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江文化史

发布时间:2016-12-27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在20与21世纪相交的历史时刻,以黄伟宗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成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10年来,学者们不畏山高路远,探访秦汉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僻寨、古港,都留下了艰辛的足迹,集结了学者们10年学术成果的300万字巨著《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了中国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珠江流域数千年

       在20与21世纪相交的历史时刻,以黄伟宗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成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10年来,学者们不畏山高路远,探访秦汉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僻寨、古港,都留下了艰辛的足迹,集结了学者们10年学术成果的300万字巨著《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了中国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珠江流域数千年来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揭示了广东改革开放、领潮争先的历史基因、悠久性和必然性!黄伟宗,中国珠江文化理论的首创者和倡导者,当代中国珠江文化工程的实践者。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学研究家、社会评论家,推动当代中国珠江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总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中国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专著《黄伟宗文存》,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高度评价。[

总主编简介概况

       黄伟宗,中国珠江文化理论的首创者和倡导者,当代中国珠江文化工程的实践者,总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中国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专著有《黄伟宗文存》。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学研究家、社会评论家,推动当代中国珠江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致力于中国珠江文化理论的首创、倡导和传承,文化策划、文学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批评和社会评论等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为《羊城晚报》、《广东文艺》、《韶关文艺》编辑。总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专著《黄伟宗文存》,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高度评价。黄伟宗,男,汉族,笔名黄葵、荷红,1935年11月出生于广西贺州,祖籍广东肇庆。
       司徒尚纪,男,1943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是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史地学家、城市与区域规划学者;《华夏江河传记丛书 —珠江传》作者,为珠江立传的第一人。著有《广东文化地理》、《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东历史地图集》、《中国南海海洋国土》、《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中国南海海洋文化》等30余部。[1] 

2深远的历史意义

       汪洋同志致信黄伟宗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中国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  
       一、以水为源流,以长江黄河为参照,研究中国珠江流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0年07月08日,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在收到300万字的《中国珠江文化史》后,亲自给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写信,高度评价专家们对广东省文化建设事业所作的积极贡献。而伴随庆祝大会的举行,珠江文化研究会举行了“中国珠江文化史”、“珠江文化工程”、“珠江文化品牌”、“珠江文化星座”等系列专题座谈会。不仅回顾了珠江文化研究和探索的历程,同时也吸取了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珠江文化的品牌更加发展壮大。广东学者关于珠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历史时刻,广东以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10年来,这批学者不畏山高路远,探访秦汉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穷村僻寨与海岛古港,都留下这批学者艰辛的足迹。近日,集结了该研究会十年研究成果的巨著《珠江文化史》开始出版发行,有专家认为,该项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国江河文化的空白,意义十分重大。这部专著的出版,也是对广东建立文化强省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献礼。
       研究与弘扬中国珠江文化,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其中一项重大课题。以黄伟宗为首的一批研究中国珠江文化的学者认为,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与海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珠江文化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似乎与珠江是多条江河自西、北、东之流而交汇的水态有关,还有海洋性、开放性、前瞻性等等。将江与海联系起来考察,把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贯通起来,使得珠江文化的研究有了更广阔的时空观。
       二、研究中国珠江文化,对现实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珠江文化系列座谈会深入展开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亲自致信给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高度肯定了珠江文化的研究对于广东文化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汪洋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题中之义,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广东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这项事业需要全省人民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希望你对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研究工作,在广东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500万字的《珠江文化丛书》和300万字的《中国珠江文化史》,填补了中国珠江流域文化史的空白,详尽而且生动地记录了珠江几千年来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揭示了广东改革开放、领潮争先的历史基因、悠久性和必然性。

3文化源流的追溯

艰辛探寻中国珠江文化史发展轨迹
       珠江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中国珠江文化也是有灵性的文化。但在历史上,珠江从来都是被文化主流所疏忽甚至遗忘的。要使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就得站在一个高度去探讨研究它,那就是它的海洋文化,蓝色文明。名语云:“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在江海相通地理环境中的珠江流域,特别是岭南历史上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条件下孕育、发展起来的珠江文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开放的。它是一种多元民族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占有自己特殊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是世界性的。
1993年夏,黄伟宗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到南雄考察,发现并提出珠玑巷与粤赣分界的大庾岭梅关古道相连。同年,黄伟宗偕参事室文化组同仁到封开考察。从史料记载中,即发现两广划分之源及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乃古广信,即今日封开与梧州。2000年,黄伟宗率刚成立不久的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先后到湛江、雷州、徐闻,广西的北海、合浦,福建的泉州考察,并对多学科的史料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经反复论证,再次认定了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徐闻与合浦。2003年,黄伟宗率队到阳江考察“南海1号”宋代沉船。并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从沉船所载近8万件的文物来看,为其“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的学术论证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物证据。
       黄伟宗率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团队,对珠江流域文化遗迹、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文化风情等的考察和发现轨迹,包括:从2004至2005年在云浮和粤西四市考察和提出南江文化,2004年春在新兴、曲江、怀集考察禅宗的六祖文化,2005年在怀集提出金燕文化,在德庆与广西岑溪为龙母文化定位,在肇庆为包公文化、利玛窦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立论,还先后为粤东的妈祖文化,广宁的南竹文化,江门的侨乡文化,韶关的古道文化,乳源的瑶族文化,湛江霞山南头村的古港文化,广西贺州及广东恩平的科举文化,番禺余荫山房的园林文化,广州十三行的商帮文化、荔湾区的校园文化,广东科协的科技文化,佛山的监狱文化,深圳中丝产业创意园的丝绸文化,广州荔湾区与云浮郁南的“广东大西关”文化,肇庆的端砚文化和“端州文化”,东莞的“客侨文化”,以及佛山、顺德、南海的珠三角文化作出的考察和定位,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和我省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在江河文化上,对中国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南江的文化研究;在民系文化上,对客家、广府、潮汕民系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系统上,与黄河文化始祖黄帝、哲圣孔子,长江文化始祖炎帝,哲圣老子相对应,发现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哲圣惠能的文化系统。
作为中国珠江文化工程,它确立了中国珠江文化的体系,由此,珠江文化得以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并列,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亚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确立中国珠江文化理论体系 —珠江文珠
       在宛若金鸡报晓的中国地图上,有许多标志江河的绿线,密密麻麻地纵横交叉着,遍布整幅地图,像是雄鸡的血脉,网贯全身。在这些绿线中,又有好些标志大江大河的特大绿线,从西到东或者从北至南穿连海边,凸显了毛泽东诗词所写“茫茫九派流中国”的生动形象。
       在这些特大绿线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标志黄河的绿线,这也许是由于从童年时代起,即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又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度过青年和中年的缘故,对它格外注目,联想甚多:我似乎飞到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年代,随着黄河文化的始祖轩辕黄帝在河南周口店漫游,辨认刚从结绳变为刻在甲骨片的初形文字;我又似乎飞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跟随黄河文化的哲圣孔子,从山东曲阜走至渤海之滨,旁听他在给72弟子讲授“四书”、“五经”之余,着重讲出人类最早的文化学原理:“近山则诚,近水则灵”。我又似乎跟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军,从西北黄土高原启步,一直沿着黄河东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呵,这条进军路线与地图中的黄河何等一致,这不就是一条巨龙的形象么?也许,传说黄河是条龙,黄河的儿女是龙的传人,是由此而来的吧?
       我的视线自然转移到地图的中部,发现标志万里长江的粗大绿线,从青海巴颜格拉山发源,即向东南延伸,中段呈弧形状,末段翘高,有似凤头,汇入东海,整条长江图形,宛如凤鸟形象。龙和凤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黄河似龙与长江似凤,正是这两种图腾的自然寓现,既是两种文化的标志,也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标志性区别所在。李白诗所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神圣、庄严,正是龙的风格;苏轼词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派、风流,正如凤之神韵,显然迥然有异,各有千秋。俗称龙凤吉祥,其文化内涵是对黄河与长江两系发祥文化结合的歌颂与祝福,如同以炎黄子孙统称中华儿女。所以,我们也不应忽略与黄帝几乎同时创造长江文化的始祖炎帝。也许是这种心情驱使,在眼前的地图上,在如凤展翅的地方,我似乎看到这位又被尊称为神农氏的老翁,艰苦地行走在苍茫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带上,一步一口地遍尝百草,为人类寻找农耕和治病的五谷及草药;接着,我又似乎看到与孔子齐名的老子,也漫步在长江之滨,抱着他的精心之作《道德经》,踽踽沉吟他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位长江文化哲圣同稍后的庄子共创的老庄哲学,使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有历代尊崇的儒学,还有道学等多家文化,以多元多样的态势而显出灿烂辉煌!
       我的视线自然地移到地图的下端,即祖国的南方,顿然发现作为中国第三大河的珠江水系,与黄河、长江迥然不同,它好像是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南中国;它在祖国西南部发源的主干流西江,从云南、贵州、广西直下广东,分别从湖南、江西发源的主干流北江,自北向南贯串粤中南;发源于江西的东江,与发源于福建的韩江并行,流遍粤东大地;最近才发现的南江及其相邻水系,多自南向北贯流,从粤西南涌向它的心脏——珠江三角洲 (含广州) 。如果说,这些分别来自西、北、东、南的珠江主干流像是四条巨龙,那么,珠江三角洲则似多龙争拥的龙珠;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像是光芒四射的宝珠,那么,珠江的东、南、西、北江,则是宝珠向四方喷射的巨大光芒。这些从水系态势而产生的联想,使我感到珠江文化的特质,也正如其态势所寓现的那样,是多元性、竞争性、迸射性的,同时又是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并且是有自身系统和发展历史的。我发现:珠江文化的始祖是在黄帝、炎帝之后的舜帝,因为在开创华夏民族的“三皇五帝”中,唯舜帝“巡狩”南方,将南方纳入中国版图并开启中国之称谓,死后又“葬于苍梧之野”(见司马迁《史记》);并且,珠江文化也有自己的哲圣,即创造禅学的佛释六祖惠能。这位被西方思想界称为与孔子、老子并列的“东方三圣人”之一,不仅因为他是珠江水哺育成长的“中国佛教领袖”(毛泽东语),更主要他在《坛经》中创立的“下下人有上上智”的思想,道出了珠江文化之精髓和特质。珠江文化的发端时间,也由于原始人类马坝人、柳江人、封开人化石的先后发现而不断提前,与北京猿人开创黄河文化的历史时期步步接近。
       我从地图上发现:珠江不仅是多条江河总汇于珠江三角洲,而且有许多出海口 (粤语通称之为“门”) ,仅珠江三角洲即有8个门,其余沿海河口更是多得难计其数。这是珠江与黄河、长江最大的地理区别之处。这个特点,使得珠三角洲之自然环境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江海一体的。“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将这特点写透,将其海洋性、宽容性、共时性等特性及其风韵,写得象外有象,意境无穷。
        也许是品味张九龄诗受到启发,我发现地图上有两种蓝线在广东沿海边境特长、特密,一是海岸线,一是海外交通线。这说明广东海港多,与外国的交往多,海上贸易多,而且交往的活动面广、历史长。参照历史地图,我果真发现早在汉武帝平定南方的时候,即派他的黄门驿长从当时岭南首府广信 (今封开和梧州) 出发,由雷州半岛的徐闻出海,经北部湾的合浦至越南 (当时称日南)到印度洋,首开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张骞通西域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时间相距不远,匡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南宋之误;我还发现在南海沿岸,从东到西都遍布有自汉至清各朝代先后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证实了我国的海上贸易不仅时间早,而且从未间断,历代不衰,不过是各个港口各有不同的枯荣期而已。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佐证了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宽容性、共时性特质的源远流长。
       珠江水系的地理态势及其自身的和海洋的历史,决定并佐证了珠江文化的形态和特质,也是多龙争珠或珠光四射型的,这都是珠江文化精华的结晶集萃,是珠江文化之珠,即珠江文珠。珠江文珠的光芒,我既在眼前中国地图显示的珠江水网纵横的地理态势和贯通世界的交通网络看到了,又从珠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历代发出的巨大影响看到了:西汉陈钦、陈元,东汉牟子,晋代葛洪,唐代张九龄、惠能,宋代余靖,明代陈献章,清末民初,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容闳、孙中山等光芒四射的文珠,数不胜数,开创中国近现代文化“第一”者特多,这正是珠江文化的海洋性、现代性特强,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影响特大的体现。
       由此我又看到:改革开放在广东“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城市办经济特区的文化根由,正在于珠江文化具有海洋性、现代性;同时,我更看到:改革开放之“天时、地利、人和”,使珠江文化更增添新的生命力,使广东和特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当上了全国排头兵,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特别是,最近从被称为“珠江之珠”的珠江三角洲合作,扩展为粤港澳携手的“大珠三角”合作,又扩大为“泛珠三角”(9+2省区)合作,更清晰地显现了多龙争珠或珠光四射的珠江文化神态,使珠江文珠的光芒更灿烂,更辉煌! 

4主要内容和篇目

主要内容

       《中国珠江文化史(上、下册)》内容包括:珠江文化创始期 ——先秦时代的“雏形文化”,第一高潮期 ——汉代的“广信文化”,第一缓冲期 ——南北朝的“南域文化”,第二高潮期 ——唐代的“盛世文化”,第二缓冲期 ——唐五代的“南汉文化”,第三高潮期 ——宋代的“炽热文化”,第三缓冲期 ——元代的“抗争文化”与“商通文化”等。

主要篇目


引 论
三种文化是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产物
三种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文化重心的转移
三种文化的不同特色分析
文化流动与中华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
概 论
第一节 珠江水系抚育的珠江文化
第二节 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
一、珠江文化创始期——先秦时代的“雏形文化”
二、第一高潮期——汉代的“广信文化”
三、第一缓冲期——南北朝的“南域文化”
四、第二高潮期——唐代的“盛世文化”
五、第二缓冲期——唐五代的“南汉文化”
六、第三高潮期——宋代的“炽热文化”
七、第三缓冲期——元代的“抗争文化”与“商通文化”
八、第四高潮期——明代的“耀明文化”
九、第四缓冲期——清代的“粤学文化”
十、第五高潮期——近现代的“裂变文化”
十一、第五缓冲期——现当代的“运动文化”
十二、第六高潮期——当代新时期的“开放文化”
第三节 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
一、海洋文化
二、古道文化
三、移民文化
四、华侨华人文化与侨乡文化
五、书院文化
六、器艺文化
七、宗教文化与民间崇拜文化
八、民俗文化
九、异物文化
第四节 自然与人文环境合铸的文化特性
一、海洋性、共时性、领潮性
二、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
三、重商性、务实性、时效性
四、敏感性、变通性、机缘性
五、平民性、平等性、自在性
第一章 珠江文化形成发展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珠江流域地理区位和格局
一、珠江流域地理区位
二、珠江流域地理格局
第二节 珠江流域的地貌特征
一、珠江流域地貌基本特征
二、地貌分区
第三节 珠江文化发育的地质基础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活动构造地震带
四、珠江流域地质区域
第四节 珠江流域的气候和水文
一、气候特征与文化关系
二、水文特征与文化关系
第五节 适于农耕的多种土壤
一、自然土壤
二、耕作土壤
第六节 丰富生物资源催化文明发祥
一、植物资源与农业文明
二、动物资源与农业文明
第二章 史前时代的珠江文化
第一节 珠江流域的远古人类
一、珠江流域远古人类的远祖
二、珠江流域最早的石器文化
三、珠江流域远古人类与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关系
四、元谋人对珠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
五、马坝人及其文化在珠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六、柳江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对珠江文化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
一、盘县大洞遗址及观音洞文化
二、百色的旧石器——远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象征
三、珠江文化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发展
第三节 中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
一、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的特色
二、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点
三、人种分化的确定在珠江文化中的表现
四、稻作起源和家畜饲养起源在珠江文化中的反映
五、人类社会结构和原始宗教、艺术起源在珠江文化中的形成和
发 展
六、珠江文化中的中石器文化与我国北方的中石器文化异同点
七、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的对外交流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珠江文化代表性遗址
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珠江文化
三、珠江文化与中国陶器起源
第五节 珠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
一、多民族社会的形成
二、社会形态和生产类型
三、生产力与文化、科学、艺术和宗教意识
四、珠江文化创始时期的萌动形态
第三章 先秦时代的珠江文化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珠江流域
一、帝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
二、《禹贡》的九州和三代的五服
三、《山海经》中的南方
四、先秦两汉史籍的有关记载
五、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先越、百越土著居民
第二节 先秦的滇王国和夜郎文化
一、云贵高原早期青铜铸造的出现
二、滇人和滇国文化
三、滇国青铜文明
四、夜郎文化与先秦的古夜郎
第三节 先秦骆越西瓯文化
一、红水河文化
二、大石铲崇拜——桂南古国文化的特色
三、走进青铜时代的感驮岩人
四、苍梧古国和古苍梧文化
五、大明山下骆人的早期方国
六、发现银山岭——西瓯青铜文化
七、骆越与西瓯的岩洞葬
第四节 先秦的南越文化
一、南越地和南越族
二、先秦南越文明的起源
三、粤东远古文化的历程
四、走进青铜时代的浮滨人
五、从石范铸器起步的南疆青铜文化
第四章 秦汉六朝的珠江文化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代的珠江文化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珠江文化

第七章 明清时代的珠江文化
第八章 近代的珠江文化
第九章 现代和当代前期的珠江文化
第十章 当代新时期的珠江文化
后 记 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
附 录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学术活动年表(1988-2009)[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