷并且寿命短暂,心地险恶做尽坏事的人却过着富乐尊贵的生活并且寿命久长。二句话把当时那种是非颠倒的社会本质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更:又。
【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语出明代高启《阖闾墓》诗。用水银浇注成大海,一直通到黄泉;仅一个墓穴就用了上万个士卒挖掘。二句诗对挥霍无度,愚劣昏钝的反动君主作了至为深刻的揭露和无情鞭挞。水银为海:《吴越春秋》:阖闾墓“广六十里,水深一丈,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黄泉:地下的泉水。穴:墓穴。穿:挖掘开凿。
【未闻一语及民生,但言桥圮路不平;未知何以惠编氓,却怪壶浆不远迎】语出清代刘廷玑《劝农行》诗。没听到一句话谈及人民生活,满嘴都是抱怨桥梁倒塌、道路不平;没得知究竟如何给人民以好处,反而听到怪罪人民不携带物品高接远迎。四句诗对当时社会中地方官根本不理会民间疾苦,虚应“劝农”故事的现象作了深刻地揭露。民生:人民生活。圮(pǐ匹):毁坏,倒塌。惠:使得到恩惠。编氓:编入户籍的普通人民。壶浆:酒浆,代指礼品。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语出唐代杜甫《兵车行》诗。刚去当兵时,还是里正替他裹头;年老回家,不料再一次被征去戍守边塞。二句诗写唐玄宗的穷兵黩武,可谓一针见血。里正:《通典·食货三》记载:唐制,“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是非,催驱赋役”。与:给。裹头:包头巾。
【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语出战国屈原《卜居》。意谓世道混浊不清,蝉的翅膀成了重的,千万斤重的东西反而成了轻的。喻指是非颠倒,小人得重用,贤人被轻视。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免治生】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审举》。古时候的人们想飞黄腾达就孜孜不倦地记诵经典,现在的人们为了谋取官职则根本不顾及家业。二句话乃汉桓帝、汉灵帝时广为流传的民谣,意在讽刺当时官府卖官鬻爵、富人倾囊捐官的黑暗政治。达:显达。治生:谋生计;经营家业。
【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语出隋代王通《中说·事君篇》。古时候做官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现在做官则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私欲。两句话通过鲜明的对比,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官场作风。仕:做官。道:指一定的政治主张。逞:肆意地攫得,达到。
【古之仕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己】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程颐语)。古时候作官是为了别人,现在作官则是为了自己。仕者:作官的人。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语出唐代皮日休《读司马法》。古时候取得天下,靠的是民心归附;现在取得天下,靠的是屠杀人民的性命。几句话说得十分大胆、深刻。
【古之为政者,身任其劳,而贻百姓以安;今之为政者,身享其安,而贻百姓以劳】语出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宣化》。古代临民理政的,自己承担着劳苦,而把安适留给百姓;现时的临民理政的,自己享受着安适,而把劳苦留给百姓。任:承受,承担。贻:留下。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语出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古时候做官的,把天下人视为自己的负担,因而心里时时忧念着他们;现在的做官的,把自己当成天下人的负担,因而是天下人忧念着他。几句话把当时统治阶级的寄生、腐朽本性一下道破。累:累赘,负担。
【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语出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古时候设置官吏,是用来驱逐盗贼;现在设置官吏,是让他们充当盗贼。这几句话,对于当时的反动政治,不啻当头一棒。
【东屯平田秔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语出宋代范成大《夔州竹枝歌》诗之六。东屯平整的田地上出产的粳米十分绵软,但它到不了穷人的饭锅里!二句诗有力地揭露了剥削阶级自私自利,残民逞己的反动本性。东屯:地名,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平田:平地上的田,别于山田。秔(jīng精)米:粳米。杭,“粳”的异体字。甑(zèng赠):古代做饭用的一种瓦器。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语出宋代罗与之《商歌》诗。东风劲吹,绿满大地,可穷苦人家唯独领受不到一丝春意,仍在忍受冬寒。二句诗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深含着一种不平之气。东风:春风。
【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能说】语出明代瞿式耜《送洪半石归楚》诗。一手遮天的事情能维持多久?天下的人们谁都有一张嘴,到时候就会把一切是非全说清楚。意谓一手不能遮天,是非自有公论。只手:一只手。几时:多长时间。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语出唐代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凭气力劳动的人被人役使,凭心智劳动的人役使别人。这是剥削阶级的传统偏见。使于人:被人使用。使人:使用别人。
【鸟尽而弓弃,兔讫而犬烹】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良规》。飞鸟全打下来了弓箭也就随之被抛弃,兔子全捉住了猎狗也就随之被烹煮。喻指战功赫赫的将领一旦天下安定了就遭统治者的杀害。讫:完毕,终了。烹:煮。
【宁逢恶虎,不逢善兵】语出清代唐甄《潜书·仁师》。宁愿碰上凶恶的老虎,也不愿意碰上哪怕是善良的军队。意谓再善良的军队也要比凶恶的老虎凶残得多。二句话把当时那种社会反动军队残杀人民的本性揭露得至为深刻。兵:军队。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语出《老子》七十五章。意谓老百姓的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吞食租税太多造成的。谴责统治阶级的苛政,主张不要对老百姓进行过分的剥削。上:指上层统治阶级。税:租税。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语出《老子》六十五章。人民所以难统治,是因为他们富有智慧。这暴露了老子用愚民政策统治天下的主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做事,而不可以使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是一种“愚民政策”,显然是反动的。由:顺从,按照。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语出唐代杜甫《兵车行》诗。边疆地区两军相残早已血流成河,可汉武帝还在继续拓展疆土,全然没有收敛的意思。二句诗对当时统治者发动不义战争,毫不顾惜人民的生命的残忍行径作了深刻的揭露。边庭:边疆地区。武皇:汉武帝刘彻,此实指唐玄宗李隆基。意未已:没有停止的意思。
【老农背脊晒欲裂,君王犹道深宫热】语出宋代杨万里《白纻歌舞四时词》诗。老农顶着烈日种田,脊背都要晒裂了;君王深居宫中,还喊着热得要命。农民的辛苦和统治者的安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语出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杂剧第三折。大地啊,你分不出好人坏人,有什么资格再作地?苍天呀,你以贤为愚、以愚为贤白作天!几句声声血、字字泪的控诉,径直指向了昏愚透顶的封建统治者,具有震惊人心的强大力量。勘(kān刊):复查并作出判定。枉:徒然。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语出唐代自居易《红线毯》诗。地不辨寒热人却需要温暖,少干那些抢人衣服织编地毯的恶事!二句诗对反动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纵欲享乐的恶行给予愤怒的斥责。地衣:即地毯。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语出宋代刘过《登多景楼》诗。在西风习习的秋天,战舰往返不停,到底是为什么事?原来只是在护送每年都要向金人进贡的船只!二句诗把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屈辱事金的可耻行径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表现了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战舰:指南宋王朝的舰船。空:徒自。使客舟:出使客国的船只,指南宋向金人纳贡的船只。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语出唐代王建《羽林行》诗。上百次地杀人害命罪该处死,可是皇帝的赦书上说其人还有收复城池的战功。二句诗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羽林恶少行凶作恶而又逍遥法外的现实,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合:应该。赦书:免罪的文书。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语出唐代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九。夸耀劳民伤财的蠢举,恰恰为自己添加了忧患;卖弄智巧,则政治更加昏乱。二句诗是作者对武则天滥用民力,大兴佛事之举的斥责。现可用来说明夸耀愚见,只会给自己增加拖累;卖弄聪明,到头来反而使自己糊涂无知。夸愚:夸耀愚蠢的举动。愚,原指武则天广建佛寺,劳民伤财的行为。适:正好。累:麻烦,《战国策·秦策一》:“此国累也。”高诱注:“累,忧也。”矜智:卖弄智巧,原指武则天企图利用佛教愚弄人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语出唐代李山甫《上元怀古》诗之一。尧一意推行道德教化,最终也无人能够取胜于他;秦朝把持得像金城汤池,自己是否万事如意?意谓苛政并不能有助于巩固统治。尧:传说是我国上古时候的贤明的帝王。行:一作“将”。秦:指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把:把持。金汤:“金城汤池”的略称,原指防守坚固的城邑,此喻苛暴政治。自由:随意。
【当今之选,非钱不行】语出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现在选任官吏,不用钱贿赂是不能中选的。二句话讽刺当时社会选以贿成的黑暗政治。选:指选任官吏。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语出唐代郑遨《富贵曲》诗。岂不知,富家女子两个发髻上的金银饰品,值得上好几个乡的税收!二句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生活。两片云:两个发髻。云,喻头发。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语出唐代李约《观祈雨》诗。几家朱门大院内,人们正在很有兴致地观赏着歌舞;他们甚至担心,阴沉沉的天会使乐器的音响变得不那么清脆悦耳了。二句诗借对豪贵人家荒嬉生活的描写,揭露了他们寄生、腐朽的阶级本性。朱门:红漆大门,代指豪富人家。春阴:春季里阴天。咽(yè叶):声音阻塞。管弦:管乐和弦乐,泛指乐器。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语出宋代陆游《关山月》诗。高大森严的红漆大门内,正按着节拍且歌且舞,马棚里的战马整天不断地吃食,都肥死了,长弓也因长时间闲置而断了弦。二句诗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思御敌的腐朽生活。朱门:红漆大门,指达官贵人之家。沉沉:森严深邃貌。厩(jiù旧):马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语出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豪富人家的美酒珍馐漂散着香气,野路上却躺着一具具冻死者的尸骨。二句诗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的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状况。朱门:红漆的大门,指豪富之家。臭:香气。
【朱门粲灯火,歌舞临酒池】语出宋代戴复古《元宵雨》诗。在元宵之夜,贵族豪门之家张灯结彩,灯火辉煌,轻歌曼舞,以酒为池,做长夜之饮。二句诗谓旧社会元宵节时豪贵之家的侈华。朱门:喻指豪门贵族之家。粲:鲜明。酒池:以酒为池。谓极其豪侈。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语出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诗。每年都有许多战死者的尸骨掩埋在边远之地,只是见到有葡萄进了汉家。二句诗画龙点睛地写出了反动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荒外:外远地方。空:徒,只是。蒲桃:即葡萄。汉家:中国,代指最高统治者。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语出唐代杜荀鹤《蚕妇》诗。年年都说我们采桑养蚕十分辛苦,可为什么我们总是穿着麻布衣裳?二句诗表达了蚕妇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罪恶行径的强烈愤恨。道:说。底事:何事,为什么。着苎(zhù注)麻:穿苎麻布做的衣服。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语出唐代杜荀鹤《山中寡妇》诗。即使到了深山之中最僻远的地方,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二句诗将反动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无孔不入,劳动人民无路可走的现实一语写尽。任是:任凭是。征徭:赋税和徭役。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语出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二句话原本是劳动人民对那些为所欲为、专横跋扈的反动官吏的辛辣嘲弄,后也用以形容那些只许自己胡作非为,对他人的正常行为却横加限制的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宋代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忌讳别人说与他名字同音的字,谁要违犯了,严加鞭打。于是整整一个州的人都称灯为火。每逢正月十五灯节,官榜便宣布:“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现常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语出战国屈原《九章·哀郢》。众小人到处钻营,天天接近君主,贤良的君子只能远远地离开并越来越被疏远了。踥蹀(qiè dié妾蝶):行走,这里指小人到处钻营。美:指贤良君子。逾迈越来越远。逾,越。迈,远行。
【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语出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庄稼人心急如焚,公子王孙却在高楼上摇扇取凉。二句话揭露统治阶级只顾自己舒服,不管人民死活的反动本性。前二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王孙:泛指贵族子弟。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语出《诗·小雅·四月》。鞠躬尽瘁地为国尽职,却得不到好的待遇。意谓赏罚不公。瘁:劳累。仕:做官,任职。宁:而。有:亲善。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语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富贵人家的那些花花公子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读书人却常常穷困潦倒。二句诗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贤愚错置的黑暗现实。纨绔(wán kù丸裤):纨,很细的丝织品。绔,同“裤”。纨绔指富家子弟的华美的衣着,此代指富家子弟。儒冠:儒生头戴的帽子,此代指儒生。
【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语出《楚辞·九辩》。抛弃千里马不骑,却赶着劣马上路。喻指抛弃贤才,而重用小人。却:抛弃,拒绝。骐骥:良马,喻贤人。策:古代称马鞭,这里用作动词,“赶”的意思。驽骀(nú tái奴抬):劣马,喻平庸小人。取路:上路。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语出唐代聂夷中《公子家》诗。花下面长出一株禾苗,很快就被当成野草而锄掉了。二句诗讽刺纨绔子弟只知玩乐,不懂稼穑之难的寄生本性,隐含对以好为恶的腐败政治的嘲弄。恶草:有害的野草。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是孟子对国家管理分工的论述。管理国家,分工是必要的,但劳动人民只能被人统治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劳心者: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但不能举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到鸟兽新长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柴禾。此句用一种不可能的自相矛盾的比喻,说齐宣王施仁政于百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后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人的眼光明亮、观察入微。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明:眼力。秋毫:指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末:指细毛的末端。
【佞是福身体,忠是丧己源】语出唐代孟郊《吊比干墓》诗。花言巧语是得福受益的根本,忠直贤良是丧身毙命的祸源。二句诗深刻揭露了腐败政治下奸佞得势、忠良沦没的不合理现象。佞(nìng泞):用花言巧语诌媚人。本:本源,根据。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语出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朝廷赏赐群臣的丝织品,都是贫苦妇女所织。是地方官鞭打她们的丈夫,到处搜刮,然后进献给了朝廷。四句诗无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欺压劳动人民、榨取其血汗的强盗行为。彤(tóng童)庭:彤,朱红色,宫殿楹柱多以此色涂饰,故称彤庭,此指朝廷。帛:丝织品。寒女:出身贫寒的妇女。聚敛:搜刮。贡:进献。城阙:城门,此指京城。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语出元代郑廷玉《楚昭公》杂剧第一折。平常时候慢待忠臣,出现问题时也不听忠臣的规劝,到了形势危急的时候却要忠臣去奋力补救。三句话把昏庸的统治者的自大和无能揭露得十分显明。闲时:无事时,平时。慢:怠慢。谏:规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语出唐代王之涣《出塞》(一作《凉州词》)诗。羌笛何必吹着《折杨柳》的曲调,伤叹杨柳不青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那玉门关的。二句诗暗喻统治者不关心出关戍守的士兵的艰苦生活,不给他们以温暖。羌笛:羌族的一种竹制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折杨柳》曲。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古时是通西域的要道。
【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语出唐代白居易《涧底松》诗。珊瑚生在深不可见的海底,白榆星在天上却清楚可见。谓寒士位卑才干不得施展,而贵族位尊却都是些平庸之辈。沉沉:形容极深。历历:清楚。白榆:原指星,此借指榆树,喻凡材。
【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语出唐代刘禹锡《萋兮吟》诗。从阴暗街巷里吹来阵阵秋风,劈头摧折了兰蕙两种香草。这里以秋风代指反动势力,兰蕙代指贤能之士,揭露反动势力对贤能之士恨入骨髓,必欲置之死地的险恶用心。穷巷:偏僻阴暗的小巷。兰蕙:两种香草。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谓封建帝王创立功业,传给子孙后代,是为了把基业继承下去。垂统:把基业传给后代。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语出唐代李白《玉壶吟》诗。我虽然能为君王喜欢,却不容于朝廷中那些嫉贤妒能的权臣。二句诗表现了作者怀瑾握瑜却不容于朝的处境。蛾眉:美女,系作者自比。宫中:后宫妃嫔,借指朝廷中的权臣。
【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语出清代洪升《长生殿·贿权》。君王的舅子占据了三公的职位,宰相家的人则做了七品县官。二句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政治。三公:辅助君王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各代有所不同。宰相:皇帝任用的总揽政务的官员。七品:古代官职分九个等级,七品为县官。
【青青窗前柳,郁郁井上桐;贪乌占栖息,慈乌独不容】语出唐代自居易《和大嘴乌》诗。窗前的青柳,井边的茂桐,尽被大嘴乌霸占,嘴小的慈乌却不为所容。喻指当时奸臣当道、忠良受挤的黑暗现实。贪乌:即大嘴乌,据说它“攫搏性贪痴”(唐代元稹《大嘴乌》诗)。慈乌:嘴小而白的一种乌,据说它很慈孝,总是觅食养母。
【表奏之文,下谀其上也;诰敕之文,上谀其下也】语出《朱子语类·论取士》。表奏一类的文字,是下级奉承上级的;诰敕一类的文字,是上级奉承下级的。几句话道出了旧时官场的虚伪。表奏:旧时下级呈给上级的两种文章体式。谀:奉承。诰敕(chì翅);古时上级下达给下级的文书。敕,诏命。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谓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厉害。《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苛政甚于猛虎。”苛:苛刻。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语出《后汉书·五行志一》。正直如弦的好人死在大路旁边,而邪曲如钩的人却封侯当官。这是东汉末年在京都流传的童谣。尖锐的对比,揭露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弦:弓弦。侯;封建社会贵族的一种爵位(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语出唐代于溃《苦辛吟》诗。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子,手上不停地忙碌,肚子里却饥肠辘辘;屋窗下投梭织布的女子,手在不断地织线成布,身上却衣不遮体。四句诗描写剥削制度下耕者不得食、织者不得衣的不合理现象。垅:田埂,代指田地。
【林园手种惟吾事,桃李成阴归别人】语出唐代耿湋《代国中老人》诗。在果树园里亲手拾掇,是我一个人的事;桃树李树长大成荫后,果园却成了别人的。二句诗揭露了剥削制度下劳动果实不能为劳动者所有的不合理现象。手种:下手种植栽培,泛指全部管理。阴:同“荫”。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语出《后汉书·赵壹传》。有权势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顺当,他们说的话自然句句都像宝贵的珍珠。揭露当时权贵们的专横跋扈。宜:合适。咳唾:比喻谈吐。
【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末日风俗》。贤良的人不能推行道义,不肖之人却能肆行无道;卑贱的人不能奉行礼制,高贵的人却能肆行非礼。四句话慨叹衰败之世的污浊风气。无道:不合道义之事;暴虐之行。无礼:不合礼制之事;邪枉之行。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语出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三。国家规定的赋税额是三升米,农民实际上却得交纳一斗;这样一来,干屠牛的行当怎么不比种庄稼强呢?二句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恣意勒索。那:通“哪”,怎么。胜:强于。栽禾:种庄稼。
【凭君英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语出唐代曹松《已亥岁》诗之一。请你不要再说封侯的事了,一个将军功成名就,就会有上万百姓牺牲生命。二句话极其深刻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成员靠牺牲人民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加官进爵的罪恶行径。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语出《诗·小雅·雨无正》。统治者放走那些有罪的人,并完全隐瞒他们的罪恶。讽刺当时的权贵利用手中权力,包庇坏人。既:尽,完全。伏:隐藏。辜:罪。
【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狐皮袍子散乱、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究竟该听从谁?意谓政出多门,不知所从。狐裘:狐皮袍子。龙茸(lóng róng蒙荣):散乱、蓬松的样子。三公:指晋献公与二公子夷吾、重耳。适:往。从:听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语出战国屈原《九章·怀沙》。把白色的说成黑色的,把上颠倒过来作为下。说明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贤愚不分。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语出唐代曹邺《官仓鼠》诗。官府粮仓里的老鼠个大如斗,看到有人来开仓门,也不遁逃。二句诗借官仓老鼠,暗刺那些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二句诗本意于此。
【官家但恨仓廪贫,不知淮南人食人】语出明代边贡《运夫谣送方文玉督运》诗。官府只怨恨国家的粮仓里粮食不多,却不知道淮南地方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二句诗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只知道盘剥人民,不管人民死活的万恶本性。官家:官府,政府衙门。恨:怨恨。仓廪(lǐn凛):储藏米谷的仓库。贫:空乏。淮南:淮水以南地方。
【试问丰狐人,岂知寒觳觫】语出清代魏源《偶然吟十八首呈婺源董小槎先生为和师感兴诗而作》诗之十二。请问穿着厚实的狐毛大裘的人,你们可知道世界上还有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二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富而不仁者的痛恨之情和对劳苦大众的无比关心。丰狐人:穿狐裘的人。岂知:难道不知道。觳觫(hú sù胡速):发抖。
【驽马驰,骏马悲;骏骨朽,驽马肥】语出清代梁佩兰《金台吟》诗。劣马得意洋洋地奔驰,千里马却在一边悲伤;千里马的骨头都朽烂了,劣马却养得膘肥体壮。四句诗以驽马和骏马的不同命远,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人才受挤、愚人得势的反常现象。驽(nú奴)马:跑不快的马,劣马。骏骨:骏马之骨。
【建官以利民,有害民而得官;用人以立国,有误国而得用】语出宋代杨万里《庸言》。设立官职是为了便利人民,可是有的人因为坑害人民而得到官职;选任官吏是为了治理国政,可是有的人因为荒误国政而得到任用。几句话慨叹黑暗社会是非颠倒的用人之道。立国:谓治理国政。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语出唐代李商隐《隋宫》(一作《隋堤》)诗。春风乍起,全国各地都忙着剪裁宫锦,—半做成御马的障泥,一半做成龙船的风帆。二句诗将隋炀帝出游时的劳民伤财、穷奢极侈,揭露得淋漓尽致。宫锦:专供宫廷使用的锦。障泥:垫马鞍的马鞯两旁垂下去用来障蔽泥土的东西。
【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语出宋代杨万里《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诗。荒山上种满了庄稼,连半寸空地也没留下;即使这样,农民又有哪个时候吃过一顿饱饭?封建剥削的苛重,由此可见一斑。田父:老农,农民。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语出宋代杨万里《又和风雨》诗之二。除去枝头上的万片残花,换来成百成千的新生绿叶。二句诗写暮春时节花飘叶绿景色,原是讽刺当时朝中正臣遭受排挤,奸佞之人一时得势情况。后常反用其意,喻指前辈不遗余力地引荐新人,拼却:舍弃掉。老红:衰败的花。换将:换得。
【轻则鸿毛沉水,重则磐石凌波】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三十六。轻物当浮,但鸿毛却能沉入水中;重物易沉,但大石头却能浮在水面。比喻有权势者为所欲为,指鹿为马。鸿:大雁。磐石:重而厚的石头。凌波:超渡水波。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语出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诗之三十一。战士吃的是酒渣和糠皮,贤人则沦没草野之中。批评魏王不体恤士卒,不重用贤人。蒿莱:野草,引申指草野。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语出唐代自居易《杜陵叟》诗。残民生夺民物的便是豺狼,何必非是长有尖如钩子的爪子、利如锯齿的牙齿、直接饮血食肉呢!二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愤怒。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语出唐代自居易《歌舞》诗。富贵者只有吟风赏雪的雅兴,哪里用得着为忍饥受寒担忧!二句诗既揭露了富贵者寻欢作乐的奢靡生活,又画龙点睛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对比强烈,催人深思。
【贵者恒有余,贱者常不足】语出清代梁佩兰《杂诗》。高贵之人永远有享用不尽的珍馐美味,低贱之人一直苦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二句诗十分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那种社会的阶级对立。恒:永远。
【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语出《晋书·夏侯湛传》吐一口唾沫可以化成珠玉,挥一挥袖子可以生出风云。《后汉书·赵壹传》作“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唐代李白《妾薄命》有“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句。多喻权臣的专横跋扈。后也有以“咳唾生珠”,比喻谈吐精当、出口佳句的。袂(mèi妹):袖口。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语出唐代李白《妾薄命》诗。吐一口唾沫从天空极顶落下,便随风化成珠玉。原是形容汉武帝刘彻的皇后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后用来泛指得势一时的权臣不可一世的丑态。九天:天的最高处。
【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语出《庄子·盗跖》。符合我的意思就叫你活,违背我的心意就叫你死。意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侯门一人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语出唐代崔郊《赠去婢》诗。进了权贵之家,就像是落入了深不可测的大海,从这以后,萧郎便成了陌生的路人。二句诗写自己的恋人被劫夺的悲哀,含而不露地斥责了那些富贵的人家。侯门:有权势的人家。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梁书·武帝纪上》: “(王)俭一见深相器异,谓庐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后以泛指所亲爱或为女子爱恋的男子,此处系作者自称。路人:过路人,喻不相干的人。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狡猾的野兔死尽,好猎狗就要被烹食;高飞的鸟没有了,好弓就要被废弃不用;敌国攻破了,出谋划策的大臣就要被杀。《淮南子·说林训》: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比喻事成见弃,旧多指功臣被杀。狡:狡猾。亨:同“烹”,烧煮。藏:收藏。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语出唐代刘禹锡《浪淘沙》词之六。美人的首饰、王侯的金印,都是从浪底沙中淘金制成的。二句诗赞扬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功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与下层人民的艰苦劳动的鲜明对比。
【将回日月先反掌,欲作江河唯画地】语出自唐代李贺《荣华乐》诗。要使太阳、月亮倒转,事先翻一下手掌即可;想开江凿河,只需在地上一画。二句诗写尽东汉梁冀独揽朝权时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嚣张气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语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推举上来的才学优异的“秀才”,却没有学问;选拔上来的孝悌廉洁的“孝廉”,却和父母分居。讽刺汉代选举制度名不符实,揭露其政治的腐败。秀才:指才学优异的人,是汉代设立的选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察:选拔。孝廉:指孝顺廉洁的人,为汉代设立的选举科目之一。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语出晋代陶潜《饮酒二十首》诗之十七。觉醒了以后当辞官还乡,因为就像飞鸟射尽、良弓无用一样,统治者会把为其出过力的人除掉。说明功臣往往遭受不幸,应当归隐避祸。“鸟尽”句:本古歌谚。飞鸟尽,良弓藏”。《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功成见弃。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勇武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就会危险;功劳压倒天下的,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奖赏。说明智谋功劳过高的人,会受到猜忌。震:震惊。盖:胜过,压倒。
【耕牛无宿料,仓鼠有余粮】语出元代关汉卿《王闺香夜月回春园》(一作《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杂剧头折。拉犁耕地的老牛没有过夜的草料,官仓的老鼠却有吃不完的粮食。二句话通过耕牛和仓鼠的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对立。宿料:过夜的草料。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语出唐代李白《古风》诗之十五。伎人的歌笑可以用重金买取,贤能之士只配以粗劣食物蓄养。二句诗将反动统治者沉湎于声色,不关心国家大政,糟踏人才、虐待贤能的本性揭露得可谓淋漓尽致。糟糠:酒糟、米糠,泛指粗劣食物。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语出唐代王建《织锦曲》诗。不要说织锦堆积如山永远不会用完,到那高楼上听歌伎唱一支歌就要浪费净尽。二句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侈靡的生活。山积:堆积如山。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语出唐代崔颢《长安道》(一作《霍将军篇》)诗。不要说火焰盛烈炙手可热,用不了多久火就会熄灭,余烬也荡然无存。二句诗喻指权贵们专横跋扈不会长久。炙(zhì治):烤。须臾:一会儿。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语出唐代王建《海人谣》诗。采珠的大海中恶浪滔天,运珠的陆路上山岭重重;即便是这样,未央宫里仍然是珠宝充盈。二句诗通过对海上人采珠纳税的艰辛的描述,讥刺统治阶级的贪暴无已。前二句是:“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未央宫:西汉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此指唐朝皇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损害仁德的人叫他“贼”,损害道义的人叫他“残”。既“残”又“贼”的人,叫他“独夫”。后概括为“独夫民贼”,形容残暴不得民心的统治者。一夫:即独夫,指不得民心、失掉百姓的孤立者。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语出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鸱枭在车前喧嚣,豺狼在大路中间把持。比喻邪恶小人受重用而伺机害人。鸱枭(chī xiāo 痴消):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恶鸟,一说如猫头鹰一类的鸟,喻小人。衡轭(è厄):车辕前端的横木压在牲口颈上的部分。衢(qú渠):大路。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语出宋代杨万里《宿灵鹫禅寺》诗。流进山前小溪后,山泉没有一点声息;可它还在山上的时候,却是叮冬作响!二句诗讽刺当时的士大夫,野居时满口高论,当官以后却了无建树。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语出唐代曹邺《读李斯传》诗。意谓一个人的手再大,也难以遮住天下人的眼睛。喻指手段再高明,只要是做了坏事,也会被人发现。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语出唐代杜荀鹤《山中寡妇》诗。桑柘早已毁灭,还要交纳丝税;田地早已荒芜,还要征收青苗税。二句诗将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深刻而又具体地揭露出来。桑柘(zhè 这):桑树和柘树,这二种树的叶子可以喂蚕。废:废弃。后:一作“尽”。尚:还。征苗:征收青苗税。青苗税是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始设的田赋附加税。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语出宋代戴复古《织妇叹》诗。织成的细绢还没从机轴上卸下来,就已打算好把它交给官府;蚕丝还没纺成线,就已指望着用它赎回当掉的东西。二句诗反映了繁重的封建剥削下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拟:打算。输官:缴纳给官府。图:打算。赎典:赎回当掉的东西。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语出宋代梅尧臣《陶者》诗。陶者陶制屋瓦,用尽了自己门前的全部积土,可自己的房顶上还片瓦不挂;双手不沾泥的人,却住在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着的高楼大厦里。四句诗把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对立尖锐地展示出来。陶:制作陶器。鳞鳞:如同鱼鳞细密整齐排列的样子。
【骏马以抑死,直士以正穷;贤者摈于朝,美女摈于宫】语出《淮南子· 说林训》。骏马因为受压抑而老死,直士因为举止端正而困穷;贤才被排挤出朝廷,美女被摈除出后宫。抑:压抑。摈:摈弃,排挤。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语出战国屈原《卜居》。乐器黄钟被毁坏抛弃,瓦锅却响如雷鸣。喻指贤人被弃,小人得势。黄钟:古代的一种乐器。瓦釜 (fǔ):瓦锅,用粘土烧制而成的陶器。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语出唐代李白《古风》诗之三十九。燕雀安巢于梧桐,鸾凤一类的良鸟却栖宿于荆棘丛中。比喻是非颠倒,庸人当权,贤者见弃。巢:作窝。枳棘(zhǐ jí止吉):荆棘丛。鸳鸾:泛指鸾凤一类的鸟。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语出明代高启《猛虎行》诗。猛虎虽然凶猛,但还可以让人欣慰:它只是在深山里逞凶狂。二句诗意在言外,说明人世间还有比猛虎更凶猛的东西。作者这里隐指苛暴的政治。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语出《左传·僖公十年》。谓要给别人加上罪名,不怕找不到借口。现常用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指以莫须有的罪名故意陷害好人。辞:言辞,指借口。
【鸾凤巢枳棘,鸱鸮集琅玕】语出元代王冕《寓意十首次敬助韵》诗。鸾和凤寄宿在荆棘丛中,鸱和鸮却聚集在美竹上边。喻指有才德的人处境恶劣,邪恶之人却处境优越。鸾凤:鸾鸟和凤凰,比喻贤俊之士。巢:作窝,寄宿。枳棘(zhǐ jí纸吉):多棘的树木,比喻险恶的处境和地位。鸱鸮(chī xiāo吃肖):鸱和鸮,鸱为猛禽,鸮食母,皆为恶鸟,比喻奸邪之人。琅玕(láng gān 狼甘):竹子。
【竟举窥天管,争燃煮豆萁】语出宋代王禹偁《谪居感事》诗。终日仰着头,看着皇帝的脸色行事;彼此之间却像豆萁燃烧煮豆子一样互相残害。二句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事实。竟:终日。举:仰着头。窥天管:从管孔中窥视皇帝。天,指皇帝。后句化用三国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原喻兄弟相残,此喻同僚相害。萁(qí奇):豆子的秸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语出唐代杜牧《泊秦淮》诗。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恨,在江的那边依旧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二句诗借商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表达了作者可敬的爱国情怀。商女:以卖唱为职业的人,歌女。隔江:在江(即秦淮河)的对岸。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它是南朝荒淫的陈后主创作的歌曲。陈后主每天都要和宠臣、嫔妃饮乐,终至亡国,故而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语出唐代韦应物《杂体》诗之三。把这需用上百天的功夫才能织成的春罗裁制成舞衣,只是供一次歌舞之用。二句诗深刻揭露了豪门权贵荒淫奢靡的生活。此:指春罗(唐代一种丝织品)。将:供。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语出宋代辛弃疾《木兰花幔》词。一天到晚,金兵总是飞骑扬尘,不断寻衅;秋风吹起,边塞守军依然安坐不动,徒令战马肥壮!二句词对南宋政权苟且偏安的无能和可耻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胡尘:金骑兵所扬起的尘土。西风:秋风。塞马:边防军的战马。空:白白地。
【朝中有人好做官】语出《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朝廷里有可以依赖的人就容易当官。此句话揭露封建社会任人唯亲的黑暗政治,可谓一针见血。《荡寇志》第七十七回:“朝里无人莫作官。”
【晶晶云子饭,生世不下咽;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语出宋代范成大《劳畲耕》诗。晶莹透亮的云子饭,有生以来不曾吃点;享用它的从不劳动,种植它的白白眼馋。四句诗写吴中地区农民耕不得食的社会现实,痛斥了政治制度的黑暗和不平。晶晶:明亮貌。云子饭:精美的饭食。云子,神仙服食之物。生世:平生。下咽:吞食。游手:不劳动的人。流涎:淌口水。
【智者可卷愚者豪】语出唐代李白《梁甫吟》诗。有才干的人不能施展抱负,不学无术的人反而为所欲为,肆行无忌。这句诗写出了腐败政治贤愚不分这一普遍现象。卷:卷曲,使不能伸展。豪:强横,无所拘束。
【貂不足,狗尾续】语出《晋书·赵王伦传》。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本指官爵太滥。古代近侍官员用貂尾做冠饰,但因滥封官,貂尾不够用,就用狗尾代替。后以“狗尾续貂”比喻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现多指乱续前人的作品,或亦谦称自己的续作为续貂。
【富人懒行而使人肩舆,贫人不得不行而又肩舆人】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有钱人懒得自己行走而让人抬着,穷人不得不自己行走而又抬着别人。两句话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十分深刻。肩舆:用人力抬杆的代步工具,其制为二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
【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语出《汉书·食货志上》。富裕人家的田地紧连着田间的小路,贫穷的人却没有竖一只锥子的地方。二句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贫与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仟伯:同“阡陌”,田间小路。亡:无。立锥之地:极言地方之小。
【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富贵人家置办一桌酒席的花费,抵得上穷苦人半年的口粮。二句诗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荒淫生活。
【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语出宋代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诗。豪富之家役使着上千的奴仆,贫穷困老的人们却连一寸丝帛也没有。二句诗揭露当时的贫富对立,至为深刻。役:使唤。帛(bó博):丝织品的总称。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语出《商君书·垦令》。官吏的俸禄高,国家收税太多,又有一大群吃闲饭的,这些都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食口:指吃闲饭的人口。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语出唐代李贺《老夫采玉歌》诗。蓝溪水厌恨活人,死去的采玉人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仍然怨愤溪水。二句诗委婉揭露了当时的统治者逼迫老百姓去险恶的蓝溪采玉,致使无数采玉人丧生的恶行,也将采玉人对统治者的愤恨,蓄藏在字里行间。蓝溪: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蓝田山中,出产玉石。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语出唐代陆龟蒙《新沙》诗。蓬莱仙山如果有路可使人前去的话,那里每年也得交纳紫芝作为赋税。二句诗极其生动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无所不至。蓬莱:传说为海外的三座仙山之一,是常人难到的地方。教:让。紫芝:传说为紫色的灵芝草。
【德薄者恶闻美行,政乱者恶闻治言】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品德不好的人厌恶听赞扬美好行为的话,使政治混乱的人厌恶听使国家太平的话。说明贤才难以被昏君所用。薄:微少。恶(wù误):憎恨。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语出《韩非子·显学》。有千里的石头地,不能说是富有;有上百万的假人,不能说是强大。磐(pán盘) 石:大石头。象人:古代陪葬用的木制或陶制偶人,即俑。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语出唐代许浑《汴河亭》诗。鼓声震天简直要使行云凝滞,令星辰不住地摇动;旌旗拂浪,在其闪动时可使人见到水中日月的浮影。二句诗夸张而生动地写出了隋炀帝龙舟东游的赫赫声势,暗刺晚唐统治者生活奢靡、不修政事的现实。凝云:云凝而不流,形容鼓声之响亮。
善政·述政/名言辞典
【一寸甘膏一寸金】语出宋代石介《喜雨》诗。一寸湿润松软的田地抵得上一寸黄金贵重。甘膏:喻指雨水滋润过的田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语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谓只是为了把弓弦拉紧而不放松,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不能做的;只是为了把弓弦放松而不拉紧,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不能做的;有拉紧弓弦的时候,也有放松它的时候,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国的方法。这里以弓弦的张弛,比喻对老百姓应该有劳有逸,或治理天下应该有严有宽。张:张开,指把弓弦拉紧。弛:放松。文武:指周朝的两位国君周文王和周武王。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语出《书·洪范》。意谓凡是人中有才能、有作为的,都要使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你的国家就会昌盛。羞:进献。而:通“尔”,你。昌:昌盛。
【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语出唐代李商隐《汉南书事》诗。什么时候有过靠开疆拓土建成仁义政治的事情?喜兵好战自古以来就是招祸致患的根由。二句诗反映了作者的非战思想。王道:我国古代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穷兵:竭力发动战争。祸胎:祸之所由生。
【下流壅则上溢,上源窒则下枯】语出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下面的水道堵塞了,水就会从上面溢淌出来;上面的源头封住了,下面的水道就会干涸。喻指必须保持上下畅通,这样才能遵守法令,达到社会安定。下流:下游。壅:堵塞。窒:堵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意谓治国之道的施行,是使天下的人都为公利着想。天下为公,实现世界大同,是儒家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古代是无法实现的。大道:指儒家的治国之道。
【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帽下二矣;辟之若草木,枝叶必类本】语出《荀子·富国》。上面政令统一,下面就会行动一致,上面政令不统一,下面就会有二心;这就像草木一样,枝叶必定和根的种类相称。二:两样,别的。辟:通 “譬”。类:类似。本:根。
【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三式》。凡是想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习俗的人,他实行奖罚的时候,一定要厚奖重罚,足以使人感到惊心破胆,才容易引起老百姓的重视。意谓改变社会风气,要下大决心,采取严厉措施。
【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小事不忍耐,就会坏大事。这句话告诫人们,应在小事上谦让忍耐,不要因计较小事而影响大局。忍:忍耐。大谋:大计划,指大事。
【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程颐语)。天下的事情,如果能妥善处理,即使是灾祸,也可以变为有利;不能妥善处理,即使本来很有利,也会成为祸害。苟:如果。悔:灾祸。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语出《论语·季氏》。如果世上政治清明,那么平民百姓就不会说三道四。说明从人民的言语中即可见出社会政治的好坏。有道:谓政治清明。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议:议论,指说三道四。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语出《墨子·兼爱上》。人们互相爱护,天下就会太平;互相憎恨,天下就会混乱。兼相爱:互相爱护。治:太平;安定。交相恶(wù务):互相憎恨。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语出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天与地接合,然后就能成就生成万物的事功;上与下通气,然后就能成就和睦同心的政治。说明上级必须与下层的人们保持思想畅通,这样才会造成良好的政治局面。语本《易·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声同也。”交:接合,通气。化育:化生和养育,指大自然生长万物。和同之治:指万众一心的理想政治局面。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语出《孟子·尽心下》。没有良好的政治,那么财政开支就会不足。说明国家的政治直接影响国家的财力。政事:施政办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语出《诗·大雅·抑》。没有强于能得到贤人的,得到贤人,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归顺。竞:强。维:于。训:通“顺”,顺从。
【无赦之国,其刑必平;多敛之国,其财必削】语出隋代王通《中说·王道篇》。用不着赦免罪犯的国家,其刑罚一定很公平;横征暴敛的国家,其财富一定要减少。说明公平用刑,薄取于民,国家就会安定、富强。赦(shè射):有罪而放免。平:公平。削:减损。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语出《书·洪范》。不偏私,不结朋党,治国的道路是宽广的。偏:不公正,有偏向。党:朋党。荡荡:广大,宽阔。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语出《孟子·离娄上》。不施行仁政,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仁政:指以爱民、保民为核心的善政。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语出《左传·闵公元年》。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就没有完。庆父:鲁庄公之弟,是鲁国的公子,曾杀害国君,制造内乱。后来常把庆父比之为制造内乱之人。已:停止。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意谓不在那个职位,就不参与考虑它的政务。现多反其义而用之,人人关心国家大事,所谓“不在其位,亦谋其政”。谋:参与谋划。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语出《韩非子·五蠹》。不期望完全按古代的办法,不效法陈规,而是研究当代的事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意谓制订政策应因时制宜。期:期望。修古:指遵循古制。法:效法。常可:永远适合。论:论述,研究。备:准备,指措施。
【仁而不武,无能达也】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意谓只讲仁义而不用武力,是不会行得通的。达:通达。
【仁者无敌】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有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仁者:指有仁德的人。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妒功】语出《商君书·修权》。公私界限分明,小人就没法嫉妒贤才,不贤的人也就没法嫉妒有功的人。不肖者:不贤的人。功:指有功劳的人。
【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语出《荀子·君道》。秉公办事的道路畅通,就会使私人门路堵塞;为公的原则明确,就会使为私的行为停止。谓应以提倡为公来抵制私情的滋长和泛滥。公道:至公至正之道。达:畅通。义:原则。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语出《管子·牧民》。粮仓充实,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百姓就知道荣辱。仓廪(lǐn凛):粮仓。实:满,充实。荣辱:指光荣、耻辱。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语出《左传·隐公六年》。治理国与家的人,看到坏事,就要像农夫看到杂草而务必除去它一样,把除去的杂草积聚起来用做肥料,锄去杂草的根,不使它生长,那么好的事情就可以发展了。意谓要抑恶扬善。芟 (shān山)夷:除去杂草。蕴(yùn韵)崇:积聚,指把锄掉的草堆积起来。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语出《诗·大雅·桑柔》。谓谋划谨慎,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减少。毖(bì必):谨慎。况:情况。斯:就。削:减少。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语出《苟子·大略》。涉水的人要先把水的深度标出来,使人不致于陷入水深的地方;统治者要先标明治与乱的界限,使人不致于犯错误。水行者:涉水的人。表:标记。失:过失。
【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语出北齐刘昼《刘子·爱民》。河水浑浊,就没有大鱼生长;土地瘠薄,就没有茂盛的树木;政令烦苛,就没有安居乐业的人民。说明必须简以行政,不可苛责于民。掉尾之鱼:形容大鱼。确:贫瘠。葳蕤(wēi ruí微绥):形容枝叶繁盛。逸乐:安乐。
【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语出《商君书·画策》。用杀人来制止杀人,即使要判人死刑,也是可以的;用刑罚来消除刑罚,即使是动用重刑,也是可以的。《司马法·仁本》:“杀人安人,杀之可也。”
【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语出宋代吕祖谦《史说》。用刑法制服人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缜密,实质上却很疏散;用恩德来连接人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疏散,实质上却很缜密。说明治理国家,德治比法治更为根本。
【以德行仁者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依靠道德施行仁政的人可以统一天下。行:施行。行仁者:指施行仁政的人。王:统一天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依靠道德使人归服,才会使人心悦诚服。悦:喜悦,高兴。诚:真心实意。
【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盖以宫行其义,不以利冒其官也】语出三国李康《运命论》。古时候做帝王的,都是运用自己的能力治理天下,而不是用天下来奉养自身;古时候当官的,都是利用官职推行其道义,而不是为了求取财利窃据官职。奉:侍奉,奉养。仕:做官。冒:假充。
【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语出《商君书·错法》。古代英明的君主,施行法令,百姓中就不会有奸邪;兴举事业,就可以使人才练达;实行奖赏,就能使军队强大。错:同“措”,施行。邪:指奸邪之人。材:人才。练:练达。赏行:实行奖赏。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语出《管子·立政》。有令就能执行,有禁就能制止,法令所至,风俗影响到的地方,就像身体各个部位都服从内心的意志一样,这就是为政所期望的局面了。宪:法令。被:及。
【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美好的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基础。令:善;美好。舆:车辆。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语出《礼记·乐记》。意谓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使民心向善。它感人至深,能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帝王设立乐教来教化人民。著:立。
【主道得,贤材遂,百姓治】语出《管子·君臣上》。君主的治国之道正确,贤才就能得到进用,百姓就能得到安宁。遂:进,荐。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也】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程颐语)。确立政务管理,有一定的规矩;施行政务管理,有一定的程序;根据情况决定如何具体地治理,这是临时应当做的事情。治:管理。体:法式,规矩。酌:考虑、斟酌(具体情况)。宜:应该做的事。
【民劳思佚,治暴思仁】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六。百姓劳累了,就思念休息;政治暴虐了,就思念仁爱。谓治民治国应劳逸得宜,猛宽相济。佚:同“逸”,安闲。仁:仁爱。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语出《国语·周语上》。老百姓在内心考虑好了之后而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这都是想成了以后自然而然说出来的,怎么可以塞其口不让说呢?假若堵住百姓的嘴,能有多少人拥护你呢?意谓为政应广开言路。宣:谈、说出来。壅:阻塞。与:亲附,跟从。几何:多少。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语出《书·太甲下》。不思虑怎么会有收获?不实行怎么会得成功?意谓常思虑道德则得道德,念虑善政则成善政。弗:不。胡:怎么。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语出《商君书·算地》。圣人治理国家,观察民俗制定法令,则达到大治;考察国情,从事农战则符合时宜。为国:治理国家。观俗:观察民俗。察国:指考察国家的各种情况。事本:从事根本。本,指农耕和作战。
【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语出《商君书·赏刑》。圣人按功劳大小授予官职、爵位,所以贤人不担忧;圣人不原谅过错,不赦免刑罚,所以奸邪无从发生。宥(yòu又):宽宥,原谅。赦:赦免。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语出《商君书·农战》。圣人知道治国的纲要,所以使百姓把精力集中到务农上。说明农业是治国的纲领,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使百姓精力集中到农业上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老人,并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说明推广恩惠、爱护百姓的道理。老吾老:尊敬自己的老人。前一个“老”为动词,尊敬、敬养的意思。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孩子。前一个“幼”为动词,爱护的意思。
【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语出《吕氏春秋·先己》。高大的松树,下面的根受到伤害,上面的枝梢就会干枯。比喻治国应治其本,根本的东西受到伤害,则难以功成名立。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本:根。末:树梢。
【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语出《墨子·天志上》。做事符合正义,国家就会太平;不符合正义,国家就会混乱。说明治理国家要实行“义政”,以义服人,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实行“力政”,乱用征伐,会造成天下大乱。
【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施于四海】语出《淮南子·缪称训》。能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至多不过能流传百里;不能用耳朵听到的声音,却可以传遍天下。喻指宽舒的政治最得人心。有声之声:喻指苛扰之政。无声之声:喻指宽舒之政,德政。四海:天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语出《诗·大雅·抑》。有了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觉:正直。四国:四方的国家。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了德行,就叫人快乐;快乐了,就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凭借了别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失去了同盟者,这是不明智。敝:败坏。与:同盟者。知:同“智”。
【网必挈其纲,绳先理其乱;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语出明代吴本泰《帝京篇》诗。提鱼网一定得提网纲,顺绳子一定要理出乱头;求得安定不要操之过急,必须杜绝一切坏的苗头,不要使之滋生蔓延开来。意谓治理国家要像提网、理绳一样,先得找出关键部位,然后稳打稳扎,消除隐患,最终才能实现安定。挈(qiè怯):提。滋蔓:滋长蔓延。
【自古控御全在仁,何必穷兵兼黩武】语出宋代王禹偁《战城南》诗。自古以来使人服顺全是依靠仁爱,为什么非要用尽武力,动辄征讨呢?意谓控制天下关键是实行仁政,穷兵黩武无济于事。控御:控制,使人就范。仁:仁爱。穷兵:竭尽兵力。穷,竭尽。黩(dú独)武:滥用武力。黩,轻率,没有节制。
【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语出《商君书·赏刑》。杀死罪犯,不能说是残暴,赏赐有功之人,不能说是仁爱,这是国法严明的缘故。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语出《吕氏春秋·正名》。名分与实际相符,国家就能安定;名分不符合实际,国家就会混乱。名:名称,名分。正:正当。丧:失。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语出《韩非子· 安危》。国家的平安和危险在于君主能不能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力量的强弱;国家的存在和灭亡在于君主是徒有虚名还是掌握了实权,而不在于手中人数的多少。意谓国家的安危在于国君能否以法治国。
【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语出《后汉书·范滂传》。农夫铲锄了杂草,禾苗必然茂盛;忠臣除掉奸臣,国家政治才会清明。说明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清除奸佞。嘉:美好。王道:儒家主张以仁义治理天下,称为 “王道”。
【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意谓喜好所应当喜好的,厌恶所应当厌恶的,老百姓也就知道了行动的方向,这样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愆(qiān迁):过失,过错。适:归向。济:成功。
【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语出《荀子·王霸》。国家间的盟约已经缔结,虽然看到了得失成败,也不能欺骗其结盟缔约之国。约结:国家之间缔结盟约。与:指结盟缔约的国家。
【足食足兵而人才足用,则天下不难理矣】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三足记》。粮食富足,军队强大,人才济济,那么国家就不难治理了。说明粮食、军队、人才三者是国家安定的基本保证。理:治理。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语出《商君书·更法》。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更法令;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改换工具。利不百:利益不到百倍。功不十:功效不足十倍。易器:改换器具。
【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语出《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涉及公事,喜欢不放弃过失,厌恶不掩盖善行,这是义理的常道。经:常道。
【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语出宋代朱淑贞《中秋夜不见月》诗。什么时候能拨开阴云迷雾,使月亮大放光彩,照亮整个世界?二句诗寄托了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何当:什么时候。闲:安闲。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语出宋代陆游《春日杂兴》诗。只要当官的清廉明正不强横,这便是乡村百姓载歌载舞,喜笑颜开的时候了。但:只。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语出《老子》八十章。相邻的国家互相看得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是描绘“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一句话,表明老子否定现实,主张倒退、复古的历史观。
【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语出《吕氏春秋·淫辞》。说的和想的不一致,而君主又无法检验,那么下面就会有很多人说的不是他所做的,做的不是他所说的。谓对一切言行都应加以检验,才会使下面形成言行一致的风气。参:检验。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语出唐代白居易《采诗官》诗。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者可以从中受到警诫,下情上达,彼此相通,就会相安无事。二句话说明了让人民说话,上下通气对于社会平安的重要性。诫:意同 “戒”,防备,警惕。泰:安宁。
【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息作,失援必毙】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失去信用,背弃邻国,一旦遇到灾难,谁还同情你?不守信用而发生灾祸,又没有人援助,一定会灭亡。说明人必须守信用。孰:谁。恤:体恤,同情。作:发生。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语出《后汉书·严光传》。心怀仁德辅助皇帝按道义行事的,天下人都会称赞;一味阿谀逢迎皇帝旨意的,就应当斩首。表现对仁义之士的赞扬和对谄媚阿谀之徒的深恶痛绝。辅:辅助。顺旨:迎合皇帝旨意。要领:指身首。要,同“腰”。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语出《吕氏春秋·贵公》。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首先做到公正,公正就能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因为公正。公:公平;公正。平:治。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语出《三略·上略》。杰出人物是国家的栋梁,黎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了栋梁,收拢起根本,那么政令就能通行天下而不致引起人们的不满。干:基干,栋梁。
【苟正其本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议之何益】语出隋代王通《中说·关朗篇》。如果能够在根本上端正了,刑罚也将弃置不用;如果违背了道义,每事必与众人商议又有什么用呢。意谓治理国家关键是要把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好。苟:如果。正:端正。本:根本。措:废弃。失其道:失道,无道,违背道义。议:商议。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只要可以使国家富强,就不效法旧有的法令;只要可以有利于百姓,就不遵循古老的制度。苟:只要。故:旧,古老。循:遵照,遵循。礼:古代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语出《韩非子·扬权》。政事分给地方官员来做,大权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独掌大权,四方的官员都来效力。要:关键,指国家的大权。效:献力,效忠。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治】语出宋代程颢《论王霸札子》。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注意了小的事情而忽视了大事,把本来应该在以后办的事提到前面来做,而把应该先做的事推迟到以后去做,都不符合治国的需要。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语出《荀子·王制》。贤人和不贤的人不是混杂不分,英雄豪杰就会到来;是与非不是混乱不清,国家就会安定。不肖:指不贤的人。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应该杀掉,然后考察他,见他真应该杀掉,然后再杀死他。后以“国人皆曰可杀”形容对民愤大的罪大恶极之人,一定要绳之以法。察:考察,了解。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语出《孟子·尽心下》。国君喜好仁义,将会无敌于天下。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语出《商君书·农战》。国家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尊显。安:安定。尊:尊贵。
【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语出《商君书·君臣》。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遵循法制进行治理,按照功劳大小来奖赏。缘:遵循。
【治久疾者不可速责以效,苟以悍剂暴药攻之,死生未可知也】语出宋代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给长期患病的人治病,不能要求马上就看到效果;如果用烈性药剂治病,人是生是死就很难说了。喻指治理国家者对久已有之的弊端应该采取稳妥的办法加以消除,否则,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久疾:长时间患病。苟:如果。悍剂暴药:烈性药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语出《商君书·更法》。治理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要便利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一道:一种方法,指固定不变的方法。法:效法。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蹑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治理天下的人就像登山一样,一定要先从山的低处登起,然后才能上到山的高处。比喻治国要先从基本的方面着手。蹑(niè聂):登上。卑:低。履(lǚ旅):踩、踏。
【治国者若鎒田,去害苗者而已】语出《淮南子·说山训》。治国的人清除坏人,就像农夫锄地,不过是清除杂草罢了。说明除恶必须务尽。鎒(nòu):同“耨”,除草的农具,这里用作动词。
【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治理国家就像紧琴弦一样,粗弦上紧了,细弦就会紧断。比喻治国应有张有弛,宽严相济。张琴:紧琴弦。绝:断。
【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看待百姓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看见不仁的人,诛杀他,就像鹰鹯追捕鸟雀一样。鹯(zhān沾):一种猛禽。
【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语出《荀子·王制》。政令适时,百姓就能齐心,有才德的人就会归服。时:适时。一:指一心。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为政好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天天从早到晚去实行它。应按所思考的去做,不能超出考虑好的,就像农田有界限一样,这样过失就少了。行无越思:行动不超出思考。越,超出。畔(pàn判):田界。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语出《书·毕命》。意谓为政贵在以爱民、讲求仁义为常,文词要崇尚具体概括,不要喜好标新立异。体要;犹精要、具体、充实、概括。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语出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政令通达,人民和乐,一切废弛了的事情都兴办起来。形容形势大好。和:和悦快乐。百废:一切废弛不办的事情。具:同“俱”。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为政施教,积累德行,必然会得到平安之福;措施经常失误,必然会招致危亡之祸。说明制定国策必须慎重。安泰:平安。举措:这里统指措施。错,通“措”。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语出宋代辛弃疾《太常引》词。听人讲,要是砍去了摇曳起舞的桂树,那月亮的光辉就会更加多起来。喻指只有除去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人,国家才会重现光明。斫(zhuó茁):砍。桂:传说月亮上有高五百丈的桂树。婆娑:摇曳的舞姿。
【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语出《汉书·陆贾传》。用武力夺取暴君的帝位,而用修明文教来治理天下,文武并用,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说明夺取天下须用“武功”,而巩固天下则用“文治”。逆取:指用武力夺取暴君的权力。顺守:偃武修文。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语出汉代贾谊《新书·无蓄》。积存粮食,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粮食很多并且钱财有剩余,那么办什么事情还能办不成呢?说明积贮粮食是国家的命脉。积贮:积存。大命:命脉。苟:如果。
【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语出明代钱嶪《悯黎咏》诗之六。要想灭掉火,首先应当除去柴草;要想平息战乱,首先应当消除饥饿。意谓要实现国家的安定,必须消除造成混乱的根源。息:止息。薪:柴草。弭(mǐ米)兵:平息战争。弭,平息,消灭。
【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语出唐代刘禹锡《调瑟词》诗。弹奏瑟这种乐器的关键在于紧好弦,各根弦调和得当,奏出的声音就悦耳动听。二句诗原是以调瑟为喻,说明治理国家应当采取宽缓平和的政策,不能横征暴敛。也可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安排得当。瑟(sè色):古时一种类似琴的弦乐器。张:绷紧(弦)。平:均匀。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语出隋代王通《中说·周公篇》。根据情况灵活行事,天下就不会有弊陋的法规;墨守成规,天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化。说明治理国家必须善于通达权变,而不能墨守成规。通:知晓。变:变通。弊法:坏法。执:坚持,遵行。方:指常规。善教:美善的教化。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语出《韩非子·有度》。能够去掉偏私阿曲的行为,遵循国家的法度,民众就会安居,国家就会安定。私曲:指偏私阿曲的行为。公法:国法。
【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语出《管子·权修》。教诲成为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的道理。省:减少。数:指自然之理。
【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语出《左传·僖公十三年》。救济灾荒,抚恤邻国,是符合道义的。施行道义,就有福禄。恤(xù序):抚恤,救济。
【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语出清代魏源《吴农备荒议》上。灾荒来了才想办法挽救不如防备灾荒,防备灾荒最好的办法就是抓紧农时。备荒:防备灾荒。急:抓紧。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三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施行王道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王道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后用以说明正义的事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倒行逆施,必将遭到人民的反对。得道者:指施行王道仁政的人。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语出明代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商人不能沟通有无以便利农民,那么农民就会受害;农民不能专心生产以便供给商人,那么商人就会受害。说明农与商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病:受到危害。力本穑(sè啬):全力从事农业生产。
【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语出《战国策·燕策一》。善于举事的人,首先掂量自己国家的大小,并再进一步计算自己兵力的强弱,这样,战功就可以建成,大名就可以树立起来了。说明做事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可能出发,不可盲目乱干。量:掂量。揆(kuí 奎):估量,测定。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语出《商君书·农战》。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即使满满的,对于农业生产也毫不松懈。仓廪(lǐn凛):粮仓。偷:苟且。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有了善行就赞扬它,有了过失就纠正它,有了危难就救助它,有了错就改掉它。赏:宣扬。匡:纠正。革:改变。
【善知射者不贵其中,贵其所以必中也;善知理国理身者亦不贵其存,贵其所以必存】语出《列子·说符》唐代卢重玄解。对射箭之术十分精通的人不以射中目标为可贵,而以知道为什么必定射中为可贵;对治理国家修养自身十分精通的人不以求得国家和自身的存在为可贵,而以知道为什么必定存在为可贵。说明知道国家兴盛等的“所以然”是至为重要的。中(zhòng 众):正对上。
【善政得民财】语出《孟子·尽心上》。良好的政治才能使老百姓获得财富。说明天下大治,国家安定才能使百姓富足。
【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语出三国桓范《世要论·兵要》。所谓美善的政治,也就是体恤老百姓的苦难,消除他们面临的危害人民的政治。意谓善政就是重民、恤民、爱民的政治。恤:体恤。
【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思贤》。尊重贤良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听信忠臣的话,接受别人的规劝,才能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应任贤使能,信忠纳谏。任:任用。纳谏:接受规劝。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语出《论语·为政》。全句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用道德、礼法教民,不主张用政法、刑罚治理百姓,这样,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并且人心归服。道:治理,教导。齐:整顿。免:免于罪过、刑罚。格:来,归顺。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意谓没有人拾取丢失在路上的东西,老百姓也不拿自己不该拿的财物。遗:丢失;失物。妄:非分。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语出《韩非子·说疑》。禁止邪恶诈伪之人的办法,最好是禁止他们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他们的言论,再次是禁止他们奸邪的行动。奸:邪恶诈伪的人。太上:最上,最好。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百姓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国君的军队。后用以形容军队受到热烈的欢迎或百姓犒劳正义之师。箪(dān丹):古代盛饭的竹器。食(sì寺):饭食。浆:浓汁汤水,用以代酒。
【德惟治,否德乱】语出《书·太甲下》。意谓用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治;不用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乱。否:不。
君臣·述政/名言辞典
【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十九。马奔跑的时候,全身没有一根毛不振动;船倾覆以后,船上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沉没。比喻国君对于百姓、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覆:倾覆。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语出《韩非子·功名》。一只手单独拍,虽然快速但没有响声。意谓君臣、上下应互相配合,才能奏效。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只要一心一意为国,不管更换多少个国君,也能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是侍奉一个国君,也不能至终。谓人臣应当忠心为国。事:侍奉。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语出《礼记·大学》。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偾 (fèn奋)事:败事。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语出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记》。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意谓宰相之职十分重要,凡事不可马虎。悬:吊挂,牵系。宰相:封建社会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欤(yú 余):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人无贤不贤,贤不贤惟君;政无善不善,善不善惟君】语出清代唐甄《潜书·远谏》。常人并没有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只在于君主;政治本身并没有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只在于君主。意谓君主贤否决定着常人贤否和政治善否,亦即君主好,则常人好,政治清明;君主不好,常人亦不好,政治昏暗。
【人帷幄之中,参庙堂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语出《颜氏家训·诫兵》。在军帐中谋事,朝廷上参政,不能尽心规劝君主,来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是君子认为耻辱的事情。说明在其位,而不能尽其职,是可耻的。帷幄:军帐。庙堂:宗庙和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引申为朝廷。规:规劝,谏诤。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语出《韩非子·显学》。力量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力量弱小,就要朝见别人,所以圣明的君主就致力于加强自己的实力。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语出《荀子·大略》。一个人有好嫉妒他人的朋友,那么贤德的朋友就不会来亲近他;国君有好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贤良的人就不会来辅佐他。交:朋友。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语出《礼记·缁衣》。下级对待上级,不是顺从他的命令,而是顺从他的行动。说明上级领导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事:奉事,对待。从:顺从。
【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臣子不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哑”,国君听不到下面的意见我认为这是“聋”,又“聋”又“哑”,是危害国家的。说明国君滥用威严,会阻塞言路,“一言堂”会给国家造成危害。瘖(yīn音):哑。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语出《荀子·大略》。最下等的大臣是以聚敛珍异来事奉君王,一般的大臣是以奉公尽职来事奉君王,最好的大臣是以引荐贤人来事奉君王。说明荐贤贤于贤。货:指奇珍异宝。身:自身,指奉公守职。人:指贤人。
【大臣法,小臣廉】语出明代黄绾《明道编》卷四。朝中大臣能奉公守法,地方官吏就会清明廉正。说明吏治完好的关键在于上层。
【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语出《吕氏春秋·贵公》。万民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谓君主待人应公正,处事应以公心。阿(ē):偏袒,庇护。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语出《三国志·魏志·曹昂等传》注引《魏氏春秋》。与人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快乐的,人民一定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与人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安逸的,人民一定会在他困于危难的时候全力拯救。说明统治者一定要与人民共命运。拯(zhěng 整):解救。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亲近,彼此互不抵触;所需要的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事的准则。睦:亲近。周旋:相处。逆:抵触。求:需求。极:准则。
【上之所为,民之归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上层人物所做的,百姓会跟着那样做。归:归附,趋向。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语出《北史·李彪传》。处于上位的人喜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跟着喜好什么。说明领导者必须节制自己的嗜欲,不给下属带来不好的影响。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从:仿效,跟从。
【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贵德》。处于上位的人之影响改变下属,就像风吹草伏一样。意谓处于上位的人的作为,对其下级有着一种直接的行为导向作用。变下:改变下属。靡草:使草倒伏。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谓国君没有骄傲的行为,臣子就不会有谄媚的作风。谄:巴结,奉承。
【上不正,下参差】语出晋代杨泉《物理论》。处于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说明领导者应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参差(cēn cī):不齐貌,不正貌。
【上为下效,君行臣甚】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审举》。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效法;君主做到什么地步,大臣则会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明领导者必须端正自持,为下属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对下属形成好的影响。为:做。效:仿效,效法。甚:更进一步。
【上为之,下效之】语出汉代班固《白虎通·三教》。处于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仿效。说明领导者应当洁身自爱,不给下面的人做出坏的榜样。成语“上行下效”本此。为:做。效:仿效。
【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语出《韩非子·有度》。国君用眼睛看,臣下就粉饰外观;国君用耳朵听,臣下就说好听的话;国君用脑子思考,臣下就用繁多的言论来附会。饰观:装饰外表。饰声:指说好听的话。虑:思考。繁辞:繁多的言辞。
【上乐施,则下益宽】语出《孔子家语·王言解》。国君乐施恩惠,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宽厚。施:施舍。益:更加。
【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上等的国君是以堪做自己老师的人为辅佐,中等的国君是以堪做自己朋友的人为辅佐,下等的国君是以堪做自己僚属的人为辅佐,亡国之君是以堪做自己奴隶的人为辅佐。说明根据领导者用什么样的人做助手即可判定该领导者是贤是恶是智是愚。师:老师。此指道德才能堪为老师。友:朋友。此指道德才能堪为朋友。吏:指守法守职而唯命是从的僚属。隶;奴隶。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上面有喜好什么的人,下面一定有喜好它喜好得更厉害的人。此句说明领导者的作风对下面影响很大。班固《白虎通·三教》“上为之,下效之”和《旧唐书·贾曾传》 “上行下效,淫俗将成”,与此句意义相近。
【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皇上喜欢华贵的衣服,人们就个个穿漂亮的女装;皇上喜欢挂刀佩剑,人们就个个佩带长戟。喻指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说明居高位者必须慎其所好。上:指皇上,最高统治者。好(hào号):喜欢。紫:指华美的衣服。女服:女装,俏丽的衣服。曼胡:长戟。
【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语出宋代苏辙《久旱乞放民间积欠状》。处于上位的人一旦想得到如同毛发一样细小的东西,那么下面的官吏就会向老百姓征收多如山丘的东西。说明领导者应当节制欲念,不给下属造成敲剥人民的借口。毫发:毛发,比喻细小。丘山:山丘,比喻众多。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语出《淮南子·说山训》。君主想得到木材,臣下就要去残坏树林;君主想得到鱼,臣下就要去淘干河谷。喻指君主一起嗜欲,臣下就会采取过分的行动来予以满足。说明领导者必须注意节制自己的嗜欲之心。
【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语出《淮南子·说山训》。君主想得到船桨,臣下就会献上一条船;君主说像是丝,臣下就会说像是纶。意谓臣下往往持附益、逢迎君主的态度,说明领导者应当清醒冷静,不为所惑。楫:船桨。纶:青丝绶。凡粗于丝者为纶。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语出《孔子家语·王言解》。国君是百姓的表率,表率端正了,还有什么能不端正呢?表:表率。
【上枉下曲,上乱下逆】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上面不正直,下面就弯曲;上面混乱,下面就叛逆。说明地位在上的必须以身作则。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缀白裘·铁冠图夜乐》:“上梁不正下梁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上梁不正下梁蹲。”枉:弯曲,比喻不正直。参差(cēn cī):不齐貌,比喻百丑俱全。蹲(dūn吨):曲腿似坐,比喻弯曲。
【上恶贪则下耻争】语出《孔子家语·王言解》。国君厌恶贪财,下面的人就会以争夺私利为耻。强调在上位的人的表率作用。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语出宋代梅尧臣《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诗。上级能与下属同甘共苦,那么下属也会与上级同安共危。上:地位高的人。下:下属。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语出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所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吗? 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而不仅仅是役使老百姓。吏:做官。若:你。役:仆役。役民:役使百姓。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语出《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王顾左右而言他】语出《孟子·梁惠王下》。齐王回顾他的左右,避开正题而说其它的事情。后用以形容对主要问题故意避而不答。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的根本是国家,国家的根本是家庭,家庭的根本是个人。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天下有三种危险: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宠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而官位高,这是第二种危险;自己没有立过大功而得到的俸禄丰厚,这是第三种危险。说明人所享用的福禄应该和自身的品德、才能、贡献相称,否则,福禄就会带来灾祸。禄:俸禄。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语出《荀子·大略》。上天化育人民,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人民。意谓君主是上天安排、用以服务于人民的,不应该是人民的压迫者。这个尊民抑君的提法在当时是非常新颖和可贵的。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夭能罚之】语出《墨子·天志中》。国君做好事,上天能够奖赏他;国君做凶残的事,上天能够惩罚他。说明即使贵为天子,也应以行善为本;为非作歹,天理不容,同样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暴:凶残。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语出《书·益稷》。意谓国君做事细碎繁琐而胸无大略,辅助他的臣子就会懈怠,这样,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元首:国君。丛脞(cuǒ):细碎;繁琐。股肱(gōng工):喻指辅助国君的臣子。惰:懈怠。堕:落,这里是失败、不成功的意思。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没有当官的就无法管理普通民众,没有普通民众就无法养活当官的。意谓在一个国家中官吏和民众缺一不可。君子:指官吏。治:管理。野人:庶民,老百姓。养:供养。
【无怨无恶,率由群匹】语出《诗·大雅·假乐》。没有人怨恨没有人憎恶,能够听从群臣的意见。率(shuài帅):循。由;从。群匹:群臣。
【不以尧舜之心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为臣者,具臣也】语出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不怀着唐尧和虞舜那样的心境做君主的,就是不称职的君主;不怀着伊尹、周公那样的心境做大臣的,就是不称职的大臣。尧舜:上古时期两位贤明的帝王。具君:备位充数、不称职守之君。伊尹:商朝初期的大臣,曾辅佐商汤伐灭夏桀。商汤死后,其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伊尹将他放逐,三年后迎他复位。周公:即姬旦,曾辅佐周武王伐灭商纣。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作乱,周公将其平定。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制定。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守之臣。
【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不使用舟船,怎么能渡过大河?不凭借盐梅,怎么能做出五味俱全的羹汤?喻指要把国家大事办好,必须充分利用群臣的力量。语本《书·说命下》:“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任:任用,使用。舟楫(jí集):舟船。楫,桨。济:渡过。藉:通“借”,凭借。盐梅:咸盐和酸梅,调味之品。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泛指各种味道。
【不弃狂夫之言者,然后嘉谟可闻也】语出唐代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一首》。无知妄为之人的言论也能虚心听取,那么良计善策也就可以听到了。意谓只要真正虚心听取意见,就能得到好的计策。狂夫:无知妄为的人。嘉谟:良计善策。谟,计策。
【不解于位,民于攸暨】语出《诗·大雅·假乐》。意谓各级官员对于职守都不懈怠,老百姓因而能够安居乐业。解:通“懈”。攸(yōu优):所。塈(xì 戏,又读jì既):休息。
【牛躅之洼,不生鲂鱮;巢幕之窠,不容鹄卵】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妄瑕》。牛蹄子踩出的小坑,不能生长鲂鱼与鱮鱼;在帷幕上筑成的窝巢,不能容纳鸿鹄的卵蛋。喻指心胸狭窄,就不能容得下贤能之士。说明为政者必须气度宏大,有容人之量。牛躅(zhuó浊):牛足踩出的痕迹。洼:蹄涔,牛马足迹之水。鲂鳄(fáng xù房序):均为鱼名,比喻贤才。巢幕:筑巢于帷幕。窠 (kē科):巢穴。鹄(hú胡):鸿鹄,天鹅。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语出《墨子·兼爱中》。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说明为政应遵循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原则。事:指政事。
【公生明,偏生暗】语出《荀子·不苟》。意谓公正能使人明白事理,偏见会叫人愚昧糊涂。公:公平;公正。生:产生。明:指明白事理。偏:偏私。暗:愚昧;糊涂。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语出清代朱舜水《伯养说》。公正,就会心明眼亮,廉洁,就会威望崇高。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公:公正。威:威望。
【公则说,信则人任焉】语出清代顾炎武《郡县论》之五。做事公正,人们就会喜悦;讲信用,人们就会信任。说明为政必须公正守信。说(yuē曰):通“悦”,喜悦。信:守信用。任:信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语出三国曹操《短歌行》。明月当空,星星稀稀疏疏地挂在天际,乌鸦喜鹊向南飞去,它们绕树飞了几圈,还不知哪根树枝可以栖息。比喻贤人要选择明主而事。三匝:几圈。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语出清代顾炎武《秋山》诗之二。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老百姓便情愿效死。说明领导者只要有坚持斗争的决心,群众就会踊跃跟从,不惜流血丧生。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栖(qī妻):歇息,住。国人:全国的人民。致死:献出生命。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语出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做臣子的,把使老百姓富裕快乐作为功劳,把使老百姓贫穷痛苦视为罪责。说明为官者应当为民着想。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当君主的不敬重臣子,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充当出国使节,勇敢的人不为他去战斗。谓国君应当尊重臣子,否则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辩者:能言善辩的人。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语出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示江南浙江守土诸臣》诗。地位在上的如果能做到端端正正,其手下的人们一定会恭敬谨畏并且有所约束。说明上层必须要为下层做出表率。自爱:自己爱惜自己,指严守纲纪,不胡作非为。群属:指其下属。畏钳:敬畏和约束。钳,限制。
【为巨室者,工虽多必有大匠焉,非其画不敢裁也;操巨舟者,人虽多必有舵师焉,非其指不敢行也】,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主一不乱》。要建造一座大房子,做工的人虽然很多,但必须有一个大匠,没有他画线,谁也不敢乱裁木料;要驾驶一艘大船,操作者虽然很多,但必须有一个舵手,没有他导航,谁也不敢随便动作。喻指一个国家只有政令划一,才能把事情办好。巨室:大房子。大匠:手艺高超的木工。裁:切割。舵(duò惰)师:舵手,掌舵的人。
【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语出《国语·齐语》。当国君的不像国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语出《管子·侈靡》。治理国家的人,要先违反人民的习性,然后才可以与民亲近。人民贪图安逸就要他们劳动,人民贪生就教他们不怕死。戚:亲近。
【为国家厘细务百,不若定大计一;为国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硕辅一】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替国家做好一百件微小的事情,不如决定一项重大的计策;替国家寻得一百名能干的一般官吏,不如寻得一名贤良辅佐之臣。意谓应当为国家谋大事、举大才。厘:整理,治理。细务:琐事,无关紧要的事务。大计:重大的谋画。能吏:能干的小官吏。硕辅:贤良的辅佐之臣。
【为政,通下情为急】语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执掌政事,最急迫的问题是通晓下层的情况。通:通晓,熟知。
【以一人劳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语出清代朱舜水《伯养说》。以自己一个人为全天下的人们忧劳,而不以全天下的人们奉养自己一人。二句话讲君子的胸怀。劳:为……忧劳。奉:侍奉,奉养。
【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语出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胸怀天下的人,人民必定满意并顺从他,顾念一己私利的人,人民必定心有抵触并背叛他。公共:社会,天下。私奉:私利。砩(fú扶):抵触,违逆。
【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语出《韩非子·观行》。用剩余的弥补不足的,用长的来接续短的,这可以叫做英明的国君。
【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语出《吕氏春秋·用众》。意谓依靠众人,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的方法。大宝:指最宝贵的东西。
【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水深广,就会长出大鱼;君主贤明,臣子就会尽忠。谓君主贤明,贤才才能为其所用。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语出《韩非子·二柄》。不表现出个人的爱好,也不表现出个人的厌恶,群臣就会显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见(xiàn县):同 “现”,显现。素:本色的,本来的。
【节欲而听谏,敬贤而勿慢,使能而勿贱,为人君能行此三者,其国必强大】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说丛》。节制私欲而听从臣子的规劝,尊敬贤人而不怠慢他,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轻视他,做国君的能做到这三点,他的国家一定会强大起来。说明国君“节欲”、“敬贤”、“使能”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谏:规劝。贱:轻视。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古代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能想到别人的劳苦。谓能推己及人,体恤下情,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才能成为贤君。逸:安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语出《礼记·大学》。意谓古代要向天下显示完美道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先要治理好他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加强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要加强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首先要使自己心地纯正;要使自己成为心地纯正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要使自己成为心意诚实的人,首先要使自己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在于把握事物的原理。这段话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中强调个人品质道德的修养,有一定借鉴意义。明德:美好、崇高的道德。齐:整治。格物:传统解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左右近侍如社鼠,掌权的人像猛狗,那么治国的方法就不能实行了。社鼠:社庙中的老鼠,指有所依托的小人。术:指治国方法和手段。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语出《商君书·君臣》。处在国君的地位,其命令却不被执行,就危险了。处:居。令不行:命令得不到执行。
【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语出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只知自己享乐,而不顾百姓的疾苦,荒废了国家的政务,只贪图猎取野鸡野兔,有仁德的人是不这样做的。意谓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玩乐享受,而应关心国家的政事和百姓的疾苦。众庶:百姓,平民。雉 (zhì志):野鸡。繇:同“由”,从。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语出《诗·大雅·荡》。你的德不显著,因而没有辅臣没有卿相。陪:辅佐。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语出《荀子·王霸》。如果君主善于抓要领,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被处理得细密完备;如果君主喜好样样都抓,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要:指要领,纲要。详:细密;完备。荒:荒废。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语出《荀子·大略》。做君主的职责是选用贤才,做大臣的职责是处理份内事务。知人:指选用贤才。知,主持,掌管;人,指贤才。知事:处理份内事务。事,指职事。
【立朝何必无纤过,要在闻而遽改之】语出清代郑燮《立朝》诗。在朝廷做事不可能一点细小的过错也不出,关键在于听说后立即改正。意谓犯错误、办错事是难免的,但必须知过即改。立朝:立身朝廷,指在中央作官。纤:细小。要:关键。遽(jù巨):急速,立即。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刚谗谄面谀之人至矣】语出《孟子·告子下》。以骄傲自满的样子发出的声音,表现的面色,会把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下来,那进谗言阿谀的人就来了。訑訑(yí宜):自满的样子。距:通“拒”。面谀:当面奉承。
【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语出《管子·小称》。人民看问题最清楚了,任何人也不能避过他们的眼睛而干坏事。察:明显。遁逃:逃避。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语出《礼记·大学》。老百姓喜欢什么,当权者就喜欢什么,老百姓厌恶什么,当权者就厌恶什么,这才称得上老百姓的父母。意谓当权者关心人民疾苦,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好(hào号):喜爱。恶(wù误):憎恨,厌恶。
【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文成篇》。人民不富裕,作官的就不光荣;君王能力不强,国家就不能昌盛。说明强国富民,关键在于官吏的能力和责任心。士:泛指官吏。荣:光荣。胜:力能担任。壮:强壮,强大。
【圣人明君者,非尽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语出《商君书·农战》。圣人和英明的君主,并非全能了解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只是能知道万物的纲要。此句说明圣明的君主应以“农战”为纲,才能使国家强盛。要:纲要,指农战。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大雅·思齐》。国君能示范于其嫡妻,至于兄弟也是如此,以此来治理天下。刑:通“型”,典范,引申为示范。御:治。
【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官吏就是公正执行法律的人,治理国家不可以不公正。意谓公正执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基本保证,是官吏必备的素养。平法:公正执法。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官吏,是老百姓的根本和纲,所以圣明的君主管教官吏而不管教老百姓。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语出《礼记·中庸》。处在上位,不欺凌下级;处在下位,不攀附上级。意谓领导者应当端正自持,无论是讨好上级,还是欺凌下级,都是不足取的。陵:通“凌”,欺凌。援:攀附。
【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语出《吕氏春秋·圜道》。官员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岗位上,治理自己份内的事,以此对待君主,君主没有不安宁的,以此来治理国家,国家没有不富强的,以此来防备祸患,祸患就不会到来了。
【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语出明代张居正《翰林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有举荐出来的人,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妄加评论,一律看其人的具体情况;有反映上来的意见,不用自己的成见妄加决断,一律拿理去衡量,看看是否合乎道理。意谓做领导者,不能感情用事,而必须遵照客观标准来判定人之贤愚、事之是非。举措:推举出来,并加安置。因:根据。可否:指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准:依据。
【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语出《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圣明的君主,把快乐让给人民享受;昏庸的君主,把快乐全部留给自己享受。说明以民为重还是以己为重,是区分明君和昏主的重要标准。有道:指有德政。无道:没有德政。身:自己。
【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语出《汉书·楚元王传》。心中多疑的人.容易招致坏人的谗言;优柔寡断的人,容易让恶人的邪说钻空子。说明领导者应当不胡乱猜疑并善于决断。狐疑:多疑。谗贼:好进谗言的坏人。不断:犹豫不决。群枉:种种邪说。
【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语出《商君书·垦令》。官吏的错误行为不能隐瞒了,那么做官的人中间。就没有奸邪不正派的人了。过举:错误的举止行动。匿(nì逆):隐瞒。邪人:奸邪的人。
【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邪恶和正直,就像水和火一样,其本源不同,不能同时两立。喻指邪恶和正直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说明治国者应扶正去邪,才能使国家昌盛。原:本源,根源。 【臣义而行,不待命】语出《左传·定公四年》。臣子做事,符合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义:道义。此处作动词,符合道义的意思。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语出朱代吕祖谶《官箴》。当官的大法是只需要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事,一个是清廉.一个是谨慎,一个是勤苦。
【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语出《国语·晋语六》。使国家振兴的君王奖赏敢谏之臣,贪图安逸的君王则惩罚敢谏之臣。说明从对待谏臣的态度上即可区分君王的品类。兴王:使国家振兴的君王。逸王:贪图安逸的君王。
【安得天下之吏廉且循,庶政如水无冤民】语出元代揭傒斯《燕氏救兄》诗。怎样才能使天下的官吏清廉守法。行政像水一样平正,不再有蒙冤受屈的人呢?二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弊政的憎恶和对廉明政治的企盼。安得:怎样才能得到。循:守法。庶政:各种政务。
【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语出《管子·霸言》。观察一个国家要看国君如何,观察一支军队要看将帅如何。
【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引导君主做错事的太臣杀头,怂恿君主做错事的太臣治罪,看到君主做错事不加以劝阻的大臣废黜。导臣:指引导君主做错事的大臣。阿臣:指怂恿君主做错事的大臣。尸臣:指看到君主做错事而不予劝阻的大臣。绌:通“黜”,废黜。
【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语出《管予·君臣下》。财力匮乏和法令暴虐,是失民心的原因。匮:缺乏,不足。
【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夭下之下】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地位在十人之上的,一定要身在十人之下;地位在一百人之上的,一定要身在一百人之下;地位在全天下的人们之上的,一定要身在天下的人们之下。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处:置身。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语出《管子·七法》。意见正确而不能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能废止,有功的人不能给予奖赏,有罪的人不能加以惩罚,像这样而能治理好百姓的,还未曾有过。是:正确。非:错误。诛:惩罚。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出《论语·颜渊》。君子的道德好像风,小人的道德好像草。风吹向哪边,草就倒向哪边。这是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的话。孔子不同意季康子用杀戮的办法理政,而主张用道德来感化百姓。他把“风”比作当政者的道德,把“草”比作老百姓的道德,当政者引向哪里,老百姓就会走向哪里。偃(yǎn演):倒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易·系辞下》。君子要不断积蓄才智,等待有利时机而行动。此引孔子之言。器:指才能、才智。时:时机。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语出《易·系辞上》。国君不能保密就会贻害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会丧失生命,细微的事情不能保密就会对成功造成危害。几:细微。成:成功。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语出《孟子·离娄下》。国君有仁德了,便没有人不仁德;国君讲仁义了,便没有人不仁义。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语出唐代李白《远别离》诗。君主没有贤臣作辅助,也就像龙变成了鱼一样,威严和力量全无;假若奸臣窃取权柄,他们就会像老鼠变成了老虎,残民以逞,不可一世。为政者,远小人,近君子——这是二句诗的言下之意。
【君圣则臣忠,上明则下直】语出唐代自居易《论制科人状》。做君王的圣明了,做臣子的就会忠诚;上级通达了,下级就会刚直。说明开明政治的出现,关键在于君王,在于上层。圣:圣明。
【君臣同心,其利断金】语出汉代袁康《越绝德序外传记》。君臣同心同德,其锐利足可以截断金属。说明君臣一心一意,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语本《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利:锐利,锋利。断金:截断金属。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语出《晏子春秋·外篇》。国君喜欢穿的衣服,臣子也喜欢穿;国君爱吃的食物,臣子也爱吃。比喻上面喜好的东西,下面会仿效着做。嗜(shì试):喜好,爱好。
【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语出唐代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君王喜欢什么,臣下就做什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就学着怎么做。言下之意是上面的人应当戒奢戒欲。好(hào号):喜欢。为:做。效:仿效。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做君主的切忌专求满足自己的物欲,做大臣的切忌专谋自己的利益。意谓君主不能沉溺于逸乐,大臣不能以权谋私。戒:防备;禁忌。专欲:只图私欲。专利:专谋私利。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国君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水流就清澈,源头浑浊水流就浑浊。意谓领导者的行为对被领导者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语出《荀子·议兵》。君主英明,国家就能安定;君主没有才能,国家就会混乱。
【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做君主的以明辨为贵,而不以洞察一切为贵;做臣子的以正直为贵,而不以善于权变为贵。意谓君主应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心明眼亮,不必事无巨细全都弄清;臣子应当心怀刚直,切忌随机应变,胸无直节。察:仔细看,洞察。正:正直。权:权变。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君主能够制定命令就是道义,臣子能够接受君主的命令就是信用。制命:制定命令。承命:接受命令。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语出《韩非子·有度》。意谓君主执行法度坚决有力,国家就会强盛;君主执行法度软弱无力,国家就会衰弱。奉法者:指执行法度的君主。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语出《资治通鉴·汉顺帝阳嘉二年》。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洁洁净净的。原喻指上梁不正下梁歪,上级清廉明正了,下面的自然端正无邪。也可喻指品质不好,做事为人就必定有邪恶;品质好,做事为人必定得宜适当。表:古时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景:同“影”。邪:同“斜”。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语出《礼记·中庸》。谓执政者在时,他的政治主张能实行;执政者死去,他的政治主张也就停止实行了。举:实行。息:止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论语·子路》。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动;其言行不正者,纵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家认为好的,我就去施行它;大家所厌恶的,我就改正它。恶(wù误):讨厌。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语出《书·盘庚上》。好像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比喻臣民要按君主的总则办事,才能使政务有条不紊。纲:网上的总绳,比喻起统帅作用的总则。紊:乱。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服事君王的办法,最好莫过于忠心耿耿;对待下臣的方法,最好莫过于虚怀大度。二句话谈君臣之道。事:侍奉。上:指君王。莫若:没有能比得上。恕:宽恕,大度。
【事君贵于兴国】语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侍奉国君最可贵的是使国家强盛。说明大臣的根本职责在于治国安邦。事:侍奉。
【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也】语出汉代贾谊《新书·数宁》。把火种放在成堆的柴草下面,而在柴草之上睡觉,在火还没有烧起来的时候,就认为安全,这是只顾眼前的安全啊。比喻君主治国不可苟且求安,应重视正在酝酿着的危机。薪:柴草。寝:睡。偷:苟且。
【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挑选儿子谁也不如父亲,选择臣子谁也比不上国君。《管子·大匡篇》作“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与此意相近。
【非贤者莫能用贤】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不是贤明的君主就不能任用贤才。说明根据君主能不能任用贤才就可以判断他是不是位贤君。
【贤君无私怨】语出《列子·力命》。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仇。意谓贤明的统治者不计较个人的怨仇,而是事事出于公心。私:个人的。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出《孟子·尽心下》。贤人总是把问题弄明白了再去教别人,使其明白:现在的人自己对问题还糊糊涂涂,却去教训别人,使别人明白。今用此句说明领导者应首先学习,才能领导正确,不出错误。昭昭:明白。昏昏:糊涂。
【明主好要,暗主好详】语出《荀子·王霸》。英明的君主善于抓要领,愚昧的君主喜欢样样都抓。要:指要领,纲领。详:细密;完备。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语出《韩非子·有度》。英明的君主用法度来选择人才,不按自己的私意来提拔;用法度来衡量功绩,不凭自己的私意来推测。自举:按照自己的私意来荐举人。度(duó 夺):推测,估计。
【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尽忠输诚之臣要求的是内心的安宁,阿谀奉承之臣要求的是自身的安宁。意谓忠臣意在无愧于心,谀臣意在保全自身。谀臣:阿谀奉承的大臣。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语出《国语·晋语四》。政事败坏的地方不可以居住,有利时机不可以丢失,忠诚的人不可以抛弃,眷恋私欲的情绪不可以依顺。处:居住。怀:指眷恋私欲。从:依顺,听从。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奢侈将会使其自行灭亡,专制则会被别人消灭。说明治国者不能穷奢极侈,专横自用。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语出战国宋玉《九辩》。那日月明亮地照耀着,尚且有昏暗和有斑点的时候;何况一个国家的事情,又是那样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喻指圣明的君主日理万机,有时难免出错。黯黮(tàn探):昏暗不明。胶加:纠缠牵涉。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语出《史记·商君列传》。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带头犯法。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与此意相近。说明领导者应起表率作用。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语出清代唐甄《潜书·鲜君》。使天下太平无事的是君王,使天下动荡不安的也是君王。说明君王是国家治乱的关键,必须言行举止十分谨慎。治:安,使安定。
【治天下国家,必体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自身不端正,而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样的事是不会有的。本诸身:求之于自身,从自身做起。
【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出《史记·韩长孺列传》。治理国家始终不能由于私情而扰乱国家大计。说明治理国家的人应一心为公,以国家利益为重。天下:全国。终:始终。
【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颠覆,未有不颠覆者也】语出宋代苏舜钦《乞纳谏书》。形势安定而忽视危亡之可能,没有不危亡的;地位崇高而想不到失位之可能,没有不失位的。忽:忽略,不经意。颠覆:翻跌,喻失去官位。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语出《书·伊训》。居上位的人能够体察下情,在下位的人事上就能够竭尽忠诚。克;能够。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语出《颜氏家训·涉务》。在长期太平的社会中生活,不知道有灭亡战乱的灾祸;在朝廷中任职,不知道有战争的紧急;只知道保住自己的俸禄资财,不知道有耕种的辛苦;只知道在差役百姓上作威作福,不知道有劳役之苦,所以这样的人很难适应时世而把事情办理好。说明只有居安思危,体恤下情,才能适应社会,有所成就。庙堂:宗庙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代指朝廷。陈(zhèn阵):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肆:放纵。勤:苦。应世:适应时世。经务:办理事务。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语出《墨子·公孟》。管理政务的人,嘴上说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说明为政者应言行一致,尤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语出《乐府诗集·杂谣歌辞·城中谣》。京城中的人喜欢挽高发,其它地方的人就会挽得有一尺高。比喻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仿效,并且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与俗语“上行下效”意似。髻:挽在头顶上的发结。
【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虽有纳谏之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语出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虽然有忧愁劳苦之心但不知道达到太平盛世的要领,那势必会心里越是忧劳,事情越是办不好;虽然有采纳众议的明智,但缺乏尽力实行的坚定意志,那势必会言论越多听起来就越是困惑不解。说明治理国家不仅要忧勤国事,更要懂得治国之术;不仅要从谏如流,更要尽力实践。忧勤:忧恐和劳苦,指忧思并勤于国事。致治:达到太平盛世。要:基本的道理和方法。乖(guāi):谬误。果断:坚定而不犹豫。
【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谓一心做好事可以消除怨恨,未有依仗权势可以防止怨恨的。损:减少,消除。威:权威,权势。
【闻学而后人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谓学习以后才能做官从政,未有用做官从政来学习的。这是郑国大夫子产论从政的话。说明做官从政应当是受过教育、有一定学识的人。
【闻谤而怒者,谗之由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魏相》。听到谤谏就怒气冲冲,这是招来谗言的缘由;受到称赞就喜形于色,这是引来媚语的媒介。说明领导者应当加强修养,不能闻誉则喜、闻谏则怒。谤:谤谏。由:因由,缘由。佞:花言巧语。媒:媒介。
【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语出明代海瑞《治安疏》。好就说好,一点也不掩饰其好;错就说错,一点也不夸张其错。此为作者所恪守的奉上之道,今天,它同样应该成为人们交往的信条。虚美:虚夸美好。讳:忌讳。
【将欲治人,必先治己】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经说·中庸解》。要去管别人,一定要首先把自己管好。治:管理。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纳言》。雨水透过屋顶漏在地下,要制止住它,就得在屋顶上堵塞漏洞;屋顶堵不好,雨水滴漏不止,地下就不能够居住。喻指下面有问题,必须从上面找原因;上面的问题克服不了,下面也就不可收拾了。
【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喜怒》。发怒的时候不去侵犯没有罪过的人,高兴的时候也不放纵应该杀头的坏人。意谓治国者必须喜怒有节,绝不能感情用事。犯:侵犯。从:通“纵”,放纵。戮(lù路):杀。
【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官过者,其国必亡】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除去皮肤上的疮疖,而不除去疮疖因以生长的病根,这个人一定要死亡;一味颂扬君王圣明,每有错误总要斥责百官,这个国家一定要衰亡。说明国家在政务上有了问题,首先要从最高统治者那里找原因;否则,为尊者讳,一味拿众人开刀,国家就只能衰败、灭亡。疡(yáng阳):疮。症结:腹中结块的病,比喻病根。圣:圣明。谪(zhé哲):指责。百官:众官。过:错误。
【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语出《战国策·燕策一》。骄傲的国君一定不会虚心听纳计谋,亡国的大臣无不贪取财宝。好计:乐闻计谋。
【病困乃重良医,世乱而贵忠贞】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病情危急了便看重医道高明的医生,天下混乱了则看重忠贞不二的大臣。困:指生命垂危。
【海唯能下,故川泽之水归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归之】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大海只是因为自甘低下,所以长江大河能纷纷汇入;人君只是因为自甘低下,所以种种善美能集其一身。说明统治者只有虚心待人,才会赢得天下人的赞美,从而才会使天下的人归从自己。川泽:泛指江河流水。人君:君主。天下之善:天下人的赞美,引申为各种美德。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语出《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家道困穷,则希望有一个会持家的妻子;国家混乱,则渴求有一个治国有方的宰相。意谓困难来了,就需要能解决困难的人出现。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语出《书·仲虺之诰》。意谓能够自己求得圣贤为师的,可以成就王业;认为别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就会灭亡。莫己若:“莫若己”的倒装,没有人能比上自己。
【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只有圣人才能使外部内部都没有祸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一定会有内忧。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语出《孟子·离娄上》。要做君主,就要努力体行为君之道;要做大臣,就要努力体行为臣之道。意谓君主、大臣都应严格按照各自的持身行己之道做事,不能放任。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疾贪》。想要影子正,就必须端正投下影子的标杆;想要下面的人廉洁,首先自己要做到廉洁。说明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应该先做,要以身作则。表:标杆。廉:廉洁,方正。
【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慧】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潭水深广,里面才会生长大鱼;君主贤明,他的臣子才会聪慧。谓只有贤君才能任用贤人。
【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人,乘隙而人】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 畏鬼》。谗言不会自己随便到来,它是根据你心中对人有所疑而来;挑拨离间的话不会自己随便进入,它是趁着人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而入。谗:谗言,中伤别人的话。间:间言,挑拨离间的话。隙:空子,指矛盾点、分歧点。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语出《六韬·文韬·盈虚》。国家是遭受灾难还是获致福祥,这取决于国君的作为,而不取决于天命。说明领导者应当恭谨为政,这样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天时:谓天命。
【騊駼骋远,必以四足之力;鸑鷟翔遐,莫非六翮之用也】语出唐代罗隐《两同书·得失第七》。騊駼驰骋千里,靠的是四条腿的力量;鸑鷟高飞万里,离不开强健的羽翅。喻指贤君明主也离不了众多辅臣的辅助。騊駼(táo tú逃途):良马名。骋(chěng逞)远:奔驰千里。鸑鷟(yuè zhuó岳浊):凤的别称。遐:远。六翮(hé河):健羽。翮,鸟的翅膀。
【量足以容君子,识足以辨小人,可以为大臣矣】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达贤录》。气量大得足可以容下君子,见识强得足可以认清小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大臣了。说明大臣应有包容贤才的气量和辨清小人的卓识。量:气量,度量。识:见识。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语出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有智谋的人往往能在危难的情况下实现安定,明达之人往往能纠正过失从而成就美德。
【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语出《左传·宣公十六年》。有贤良的君主在上位,国中就没有心存侥幸的百姓。幸:侥幸。
【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贫富》。善于为别人办事的人,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善于统治别人的人,能够管理好自己。强调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当善于“自治”,否则便治理不好国家。自为:指把自己的事做好。自治:管理好自己。
【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据安念危,值利思害】语出《新唐书·陈子昂传》。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思谋大事而不责细小,致力道德而不重刑罚,处在平安的环境中想着可能出现的危险,当着获得成效的时候不忘或许会有的不利方面。为:治理。计:考虑。务:致力,从事。据:通“居”,处。
【善治国者,不尤斯民而罪诸己,不责诸下而求诸身】语出三国桓范《世要论·臣不易》。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归咎于众人而问罪于自己,不苛责下属而细求于自身。意谓治国者必须在出了问题时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能迁怒于别人。尤:怨恨,归咎。罪:问罪。
【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善于驾驶车马的人,不会忘记他的马;善于射箭的人,不会忘记他的弓;能把君主的事做好的人,不会忘记他的百姓。意谓一个好的国君应以民为本,随时想着百姓的疾苦。御:驾驶车马。上:指国君。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语出《管子·小称》。善于自责的,人民不会责备他,不肯自责的,人民才谴责他。罪:谴责,归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小雅·北山》。整个天下,没有不是君王的土地;沿着国土的边界,没有人不是君王的臣下。四句诗谓国力强盛。溥(pǔ谱):通“普”,普遍。率:循。滨:水边,此指边界。
【群尚则爱,群弃则恶】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卿牧》。众人都看好的就喜爱,众人都鄙弃的就厌恶。意谓必须顺同众人的爱憎。群:众人。尚:崇尚,看好。恶(wù误):讨厌,憎恨。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语出《书·皋陶谟》。意谓谨慎勤恳,天天处理上万件政务。兢兢业业:恐惧的样子,后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万几:又作 “万机”,指纷繁的政务。
【擅国权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语出《管子·法禁》。独揽国家大权来勒索人民,这是圣明的君主所要禁止的。擅:独揽。索:求取。
【獭多则鱼扰,鹰众则鸟乱】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诘鲍篇》。水獭多了,鱼群就会惊扰;鹰多了,众鸟就会混乱。比喻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獭(tǎ 塔):水獭,主食鱼类。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语出三国曹植《薤露行》诗。水中的鱼鳖都敬重龙王,山中的野兽都尊奉麒麟。比喻志士愿为贤明的君主效力,为国家建立功勋。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宗:尊奉。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古代作为吉祥的象征。
其它·事理/名言辞典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唐代李白《蜀道难》诗。一人把守关口,多少人也打不开、攻不破。极写剑门关形势的险要。剑门关又名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居于大、小剑山之间,古时有栈道沟通蜀与汉中。语本《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晋代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晋代张载《剑阁铭》诗:“一夫荷戟,万夫趑趄(zījū资居,‘前进不得’的意思)。”现常用这两句话形容易守难攻的关隘。当:把守。开:攻破。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语出《左传·僖公四年》。有香味的薰草和有臭味的莸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还会有臭味。喻指善和恶不同类,恶常会掩盖善。薰(xūn勋):一种香草。莸(yóu由):有臭味的草。
【三折肱为良医】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多次折断胳膊的人,可以成为好医生。说明久病成良医,实践出真知。三:喻多次。肱(gōng公):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代指胳膊。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出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诗。粗弦声音沉重喧响,宛如大雨落地;细弦声音轻细尖促,好似悄悄耳语。粗弦和细弦交替弹拨,声音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一颗接着一颗掉在玉盘里一样。四句诗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大弦:最粗的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喧响。小弦:最细的弦。切切:形容声音细碎轻尖。
【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语出晋代张茂华《鹪鹩赋》。比最强的差一些,比最差的还强一些。谓处于中等地位。语本汉代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现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方:比。
【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语出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原喻指家庭中的矛盾着的双方,总有一方要占上风。后喻指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尖锐对立,不可调和。现常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以随侯珠弹千仞之雀】语出《庄子·让王》。用明珠去打飞得很高的鸟雀。喻指舍重求轻,舍本逐末,得不偿失。随侯珠:一种宝珠。《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随侯珠”,亦作“隋珠”。千仞(rèn认):极言高。仞,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百尺之高,累于九棋之上;千钧之重,悬于一木之枝】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三十二。百尺高台,建在九颗棋子上面;三万斤的重量,挂在一棵树的枝条上。比喻形势危险。累:积。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百足之蚿,不捷于一足之夔;百灯之光,不明于一灯之焰】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有一百只脚的虫玄,并不比只有一只脚的夔跑得快;一百盏灯发出的光,并不比一盏灯的光焰照得亮。说明物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量而在质。蚿(xián弦):虫名,即马蚿,有百足。捷:快。夔(kuí奎):传说为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
【权衡虽正,不能无毫厘之差;钧石虽平,不能无抄撮之较】语出北齐刘昼《刘子·从化》。权衡虽然很准确,也不能没有一点差额;钧石虽然很平正,也不能没有一点可计较的。喻指事情没有绝对允当的,极小的不合理在所难免。说明评价事物优劣要从大的方面着眼,不可计较一时一事。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即秤。权,秤锤。衡,秤杆。毫厘。比喻极微小。钧石:指衡量东西多少的量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抄撮:比喻极微细。较:指可计较。
【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语出《荀子·正名》。名称没有本来就恰当的,是由人们约定好而给它命名的,约定好了,习以为常了,便是合适,和约定好的名称不一样的就是不合适。固:本来。宜:恰当。命:命名。
【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吾子》。本身是羊,即使披上虎皮,依然看见草就高兴,看到豺狼就发抖,这是因为它忘了身上披的虎皮啊。比喻外表强大而内心虚怯。《后汉书·刘焉传论》:“羊质虎皮,见豺则恐。”与此意同。说:同“悦”,高兴。战:战栗。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语出唐代自居易《琵琶行》诗。琵琶弹奏到高潮时突然停止,另有一番潜藏在心底的愁恨涌出,这个时候,寂静比乐声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二句诗描绘了一种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幽愁暗恨:内心的愁恨。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谓君王住在北面,寡人住在南面。即使马牛奔逸,也绝不会到达对方境内。比喻事物间相差太远,毫不相干。君:国君,指齐桓公。北海:泛指北方。寡人:楚成王自称。风:放逸,走失。一说兽类雌雄发情相诱。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语出《庄子·养生主》。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薄得几乎没有厚度,用薄得像没有厚度的刀刃在牛的骨节空隙下刀,那就会很宽绰,运转刀刃就有余地了。后以“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解决困难很轻松。节:骨节。间:间隙。恢恢:宽绰。游刃:运转刀刃。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语出《汉书·货殖传》。谓贪心大的商人取厚利,故得利少而十得其三;而贪心小的商人薄利多销,反得利多而十得其五。贾(gǔ古):商人。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分文必较,并不能赚钱;诚实宽厚,决不会赔本。说明做买卖不能敲诈别人,而应当实在厚道。刻薄:苛酷,分文计较。折(shé蛇)本:亏本。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语出唐代白居易《放言》诗之一。草丛中的萤火虫一到夜晚就闪光发亮,但这毕竟不是火光;荷叶上的露珠虽然也呈球状,这哪里能认作珍珠!二句诗以萤耀非火、荷露非珠,说明真伪自然有别。耀:光亮。团:呈圆球状。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意谓用胳臂夹着泰山超越北海。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或简作“挟山超海”。太山:同“泰山”。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语出唐代韩愈《听颖师弹琴》诗。琴声宛转缠绵,柔和轻细,好像男女窃窃私语,互诉衷肠。突然,一声裂响,琴声随着变得昂扬激越,好像勇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四句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地描写了颖师的优美琴声。昵昵:亲热貌。相尔汝:彼此以你我相称,表示关系亲近。划然:物裂发出的声响。轩昂:雄壮激越。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马鞭虽然很长,也不应该打在马肚子上。原指晋国虽然强大,但不宜攻打楚国。后以“鞭长莫及”喻力量达不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语出《黄绣球》第一回。喻指前人为后人造福。清代翟灏《通俗编·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鹿死不择音】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鹿在临死的时候顾不上选择动听的声音,因其身处危难。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语出《诗·小雅·小旻》。在大路上盖房子,遇人就与之计议,路人之意不同,所以不能成功。意谓谋事应循正理。室:房屋。是用:所以。溃:遂。成:成功。
异同·事理/名言辞典
【一节见则百节知矣】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尊贤》。见到事情的一端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全貌了。说明见微知著的道理。节:这里指事之一端。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语出三国曹植《泰山梁甫行》诗。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各自的气候是不同的,地隔千里那么刮风下雨也不会彼此一致。二句诗道出了气候因地而异的特征。八方:东、西、南、北四方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的合称,此泛指各个方位。殊:不同。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人有同一的归宿但所走的道路不一样,同到一处但各自的想法多种多样。归:归宿,结局。殊涂:不同的道路。涂,同“途”,道路。虑:考虑。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语出《淮南子·说山训》。看见一片叶子凋落,就可以知道快到年底;看见瓶中的水结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说明以小可以见大,见微可以知著。暮:晚。这里指一年的尽头。
【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语出《列子·说符》。看见出去的就知道将要进来的;观察过去,就知道未来。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知此可知彼,知一可知众。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语出《苟子·非相》。从近处可以了解远处,从少可以知道多,从隐微处可以得知显著处。微:隐微。明:显著。
【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语出《吕氏春秋·察今》。根据近的可以推知远的,根据现代的可以推知古代的,根据看见的可以推知未看见的。
【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根据所看见的,可以推测没有发生的;看见事物的一端,可以知道它的大体。谓以小可以知大,从事物的一点苗头可以预见其发展趋向。节:这里指事情的一端。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语出《荀子·非相》。要观察千年以前的情景,就看一看现在。说明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数:计算。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语出《吕氏春秋·察今》。明察自己就可推知别人,明察现代就可以推知古代。察:仔细看;调查。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语出《管子·形势》。对当今世事有疑问,可以考察历史;对未来不了解,可以察看过去。察:考察。来者:指未来的事。往:过去的。
博见·事理/名言辞典
【入井观天,不过圆盖;登峰眺目,极于烟际】语出北齐刘昼《刘子·通塞》。在井里观看天空,所见不过圆盖一样大;站到山峰上放眼眺望,就会看到烟气的尽头。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眺(tiào跳)目:极目远望。烟际:烟气的尽头,比喻天边。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语出《老子》四十七章。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就能认识天象运行的规律。这是老子对“圣人”的歌颂。认为“圣人”不经过实践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认识自然的规律。老子把人的认识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从而陷入了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泥坑。窥(kuī亏):从小缝隙里看。牖(yǒu友):窗户。天道:指天象的运行规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语出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不担心浮云会遮住视线,这是因为自己站在山峰的最高点。二句诗说明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遮望眼:遮住视线。自缘:自然是因为。自,一作“只”。
【穴壁而窥,见不盈尺;我登泰巅,洞视八极】语出宋代张孝祥《吴春卿高远轩铭》。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借以窥望,所见不过尺寸之地;登上泰山之巅,整个世界就会尽收眼底。意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穴壁:在壁上挖个洞穴。盈:满。泰巅:泰山极顶。洞视:清楚地看到。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百闻不如一见】语出《汉书·赵充国传》。听别人讲一百次,也不如自己亲眼看一下。意谓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旧唐书·辛替否传》:“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陈书·萧摩诃传》:“千闻不如一见。”
【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语出三国曹植《鰕鱼旦(原文为 )篇》诗。驱车登上高峻的五岳,然后才能感到丘陵的矮小。比喻有志之士蔑视仕途小人。驾:驱车。言:语助词,无义。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小:用作动词,以为小。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语出宋代刘过《登白云绝顶》诗。要想把天下各个地方一览无余,就得盘盘绕绕,登上最高的山峰。喻指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穷:穷尽,一览无余。三千界:各个边界。三千,系夸张而言,非实数。八百盘:许多层盘山道。八百,系夸张而言,非实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白日依山尽…”条。
【登泰山而小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登上泰山,觉得天下也小了。比喻站得高,看得就远。
规律·事理/名言辞典
【大德灭小怨,道也】语出《左传·定公五年》。大的恩德消除小的怨恨,是符合道理的。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语出汉代刘向《新序·节士》。山坡太陡峭,山就不会很高,水面太狭窄,水就不会很深。锐:细尖。此指陡峭。狭:狭窄。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万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千斤重的石头,放在十分陡直的山坡上,稍一用力就可以使其滚落到最低的地方;满载的大船逆行于湍急的水流中,挂上一片帆布就可以一下子行千余里。立坂(bǎn板):陡直的山坡。坂,山坡。仞(rèn认):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万斛(hú胡):形容载粮极多。斛,量器名,古时十斗为一斛,后又以五斗为一斛。溯:逆水而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语出《老子》四十章。意谓天下的万物从具体的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而具体的事物是从抽象里“道”产生的。这里老子把抽象的“无”(即“道”)当作第一性的,而把具体的“有”当成第二性的,所谓 “无中生有”,从而反映出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有:指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无:指抽象的“道”,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喻蔽》。乌云厚实的,雨一定下得大;弓弩强劲的,箭一定射得远。猛:大。劲:强劲有力。
【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语出《淮南子·俶真训》。牛蹄洼的积水中,长不出一尺长的鲤鱼;不起眼的小土丘上,长不出一丈长的木材。说明事物的发展受其环境条件的制约。涔:路上的积水。块阜:小土丘。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语出唐代杜甫《秋野》诗之二。鱼乐游深水,鸟乐往茂林。谓万物各有其天性。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语出《庄子·秋水》。从自然规律来看,万物没有贵贱的差别。意谓物各有所长,人不应存有偏见。道:指自然规律。
【卉茂者土必沃,鱼大者水必广】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清鉴》。花卉茂盛的地方土质一定肥沃,鱼儿大的地方水面一定宽阔。卉:花卉。沃:肥沃。
【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见为有,所不见为无,则天下之所无者,亦必多矣】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论仙》。用眼睛看百步以内的东西,还不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要把自己亲眼看见的认为是存在的,看不见的认为是不存在的,那么天下不存在的东西也就很多了。说明人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眼目睹天下万物,但天下万物依然客观存在。了了:清清楚楚。
【必然者有时而不然,而不必然者有时而或然也】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二。一定要发生的有时并没有发生,不一定能发生的有时却真的发生了。说明事物的产生有其偶然性。或然:或许又成了那个样子。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语出《庄子·大宗师》。人的死和生,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一样,是永恒的,是自然的规律。夜旦:昼夜。常:永恒。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语出《庄子·骈拇》。野鸭的腿虽然短,续上一截就会使其忧伤;鹤的腿虽然长,砍去一段就造成悲痛。后以“断鹤续凫”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凫(fú服):野鸭。胫(jìng敬):小腿。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语出《老子》七十六章。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之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之类。说明事物都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道理。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张口呼吸,吐出体内的浑浊气体,吸进新鲜空气。后以“吐故纳新”比喻扬弃旧的,吸收新的。呴(xū 虚):张口吐气。纳:吸进。
【但为老去年道,盛固有衰不疑】语出晋代陆机《董逃行》诗。只是因为老已逼近,盛极而衰,这本是无可置疑的规律。遒:迫近。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语出唐代孟浩然《晚春》诗。林木间的落花扫去了,又接着落下;小道上的野草踩死了,又重新长出来。二句诗形象地说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松柏不溉而寻丈,蘼芜日溉而不盈尺】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松柏即使不浇灌也可长成好几丈高的大树;靡芜即使每天都浇灌,其高也不足一尺。说明事物各有其特殊性。溉:浇灌。寻丈:八尺到一丈左右的长度,此形容高。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靡(mí迷)芜:香草名。盈:满。
【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语出宋代苏轼《广成子解》。你种的是谷子,即使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人懒得管理,它也不会长成稗子;你种的是稗子,即使是肥沃的土地上,人勤于耕作,它也不会长成谷子。原喻指真正的好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也不会改变其正直的天性,邪恶之人即使有各种优越条件也难改变其邪恶本性。瘠(jí急) 土:不肥沃的土地。惰农:懒惰的种田人。稗(bài败):杂草名。美田:肥美的土地。疾耕:勤于耕耘。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语出唐代李白《日出入行》诗。草木不因为春风的吹拂使之滋生、盛长而致谢,也不因为秋天的霜气使之凋零、枯落而怨恨。意谓草木荣落、四季变化是自然规律。荣:茂盛。
【树欲静而风不止】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要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吹。比喻事不遂人愿,或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种麦得麦,种稷得稷】语出《吕氏春秋·用民》。种麦子,收获的就是麦子;种谷子,收获的就是谷子。比喻因、果一致。在哪方面下功夫,就会在哪方面有收获。稷(jì计):粟,谷的一种。
【钩曲之形无绳直之影,参差之上无整齐之下】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像钩子一样弯曲的东西不会有笔直的影子,上面高低不平那么下面就会杂乱不齐。钩曲:像钩子一样弯曲。绳直:笔直。参差(cēn cī):不齐貌。
【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荣泽之水无吞舟之鱼】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一只手能握起的树不会有合抱粗的树枝,坑洼里的水中不会有能吞进船只的鱼。盈把:满把,一手能握起。合拱:两手合围;合抱。荣泽:小水洼。吞舟之鱼:比喻大鱼。
【举事有道,计其人多,其出少者,可为也】语出《韩非子·南面》。做事有一定的原则,要计算一下,凡是收益多而付出少的事情就可以办。谓做事要权衡利弊得失。举事:办事。道:原则。计:计算。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语出《吕氏春秋·尽数》。流动的水不腐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被外物所侵蚀,可以历久不坏。腐:臭败。户枢:门的转轴。不蝼:《意林》引作“不蠹”。蠹(dù渡),蛀蚀。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语出唐代李白《日出入行》诗。是谁挥舞着鞭子驱赶着一年四季不停转换?没有谁,世间万物的兴衰荣枯都是自然规律使然。二句诗反映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鞭策:马鞭子。驱:驱赶使其前进。四运:指春夏秋冬四季。兴歇:兴盛衰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出唐代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丛丛草木是野火永远也不能烧绝的,一经春风吹拂,它们又会焕发生机,成长起来。二句诗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野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富于哲理意味。野火:荒山野地燃烧的火。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语出元代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杂剧第二折。用心种花,花却没有成活,随便在地上插上一枝柳条,却长出了柳树,有了树荫。喻指成心办的事没办成,无意中的行动却产生了结果。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阴。”现常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着意:用心。等闲:随便,不经心地。
【植稂莠于腴土,不能使为嘉禾;种梧梓于硗土,不能使为荆棘】语出清代陈确《葬书·葬论》。把稂和莠种在肥沃的土地上,也不能使之长成优良的稻禾;把梧桐和梓树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不能使之长成荆棘。说明坏的总是坏的,好的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也依旧很好。稂莠(láng yǒu狼有):稂和莠,均为有害禾苗的杂草。腴(yú于)土:沃土。腴,肥美。嘉禾:好庄稼。梧梓(zǐ紫):梧桐和梓树,均为上好的树种。硗(qiāo敲)土:坚硬而瘠薄的土地。硗,硬而贫瘠。荆棘:丛生有刺的小灌木。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语出《庄子·大宗师》。把我的生看作是好事的,也应该把我的死认为是好事。反映了作者对待生与死的辩证态度;生死是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语出《老子)》二十三章。狂风不会刮上一个早晨,暴雨不会下上一个整天。喻指来得猛,就一定去得快。飘风:狂风。终朝:一整个早晨。骤雨:暴雨。终日:一个整天。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语出明代刘基《司马季主论卜》。湍急的水流下面,一定会有深潭;高大的山丘下面,一定会有深谷。激湍(tuān):迅急的水流。湍,急流的水。丘:山丘。浚(jùn俊)谷:深谷。浚,深。
发展·事理/名言辞典
【大厦既焚,不可洒之以泪;长河一决,不可障之以手】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六。大厦已经燃烧起来,不是用泪水就能浇灭的;黄河的水冲破了堤岸,不是用手就能堵塞住的。比喻大势已去,小补无益,难以挽回。焚:烧。洒:浇。长河:黄河。障:堵塞。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语出宋代王安石《元日》诗。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旧桃符总要被新桃符所取代。二句诗写作者在春节来临时的喜悦心情。现常用后一句诗说明除旧布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瞳瞳(tóng同):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新桃、旧符;即新桃符、旧桃符。桃符是古时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人认为它可以压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出唐代杜甫《登高》诗。树叶萧萧落下,漫无边际;长江滚滚而来,茫无尽头。二句诗是从大处写秋景,暗含有慨叹人生易老的意思。现常用来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萧萧:形容风吹叶落声。
【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语出《书·盘庚上》。火在原野上燃烧,不可靠近。“星火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此。现比喻革命的力量开始时虽然微小,但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燎:烧。迩:近。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语出唐代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诗。春天里,茂盛的树林里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已经枯死的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意谓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芳林:春天中欣欣向荣的树林。催:催换。让:退让,让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语出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旁边千万只帆船照旧过往,枯树前面更有千万棵树木绽青吐绿。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但指出个人的沉滞没有什么,世界照样前进发展。后常用来说明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个别的停滞不能妨碍全局。也可以说明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成长,新事物正是在旧事物的消亡中成长起来的。沉舟:沉在水中的船。侧畔:旁边。病树:枯老衰朽的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语出宋代辛弃疾《菩萨蛮》词。青山是阻挡不住的,江水终究会冲破包围,滚滚东流。原喻指收复北方,统一祖国是一定能实现的。现常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毕竟:最终还是。
【图穷而匕首见】语出《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时期,燕太子丹使荆轲剌秦王。到了秦国,荆轲把逃在燕国的秦将樊於(wū)期的头及燕国的地方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地图内暗卷匕首。在献图时,至秦王座前,把图打开,当地图展到尽头的时候,匕首显露出来。后以“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非常情的本相终究完全暴露。穷:尽。见(xiàn现):同“现”,显露。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语出《后汉书·陈忠传》。轻的东西是重东西的端始;小的东西是大东西的起源。比喻积少可以成多,不可轻视小的东西。端:始。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语出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我曾经用冷静而轻蔑的眼光观看螃蟹:看看你到底能够横行多少时候! 二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预示当时的大奸臣严嵩虽然横行无忌,终究不会有好的下场。现用来喻指一切反动势力只能嚣张一时,不久就会遭到可耻的失败。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冷眼:冷静而鄙视的眼光。螃蟹:节肢动物,横着爬。几时:多长时间。
【泰山之霤穿石】语出《汉书·枚乘传》。泰山上的水滴,可以穿透石头。后以“水滴石穿”或“滴水穿石”喻功到自然成。霤(liù六):屋上流下的雨水,泛指滴下的水。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语出宋代陈与义《观雨》诗。暴雨骤下,竹枝为之弯低,但旋又挺直;风吹云聚,山角为之晦暗,但旋又光明。意谓乌云终将消散,黑暗终将过去,光明终会重现。海压:形容雨大,有如海倾。晦(huì会):昏暗。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语出唐代刘禹锡《浪淘沙》词之九。江水滔滔,片刻不停地洗着泥沙,前面的浪头还没落下,后面的浪头就起来了。二句诗形象地说明了时光不会滞留、历史总在延续的客观规律。
【雄鸡一声天下白】语出唐代李贺《致酒行》诗。雄鸡一声长鸣,黑暗过去,天下大白。比喻对未来充满信心。
变化·事理/名言辞典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语出《韩非子·解老》。万物必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弛(chí迟):放松。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语出明代刘基《司马季主论卜》。长时间卧床的想着起身,长时间闷在屋子里的想着复出,长时间鼻闷的想着打喷嚏。说明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变化。蛰(zhé哲):蛰伏,借指蛰居(长时间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启:打开,复出。懑(mèn闷):烦闷,此指鼻闷。嚏(tì替):打喷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语出《老子》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意谓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能够互相转化。斯:这就。已:同“矣”。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语出唐代杜甫《可叹》诗。天上的浮云原本像件白净的衣服,转眼间却又变成了黑狗的样子。喻事物变化无常。似:一作“如”。斯须:顷刻之间。苍:黑。
【无成乃无毁,有成必有毁】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博观》。没有形成也就没有毁灭,有了形成一定就有毁灭。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形成到毁灭的发展过程,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成:形成。毁:毁坏,毁灭。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语出《韩非子·亡征》。木头折断了必定是由于蛀蚀,土墙倒塌了必定是因为有了缝隙。意谓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原因。蠹(dù肚):蛀蚀。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语出《易·丰》。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圆满了就开始亏损。比喻盛极则衰。昃(zè仄):日西斜。盈:圆满。食:通 “蚀”,亏损。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语出宋代苏洵《辨奸论》。月亮周围出现了光圈,天就要刮风;础石潮湿了,天就要下雨。喻指任何事情都有前兆。晕:指月亮周围的光圈。础: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头。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语出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月亮圆了,随即转为亏缺;水流满了器具,就会溢淌出来。喻指事物达到顶点便会走向衰败。亏:亏缺。
【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语出战国宋玉《风赋》。风从地上生成,自水草末梢开始刮起。青蘋(pín贫):一种水草,属蕨类植物。末:末梢,尖端。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树梢大了,树干必然会折断;动物的尾巴大了,就不能摇摆。比喻本末倒置,必受其害。末:指树梢。掉:摇摆。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语出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意谓时间总在飞速流逝,不会等待人的;碧海变为桑田,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二句诗形容社会变化又快又大。节物:应时节的景物。风光:景色。桑田碧海:《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须臾(yú 鱼):一会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语出唐代刘禹锡《乌衣巷》诗。昔日在王、谢厅堂构巢的燕子,如今则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飞出飞入。意谓豪门贵族已成过去,如今的乌衣巷已住着普通百姓。景物中寄托着沧海桑田之慨。王谢:王导和谢安,东晋有名的两大豪门世族。寻常:普普通通。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语出《列子·说符》。先前所使用的东西,现在或许要抛弃;现在所要抛弃的,以后或许要再次使用。意谓万世通用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切都是应运而生、运尽自去。或:也许。
【庆者在堂,吊者在闾】语出《荀子·大略》。庆贺的人正在大堂上欢乐,吊丧的人已经到门口了。喻指事物变化之快。闾: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出晋代傅玄《少傅箴》。靠近红颜色的东西就会染成红色,靠近黑颜色的东西就会染成黑色。喻指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朱:红色,此指红颜色的东西。赤:红色,此指变红。墨:黑色,此指黑颜色的东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语出《易·系辞下》。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才能长久。穷:终极。通:贯通,开通。
【物不至者则不反】语出《列子·仲尼》。事物不发展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至:极,最。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语出《战国策·秦策四》。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冬天和夏天的交替即是如此;事物发展到它的极致就会非常危险,高高累积起来的棋子即是如此。物至: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反:谓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致至:谓达到极致。累棋:高高累积的棋子。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语出唐代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诗。事物再强壮也有衰败的时候,势力达到鼎盛,然后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子》:“物壮则老”,《史记·平准书》:“物盛则衰,时极而转。”此为二句诗所本。
【彼一时,此一时也】语出《孟子·公孙丑下》。谓时势不同,情况随之改变,不能相提并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此一时,彼一时。”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语出唐代自居易《长恨歌》诗。春风吹来桃李花儿竞相开放,秋雨降下梧桐树叶纷纷飘落。二句诗表面上是写春秋景物的变化,实际则是喻指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生活的欢尽悲来的交替,蕴含有乐极必生悲、盛极即渐衰的深刻哲理。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语出唐代李贺《浩歌》诗。南风把高山吹成了平地,天帝派天吴水神移走了海水。意谓自然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帝:天帝,宇宙间的主宰。天吴:《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工虫(原文为)工虫(原文为)(hóng虹)北两水间。”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筵席再难复现。意谓事物一去不复返。筵(yán延):竹席,专指酒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语出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然长寿,但还是有死的时候;腾蛇即使能乘雾飞天,最终也会死去变成尘土。比喻万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神龟:一种寿命很长的龟。《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竟:尽,毕,这里指死。腾蛇:同“螣蛇”,传说中一种能乘雾飞腾的蛇。《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
【积雨无干土,疾风无静林】语出清代陈确《东里谣》诗。连日阴雨,就不会有干燥的土地;狂风劲吹,就不会有寂静的树林。说明事物的状态都是有条件的,条件变化了,事物的状态也会随着改变。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语出《庄子·知北游》。臭腐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神奇的东西,神奇的也能再变成臭腐的。说明固定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后以“化腐朽为神奇”指写作时赋予旧典以新意。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语出《列子·说符》。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没有永远错误的。意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正确的事物和水远错误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常:经常,一贯,永远。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语出唐代李商隐《谒山》诗。我想从麻姑那里把沧海买下,但接到手的,却只剩下一杯冰冷的春露。意谓沧海又将变成桑田。二句诗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宇宙万物变化之迅速和时间流逝之快。麻姑:仙女名,传说她曾经三次见到沧海变为桑田。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语出清代魏源《默觚·学篇》。酷热达到顶点不会再生出酷热而只会生出寒冷,寒冷达到顶点不会再生出寒冷而只会生出酷热。意谓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语出汉代王充《论衡·感虚》。寒冷不持续一段时间就不会下霜,温暖不持续一段时间就不会化冰。喻指事物总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累时:连续多时。兼日:连续多日。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语出《史记·韩长孺列传》。强弓射出的箭,到了落地的时候,力量已尽,就连薄绢也射不穿;疾风刮到最后,微弱的风力就连大雁的羽毛也飘不起来。这句话《汉书·韩安国传》作:“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意思完全相同。说明军队到了力量衰竭的时候就不会有战斗力了。弩:用机括发箭的弓。鲁缟(gǎo搞):鲁国出产的生绢,以薄著称。冲风:疾风。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语出《苟子·劝学》。蓬草生长在密麻之间,不用扶持也能长得很直;白沙放置在黑泥当中,势必与之俱黑。说明事物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汉代王充《论衡·程材》:“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蓬:草名。涅:黑泥。
【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语出明代刘基《司马季主论卜》。积蓄到了极点,就会漏泄;关闭到了极点,就会通达;酷热之至,就会生风;堵塞之至,就会畅通。说明物极必反。閟(bì必):闭。壅(yōng拥):堵塞。
【新红裁作衣,旧红翻作里】语出晋代无名氏《休洗红二章》诗之二。新的红色料子裁剪后做成衣服,旧的红布变成衣服里子。二句诗以新布做衣,旧布做里,比喻世事反复无常。
【履霜。坚冰至】语出《易·坤》。踩到秋天下的霜,冬天冰冻的日子就要到了。比喻根据目前出现的迹象而对未来有所警戒,也说明事物将变时,会出现一些征象。履(lǚ旅):踩。
【鳞运有代谢,蕣华无长妍】语出明代皇甫访《秋夜把酒对月》诗。龙的寿命再长,也有个新老替代的时候;木槿花再美丽,也毕竟不是永驻不衰的。说明一切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到衰亡的基本过程,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鳞运:龙一类动物的寿命。鳞,《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虫鳞”,汉代郑玄注:“鳞,龙蛇之属。”运,命运,寿限。代谢:更替。蕣(shùn顺)华:木槿花,此花朝开夕败。蕣,木槿。华,通“花”。
条件·事理/名言辞典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喻指一切都准备停当,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语出《颜氏家训· 归心》。住在山区的人不相信有和树木一样大的鱼;住在海边的人不相信有和大鱼一样大的树木。比喻人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说明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否认自己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语出唐代顾况《行路难》诗之一。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播上粟种不会长出豆苗来。凡物:所有事物。根本:所根据的本质性的东西。禾:古时特指粟。
【丰草不秀瘠土,巨鱼不生小水】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审举》。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茂盛的草,浅小的水洼里生不出巨大的鱼。说明事物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丰草:茂盛的草。丰,茂盛。秀:成长。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语出《老子》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行于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中。说明柔弱能战胜刚强的道理。但这并非绝对规律。“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此句与“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意义相同。可参见该条。驰骋:奔走。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语出《论语·阳货》。不知道吗?最坚硬的东西,磨而不薄;最白的东西,染而不黑。比喻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虽受环境的影响但不起变化。磷(lìn吝):薄,损伤。涅:黑泥,黑色染料。缁(z T兹):黑色。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语出《韩非子·难一》。不能穿透的盾跟无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同时成立。陷:穿透。
【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语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即使最能干的妇女,没有米面也做不出汤饼来。喻指没有必要的条件,人再能,也不会把事情做成功。现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做。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语出《吕氏春秋·去尤》。向东面看的见不到西面的墙,向南方看的望不见北方,这是因为心意有所集中啊。比喻实践范围的局限,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乡(xiàng 向):与“向”同。睹:看见。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语出《列子·天瑞》。活着的人不知道死后的情形,死了的人不知道活着的情形;到来的人不知道离去的情形,离去的人不知道到来的情形。喻指与己无关的事情,不必放在心上。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饥饿的人不细择食物,能让他充饥就行;干渴的人不细择饮料,能让他解渴就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谓皮既然不存在,毛也无处依附。比喻失去了基础和根本,与之有关的事物也不复存在了。又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傅:附着,加上。
【百人操兵而攻一虎者,虎胜;一夫荷锄而遇一虎者,人胜】语出宋代杨万里《论兵》下。一百个人手拿武器围攻一只老虎,取胜的将是老虎;一个农夫扛着锄遇上一只老虎,取胜的将是农夫。说明处境艰危反而会激起人的斗志,促使人竭尽全力,奋力抗争,从而转危为安。兵:武器。荷:扛。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语出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喻指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根源。
【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语出《淮南子· 说山训》。跑不用手臂,但是若把手臂捆绑起来就跑不快;飞不用尾巴,但是若将尾巴屈缩起来就飞不远。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不借助于其它事物而自己发挥功能。走:跑。缚:捆绑。屈:屈缩,收缩。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语出唐代李白《古风》诗之三十四。身处绝境的野兽抵挡得住猛虎,濒临死地的鱼儿甚至可以追食巨大的鲸鱼。喻指人到了危急时刻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当:抵挡。饵(ěr耳):用作食物。
【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鸡蛋的本性是被孵为小鸡,但没有好的母鸡孵化,时间再长也不能变成小鸡。比喻有好的内在因素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获得成功。雏:指小鸡。覆:盖住。孚:通“孵”,孵化。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轻重》。茂密的树林下面没有旺盛的青草;在没有平整的地里,长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强大的势力下,弱者会受到压制和侵害。大块:大土块。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在松树和柏树下面小草也是不能繁殖的。比喻在强暴者面前,幼弱者是难以生存的。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语出《孟子·告子上》。如果得到适宜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适宜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消亡。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原本没有的可以产生出来,失去必要的条件,已有的也可以不复存在。苟:如果。养:滋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出《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便有很远的差别。说明环境、生活习惯会对人的思想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习与性成”。性:指人的本性。习:习惯、习染。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语出汉代王充《论衡·状留》。河水冻结成冰,不是因为一天的寒冷;土石积聚成山,不是因为一时的劳作。喻指某一情况都是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意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合:指冻结为一体。斯须:片刻。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语出清代魏源《城守篇·守御上》。孤孤单单就容易被折断,人多势众就难以被打垮。说明人多力量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出清代朱舜水《答奥村庸礼问》之二。喻指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吕氏春秋·用民》:“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涅桀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柔弱胜刚强】语出《老子》三十六章。柔弱能战胜刚强。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但“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此句与“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意义相同,可参见该条。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辅和车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成语“唇亡齿寒”本此,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辅:附于车辐的直木,用以加固。
【寒者利短裋,饥者甘糟糠】语出汉代贾谊《新书·过秦下》。受寒的人穿件粗陋的衣服也感到温暖,饥饿的人吃糟糠也感到香甜。比喻处于困境的人容易满足。裋(shù树):古代指僮竖所穿的衣服。
【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餐】语出三国曹植《望恩表》。寒冷的人不贪得一尺见方的宝玉,而一心想弄到一件粗布衣裳;饥饿的人不企盼千斤黄金,而对获得一餐饭心满意足。意谓境况不同,人们的心思便不相同。尺玉:一尺见方的宝玉。短褐:古时平民所服粗布之衣。短, “裋”之借字。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语出《大戴礼记·曾子立言》。蓬蒿生长在麻丛之中,不需要扶助,就能长直;白沙倒在污泥当中,会与泥一样成为黑色。比喻人受环境影响。蓬:草名,即蓬蒿,又名飞蓬。
【窥面于盘水则员,于杯则隋】语出《淮南子·齐俗训》。用盘子里的水照自己的脸,影子是圆的,用盛满水的杯子照,是椭圆的。比喻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员:通“圆”,圆形。隋:通“椭”,椭圆形。
【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语出《淮南子·说山训》。水稻是一种生长在浅水里的谷物,但是它不能生长在水流湍急的浅滩;灵芝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瑞草,但是它不能生长在巨石嶙峋的秃岭。说明事物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湍濑:水浅流急之处。盘石:巨石。盘,通“磐”。
辩证·事理/名言辞典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语出《庄子·天下》。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远截不完。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捶 (chuí垂):通“棰”,棍,杖。
【无息乌乎生,无绝乌乎续,无无乌乎有】语出明代宋应星《谈天·日说三》。没有停息哪有生长,没有断绝哪有延续,没有无有哪有存在?说明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息:停息。乌乎:何有。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语出唐代韩愈《原道》。这一方不予以堵塞,另一方就不能流淌;这一方不予以阻止,另一方就不能通行。原是指要塞止佛、老之道,以便使儒道得以流行。现常用来说明不抑制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就不能树立起来并发扬光大。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语出宋代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诗。泰山为大,但不是最大的,秋毫为小,但也不是最小的;物之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后句本《老子》:“因巨而有细,因细而有巨,特相形耳。”太山:即泰山。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喻微小的事物。无穷:无尽头,无极限。巨细:大小。相形:相互比较。形,对比。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语出《庄子·骈拇》。意谓物品该长的就长,长,不算多余;该短的就短,短,不算不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语出战国屈原《卜居》。一尺可能会成为短的,一寸可能会成为长的;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成分,聪明的人也有他不能了解的。原指占卜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所疑惑的问题。后用以说明事物互有长短,各有利弊。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语出《老子》五十八章。正常的事可变成奇特的,善良又可变成妖孽。说明正、善会向其对立面奇、妖方面转化。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认识,是对辩证法的一大贡献。但他忽视条件的作用,使其辩证思想不能正常发展。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圣人上千次地考虑,必定有一次失误的时候;愚笨的人上千次地考虑,总有一次是得当的时候。《史记·淮阴侯列传》又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以“千虑一得”用作自谦之词;也以“千虑一失”告诫人们不要自恃聪明而不谨慎,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语出唐代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运动中隐藏着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依托。意谓: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伏:隐藏。倚:依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语出《老子》二章。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形成。意谓事物都有对立面,互相依存。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生:由相互对立而产生。相成:由相互对立而形成。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语出汉代扬雄《法言· 君子》。有产生就一定有死亡,有开始就一定有终结,这是自然规律。自然之道:自然法则,自然规律。
【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语出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产生必定有消亡,有聚合必定有离散。说明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
【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论仙》。有开始,就一定有结束;有生存,就一定有死亡。说明始与终、生与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卒:终结。
【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语出汉代王充《论衡·道虚》。有开始就一定有终结,有终结就一定有开始。说明事物总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语出《管子·白心》。名满天下的人,不如早些离位。因为在名声高的时候引退,才合乎天道。意谓物极必反,人应激流勇退,方能保全身名。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语出南朝梁代范缜《神灭论》。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失去,精神也就消亡了。说明精神从属于形体,它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形:形体。神:精神。谢:失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语出南朝梁代范缜《神灭论》。形体是精神的本体,精神是形体的功用。说明形体是精神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形体的功用又体现在精神上。形:形体。神:精神。质:本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语出宋代苏轼《琴》诗。如果说琴声发于琴上,那么,琴放在琴盒里为什么它就不鸣了?如果说是发于人的手指上,那么,为什么不从你的手指头上倾耳谛听?二句诗写得俏皮但又富有哲理,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有关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匣:指琴盒。
【视下则有高,无前孰为后】语出宋代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诗。看到有低处,自然也就有高空;没有前头,那又有什么可做后头?说明高低、前后都是相对存在的。孰:谁,哪个。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语出《老子》三十九章。高贵以低贱为根本,高大以低下为基础。说明贵贱、高下的依赖关系。贵贱、高下是对立统一的,失去一方,对方也就不复存在。这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美必有恶,芬必有臭】语出宋代苏轼《颜乐亭》诗。有美好的,就一定有丑恶的;有芬芳的,就一定有腐臭的。二句诗说明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芬:香气。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语出《老子》三十六章。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说明夺予之间的对立转化关系。固:通“姑”,暂且。予:给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语出唐代柳宗元《敌戒》诗。有敌人存在,可以促使人们去消除祸患;没有敌人,则往往使人丧失警觉,从而导致错误。二句诗说明敌人存在是坏事也是好事,没有敌人是好事也是坏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过:过失,错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语出《老子》五十八章。灾祸里面有幸福的因素依附着,幸福之中有灾祸的因素隐藏着。说明祸与福的辩证关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事物无不向它的相反的方向转化。倚:依靠。伏:隐藏。
【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语出南朝梁代范缜《神灭论》。忽然产生的一定忽然消灭,逐渐产生的一定逐渐消灭。说明形体的 “生”和“灭”有“欻”和“渐”两种形式,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欻(xū虚):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