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色民俗
发布时间:2016-12-19
字体大小:
摘要:
黔江角角调 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
黔江
角角调
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江津
江津楹联
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习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根据用途,江津楹联习俗可以分为春联、寿联、婚联、行业联、三朝联(生小孩)、金榜题名联、挽联等;根据民俗功能又可以分为节庆联(春节、元宵、中秋等)、贺联(三朝、金榜题名、婚嫁)、挽联等。
合川
坐歌堂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系列歌曲(哭爹妈、陪歌、陪十姊妹等)。这类歌曲的传承都是以老人口授为主,代代相传,歌词、仪式程序有一定文字记载(手抄本)。
姑娘在出嫁前夜,一般都会邀请新人的闺蜜们,聚集到新人家里。在堂屋中摆上多张桌椅,大家围桌而坐,为新人出嫁而举行唱歌娱乐活动,大家畅叙情谊,送上祝福,俗称“坐歌堂”。
万盛
苗族踩山会
万盛苗族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
荣昌
尝新
尝新是流传于荣昌县广顺镇的一种祭祀活动,稻谷收获时吃新米饭,即为“尝新”。其仪式一般在夏至节前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拜、入席。
梁平
礼让草把龙习俗
礼让草把龙是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其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礼让草把龙在制作、表演和功能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龙舞有较大区别,特点比较突出。
在制作上,草把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的全身不用皮做装饰,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龙身的每一节像是一个个草把。在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
石柱
盐运民俗
石柱县西连巴蜀、东邻鄂楚,长江三峡库区和武陵民族地区在此交汇,这里遗存的千里盐运大道——巴盐古道,历经风雨三千年,历史积淀的盐运商贸习俗得以保留,许多与盐业贸易相关联的古道、建筑、器具、民歌、故事传承至今。
石柱
薅草仪式
薅草仪式流行于石柱县七曜山区的枫木、冷水、临溪以及西南部的三星、南宾等乡镇。每年薅草劳作时,两名锣鼓师傅(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在田边或坡上演唱,鼓师既是歌唱者,又是劳动指挥者。
锣鼓是“薅草仪式”中不可缺乏的祭祀对歌道具,一般由“开歌场”“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构成,歌词多是一韵到底,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秀山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分单花灯、双花灯和群花灯。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辞神、烧灯等。
酉阳
哭嫁
哭嫁是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所以又称之为“哭嫁歌”。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土家族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她们一边和家人置办嫁妆,一边以歌代哭、以哭伴歌的形式倾诉离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