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益(五首)

发布时间:2017-01-17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李 益(五首)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曾为郑县尉、幽州节度使从事、秘书少监、礼部尚书。 他是诗坛上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他在边地生恬了十年之久,写了许多很好的边塞诗歌。其诗形象鲜明,音调响亮,语音凝炼精美。他擅长七言绝句,常被乐工们拿去传唱

     李  益(五首)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曾为郑县尉、幽州节度使从事、秘书少监、礼部尚书。
      他是诗坛上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他在边地生恬了十年之久,写了许多很好的边塞诗歌。其诗形象鲜明,音调响亮,语音凝炼精美。他擅长七言绝句,常被乐工们拿去传唱;五七言律诗也有佳作,如《盐州过胡儿饮码泉》。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1]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2]
     【说明】这首诗,作者从感觉、听觉、视觉三个侧面,描写士兵顶着寒风,在沙漠中月夜行军,听到笛声,引起怅望故乡的情景,表现士兵远征的辛苦和愁思。语意凄寒,令人难以忍受。
     【注释】[1]海——天山脚下的湖泊。横笛——笛子。行路难——古乐府《杂曲》,写世路艰难和别离的悲伤。首两句说,在行军途中,本来气候已经恶劣的了,而偏偏在这时笛子又吹奏起令人愁思的《行路难》。作者以此来渲染气氛。    [2]碛(qì弃)——沙漠。一时——同时。月中——月夜里。末两句写笛声引起征人对家乡的思念。
 
夜上受降城闻笛[1]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2]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
      【说明】这首诗描写远戍边疆的士兵想望家乡的情景。首两句侧重写景,末两句侧重抒情,情景相生,紧噼呼应,加强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注释】[1]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西北。唐朝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为防御突厥内侵所筑的城。 [2]回乐烽——指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霜——形容洁白的月光。首两句写边疆荒凉。 [3]芦管—— 乐器名。一夜——全夜。末两句写征人思归之情。
度破纳沙[1]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1]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3]
     【说明】本题原作共二首,此选第一首。这首诗,先描写古代塞北春天的荒凉景象,后加以抒情性的议论,深刻地反映出士兵戍边的艰苦生活。
     【注释】[1]破纳沙——沙漠名,在今陕西省。[2]经年——常年。省(xǐng醒)——知觉。首两句说,满眼风沙,旋转移动,常年不知草木生长。[3]总有——虽有。末两句说,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虽然有春天到来,可是什么地方能知道呢?
 
塞 下 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1]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2]
      【说明】这首诗借写历史故事,勉励边防将士要树雄心,立壮志,为了保家卫国,宁死不归。
      【注释】[1]伏波——指汉代名将马援,他曾被封为伏披将军。裹尸还——汉时匈奴,鸟桓(huán环)统治主骚扰北部边疆,马援请求去抗击侵略者。他说,男儿应当战死在边疆的原野上,用马皮裹着尸体运回来安葬,怎么能卧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啊!定远——指汉代名将班超,他曾被封为定远侯。生入关——班超在边疆,年老思归,曾上书给皇帝说,希望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内。首两句说,马援宁愿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班超何必想活着回到玉门关内。此借汉将比唐将。    [2]莫遣——不使。只轮——一只车轮。海——瀚海,即沙漠。海窟——沙漠中的帐篷,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沙漠地带。一箭射天山——唐时,突蹶十万人前来挑战,名将薛仁贵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其余的敌人都下马请求投降。末两句的意思是,要全部歼灭敌人,不使一个敌人逃跑回去,还世该留下一支部队防守边疆。
 
江 南 曲[1]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2]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3]
      【说明】这首诗以“信”为线索和自然的联想,用商人妻子的口吻写丈夫常年在外经商,回家没有一定的期限,深切向往夫妻能够团聚。
      【注释】[1]江南曲——属乐府《相和歌》,它的内容都是有关男女爱情的。    [2]瞿塘——即瞿塘蛱,长江的一个峡名,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南。贾(gǔ骨)——商人。首两句说,自从嫁给瞿塘商人,丈夫长期在外,天天误了和我约定的归期。[3]潮有信——潮水的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弄潮儿——习惯在波涛上行船的青年人。末两句说,如果早知道潮水按时就来,倒不如嫁给“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