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二首)

发布时间:2017-01-23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王之涣(二首) 王之涣(688-742),字寄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及附近地区)人。曾为冀州衡水主簿、文安郡文安县尉。 他的性情豪放,好饮酒击剑,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经常联唱迭和,名动一时。他的绝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登黄鹤楼》、《凉州词》最为世人传诵,是唐代绝句中的压卷之

     王之涣(二首)
       王之涣(688-742),字寄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及附近地区)人。曾为冀州衡水主簿、文安郡文安县尉。
       他的性情豪放,好饮酒击剑,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经常联唱迭和,名动一时。他的绝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登黄鹤楼》、《凉州词》最为世人传诵,是唐代绝句中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1],一片孤城万仞山[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

       【说明】本题原作共二首,此选第一首。这首诗描写塞外荒凉的景象,慨叹戊边战士和百姓非常艰苦。全诗首两句侧重写景,末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相融汇。在构图上,以西北荒凉的河山为远景,衬托着眼前守边战士吹奏着幽怨的《折杨柳枝曲》,构成一幅含蓄蕴藉的画面。
      【注释】[1]白云间——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由于地势很高,常被白云笼罩。间——中间。[2]孤城——指防守边塞的城。仞(认)——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一片”于“万仞”相互映衬,“一片”形容“孤城”之小,“万仞”形容“山”之高大。这句说,在高大的山上游一个小城。[3]羌笛——羌人的乐器,笛上有五个孔。羌——我国古代西部的民族。古人常以吹笛表达离愁。杨柳——即《折杨柳枝曲》。古人在临别时,折柳(谐“留”音)枝相赠,表示留念。因此古诗中有时把吹笛、折柳、怨别三者联系起来。春风——比喻朝廷的关心。度——越过。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末两句说,防守边塞的战士和百姓,不必哀怨离别,而是朝廷对你们不关心,不给温暖。语意含蓄、深长。

登鹳雀楼[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说明】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登临鹳雀楼时所见的景物和感受,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气吞宇宙、蓬勃向上的情怀。全诗语言概括,语句含蓄,情景相生,画面鲜明突出。
       【注释】[1]鹳(贯)雀楼——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府城西南城上,共有三层。楼面向中条山,下临黄河,因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这里是当时登临游览的圣地。[2]白日——黄昏时的太阳。依——靠近,依傍。山——指中条山。尽——指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入海流——向远方的大海奔流而去,这是作者的联想,不是亲眼所见。首两句写,西望山景,东观河势。有静有动,气势磅礴,想象丰富。[3]欲——想,要。穷——尽,这里有“望尽”的意思。千里目——指望的很远的视力。更——再。末两句写登临的感受。作者的情思驰骋,突破眼前的景物局限,开拓出更加高远的意境,揭示出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丰富和加强了诗的变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