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分类审题训练示例
发布时间:2016-12-15
字体大小:
摘要:
【文化类】(一)请以咖啡与大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审题提示】 这一命题,既有象征义又属于关系型,虽通俗浅显,但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须认真解读题意。从字面上看,咖啡与大蒜是两种食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可以说一洋一土,对比鲜明,即便这样,这两种食物的人气都很
【文化类】
(一)请以“咖啡与大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提示】
这一命题,既有象征义又属于关系型,虽通俗浅显,但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须认真解读题意。从字面上看,“咖啡”与“大蒜”是两种食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可以说一“洋”一“土”,对比鲜明,即便这样,这两种食物的“人气”都很高,喜爱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都喜爱的大有人在。深入一步思考,将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并列在一起,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对它们又该持有何种正确的态度?是二者必居其一,还是缺一不可?是贬一褒一,还是和谐共荣?答案显而易见。审题的关键还在于必须明确“咖啡”“大蒜”的象征义,找出与“咖啡”“大蒜”有相似点的事物或现象。
作文的立意,应从“咖啡”、“大蒜”的象征义入手,比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海派文化与北方文化、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或是赵本山的小品、芭蕾舞与民族舞、油画与国画等等,并把不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作为论述的重点,写出自己对“咖啡与大蒜”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注意论述要有思辨性,避免以偏概全。
【素材链接】
1、周立波曾说:“包括我说大蒜和咖啡,只是借用一个东西解释一种文化现象。”
2、周立波在那厢玩笑,“吃大蒜的怎么能和喝咖啡的在一起?”,郭德纲在这边调侃,“咖啡和蒜末共饮,秋水共长天一色。”
3、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课堂上,经常讨论“地域文化”问题。孔子和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话题水平好像比今天的一些大学课堂还高一点。……孔子的回答是:南方强,强在“宽柔以教”;北方强,强在“死而不厌”。这种说法,和今天一些人讨论“地域文化”“海派文化”的判断惊人相似,南北文化差异存在着延续性,两个半世纪来中国人的思想,在此问题上的改变并不很大。
4、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像孔子说“南方之强”那样,把“咖啡和大蒜”的问题,化解为更高明的问题,比如可以说:咖啡是“南货”,大蒜是“北货”,南货、北货,尽在十六铺,方合得上“海纳百川”的“海派”吞吐。
(二)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
“鉴于国内油价不断上涨,国家决定成立新的产油企业以打破垄断遏制油价。现在共有四家成品油生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地沟油。”
这是风靡荧屏、网络的“周立波语录”。语录主题分散、重心游移,“没有风格,只剩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这些靠庞大的幕后团队由网上流行的“段子”整合而成的语录,却因聚集当下周遭社会、生活、情感的一切“桥段”——调侃、恶搞、社会情绪、人间乱象、流言飞语、流行时尚、恶性事件而迅速“走红”。
【审题提示】
这是一则现象类的材料作文,需要对材料中提及的“周立波语录”迅速走红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要注意的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语录主题分散、重心游移”,“聚集当下周遭社会、生活、情感的一切‘桥段’——调侃、恶搞、社会情绪、人间乱象、流言飞语、流行时尚、恶性事件”。可联系类似的现象,探究此类现象产生的根源、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素材链接】
1、作文材料源自于2011年5月7日《人民日报》李舫的文章《从“娱乐至死”到“愚乐至死” ——“文化批评,我拿什么拯救你”》。
2、“周立波语录”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批评,而文化批评水准的高低,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观照、文化反思、文化发展的能力。
3、应该看到,由于文化批评的乏善可陈,凌空骂架的微博、插科打诨的秀场、泛娱乐化的舞台……正在遮蔽主流批评并汇聚成新的话语阵地。
4、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科技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科技的高度发展改变了信息的发布方式,让每个人平等地拥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力,其中有一种不正常的倾向,就是某些文化批评不是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是更多围绕某种需要而展开。一极是过度吹捧,一极是一味谩骂。过度吹捧,毫无疑问不足取。一味地谩骂,把批评等同于骂,打冷枪、出冷拳、打群架,同样有巨大的危害。
5、不幸的是,文化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散文化、纪实化、低俗化,批评家们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无序膨胀,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化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是文化批评失去读者、失去喝彩的重要原因,也是“微博撬开文化批评大门”、批评流于“泛娱乐化”的重要原因。
6、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认为“现在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浅层化,还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被滥用的情况。当任何东西都可以冠上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文化被消解得差不多了。”
7、当失语、乱语成为常态,评论也就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独立品格,甚至“受雇”于商业利益,为人吆喝,变相炒作,抢夺眼球,制造卖点,文化不再是尊严的存在。
8、要警惕“群体盲思”和“信息茧房”。 如果信息聚合和文化判断失当,人们很快就会失去理性,人群很快就会变为暴徒。
9、在一个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人们对信息的随波逐流很容易使自己退回到信息封锁时代的偏见。
10、文化批评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更关注人性、关注当下、关注实践,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判断和意义识别,关注文化工业、文化市场、大众文化以及中国现代化模式,这些标志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的重新凸显,标志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
11、人类文化上的每一小步,都是通向自由的一大步。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文化兴盛,则言路畅通,批评健康的时代一定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与往昔相比,文化批评今天有了一个更宽容的空间,如何不辜负这个空间,主动维护文化和批评的纯净,主动抵制人情的诱惑、商业的诱惑、名利的诱惑,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2、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家们不应仅仅徜徉于文化舞台的聚光灯下,更应该跋涉于文化思想的边界、人类精神的顶峰。
13、今天的时代是文化走向繁荣和发展的时代,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对批评家的约束越严格、他们的自律性越高,就说明他们需要担负的文化责任越重大。
14、批评家应该通过跟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文化环境的相互砥砺、相互应对和相互磨合,规范文化批评的法则和样式,预言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路向。
(三)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对师生们的即兴演讲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材料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上这样写道: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审题提示】
这是一篇多则材料构成的材料作文,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有着不同的深刻内涵,现在将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是希望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揭示两则材料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
温家宝的话告诉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与这个民族有一些仰望和关注天空,即能够放眼世界、瞩目未来、有远大理想的人密切相关。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横幅中的“活”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活着,就意味着文化和历史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没有创新、没有发展,那样的文化是没有生命的,如同死了一般,如果这样,那么以文化和历史为支撑的国家也将不复存在。
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关心国家命运,继承、创造、发展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这样国家、这样的民族才能坚实和牢固地立足于世界,并与世界一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素材链接】
1、温家宝在上海对同济大学学生即席演讲时,他先引用一句哲言(黑格尔):“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然后深情地说:“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的人。”这席话,语重心长,令人感奋。
2、仰望和关注天空,就是要不局限和拘泥于个人或本民族的一己私利、一席之地。个人或单个民族与所处的世界总是相辅相成的,既是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在世界中发挥着积极和能动作用。要与世界和谐相处、携手共进,任何时候,就不能仅是关注、凝视鼻子底下的那么一小点、脚下的那么一小块。只有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才是世界所共同崇尚和尊敬的。
3、文化部前任部长孙家正有一句名言:“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4、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远没能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与我们的物质产品一路同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消费者;发达国家是文化消费的引领者,发展中国家更多是扮演追随者。因此,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面临着从世界市场走向世界工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双重任务。
5、我们有长城、运河、兵马俑,举世闻名;我们还有京剧、昆曲和越剧,有口皆碑。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首先是祖宗的光荣,其次才是后人的骄傲。假如不能创造出同样灿烂的当代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有可能中断,变成一种博物馆的文化。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历史,赢得时代;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大众,赢得世界。
【人生类】
(四)请以“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提示】
本题存在比喻义,可从正反两方面确立喻义。
正面:可联系《游褒禅山记》中“入洞愈深,其见愈奇”的道理,将“洞”视为人类探索宇宙、生活的对象,进而提出生命的价值;也可联系《桃花源记》中与世隔绝的“洞”,“洞中才数日,人间已千年”,倡导远离世俗、潜心追求的生活态度。
反面:可以比喻成现代人难以满足的欲望,是“欲壑难填”的无底洞;也可联系物理学中的“黑洞”,比喻为一些阴暗的潜规则……
(五)约翰•堂恩曾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对此材料你有何想法?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角度自选,要求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
【审题提示】
立意角度:可以强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可以突出公民的责任感、普世意识。
对“最坚固的岛屿”的定义要明晰,然后阐明“成为大陆的一部分”的内涵,即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联系现实生活中过分张扬个性的人生观,联系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来辩证分析;也可联系日本地震后有网友叫嚣“日本遭天谴”的谬论,指明日本的地震实质是全世界的灾难。
(六)“抑”是“向下压,压制”,也可以指一种抑制状态;“扬”是“高举,往上升”,也可以指一种昂举状态。音乐有抑扬,文章有抑扬,自然万物有抑扬,社会百态有抑扬,人生有抑扬……
关“抑扬”,你有什么经历和见闻?有什么感受和体验?有什么感悟和见解?请根据上述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审题提示】
这是一个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抑”与“扬”的含义,材料第一段实际上已经有所交代。问题是这种阐释对考生而言是抽象的。考生必须把它具体化:把道理与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感受和体验”“感悟和见解”联系起来。这是作文立意的核心所在。比如,社会要和谐发展,总是要惩恶扬善,总是要打击假丑恶,弘扬真善美;自然界花开花落,春荣冬枯,丽日晴空与雨雪霏霏,无不渗透着某种“抑扬”哲学;人生也是一样,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有情志受挫的时候,对学生而言;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学校的规定很多情况下是“抑制”性的,也会与内心里张扬个性的愿望发生矛盾,所以人生就是正确处理抑扬面对抑扬的过程。从健康的角度将,人不能长时间处于被压抑被抑制的状态,也不能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的高潮状态,而应该张弛有度,抑扬有律。
(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我的世界里不能没有你,也不能没有他。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我,你,他,不可分离。我,你,他,看似简单,却组成了人世间最美的音符。
【审题提示】
我,你,他,高度浓缩了人际关系的全部。这三个词语的内涵丰富,外延张力大,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考生可以实写三者的关系,也可以将它们虚化为自然、心灵、知识、关心、扶持、正义等,进行立意和构思。与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他们”,辽宁卷的“我能”,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广东卷的“与你为邻”等相比,本题目涉及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难度有所加大。
考生可以偏重于“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我,你,他,不可分离”的角度进行切入,从辩证的角度立意为: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也可以偏重于“我,你,他,看似简单,却组成了人世间最美的音符”的角度进行切入,立意为:简单与复杂,简单最美,和谐为美等。
(八)阅读下面两段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1、就像一个人躺在春天的花丛中,欢乐与哀伤轮番占据他的心灵。 ——克拉拉•舒曼
2、当我拿起《杨澜访谈录》的嘉宾名单,我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这里有部分的历史,部分的人生,这历史和人生中都包含着希望与痛苦的双重情绪。——杨澜
【审题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虽说题干中要求自定立意,但立意的确定仍以不脱离上述两段话的中心为宜。人、人生、历史都包含着双重的情绪:欢乐与哀伤,希望与痛苦,忧郁与喜悦,宁静与骚动,背叛与依赖等等;而心灵中的这些双重情绪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它恰似现实社会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折射;人生与历史也正是在这种双重情绪的轮番占据之中写就与前行。
(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帝王蛾的幼虫在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的通道,对它而言无疑成了鬼门关。数以万计的幼虫在往外冲刺的过程中力竭而亡,不幸成了飞翔的悲壮祭品。
有人将那些通道修得宽阔一些,幼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从那个坚硬的牢笼里冲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得到救助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振翅,都无法离开地面。原来那鬼门关似的狭小的出口,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在帝王蛾的幼虫穿越茧洞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流进蛾翼的组织细胞中,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扩大,幼蛾的翼翅失去了充血的机会,翅膀也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审题提示】
帝王蛾生命质的飞跃过程带给我们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启迪:
1、只有通过自身的力量,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才会拥有飞翔的快乐。
2、苦难经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3、在苦难和痛苦中练就一双奋飞的翅膀。
4、我们不可能成为统辖他人的“帝王”,但是我们可以做主宰自己命运的“帝王”。
5、悲悯恻隐之心有时反而会给他人带来灾难。
6、不合时宜的爱可能是一种害。
(十)法国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提示】
1、“太阳”和“风”究竟象征了什么?这是审题的关键。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有固定的方向与轨道,是你可以“期待”的,那么,可以理解为不变的“理想”与“追求”、亘古不变的“秩序”与“定律”等;
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随心所欲的“风”便是人生中未知的变数及挑战,或是人生中的许多猝不及防的意外;
秩序令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清晰透彻;而意外则用不间断的小插曲挑起生活的波澜,使他不至于死气沉沉。秩序和意外,交替上演又水乳交融,那是轮回而互补的美。
或是就把“太阳”和“风”理解为“变”与“不变”的哲学理念等。
2、面对这样一个亘古存在的现实,我们究竟如何应对呢?
(1)心中既要有理想作指引,又要承受现实的变故与考验。
当追逐的脚步遇到风时,是勇于迎接狂风暴雨、迎风而立?还是享受此风快哉的乐趣、顺风而行?
迎风而立,生命的价值就在那长风破浪的彼岸。
顺风而行,享受此风快哉,岂不是人生的大乐趣。
……
(2)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对“不变”的坚持;而四面八方的风却是对这种“不变”的挑战,是不同时代中形式各样的变化。
不变的是原则,坚持的是思想;而变化的只是看待问题处理事务时的方式和角度。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那种社会,变与不变却又同时存在,遍地生根。只有在不变的原则下接受 这些变化,融合交流,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共存。
在变化中寻求不变,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也更能推动事物的前进。
【范文一】
当理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怀揣着一份理想,它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轮太阳,有着固定的方向与轨道,指引着我们的人生;然而现实就如那四面八方吹来的自由的风,可能是春风送暖,可能是寒风凛冽,无法掌控,无法躲藏,只有迎接。
因此,我们的心中既要有理想作指引,又要承受现实的变故与考验。
然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海子,那个有着满腹才华的诗人,最终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而独自奔向那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他的诗才,完全有可能成就一番伟业,有一个锦绣前程,他的一生既平淡——他向往的只是诗意的生活,却又浓烈——他的情感浓烈过凡高的向日葵。他与凡高一样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他们认为这世界如伊甸园里最美丽的阆苑仙葩,一尘不染,谁知现实的无情与不测深深地刺痛了他们。他们为自己心中的太阳痴迷,只愿在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存活,却无法抵御来自现实世界的风,最终走上那条不归路。
当然,也有人在坚定自己理想的同时,以坚毅的信念迎接现实的不期而遇。记得有位诗人曾经说过:“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如同司马迁心中支撑着他的伟人周文王、屈原、孔子一般,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当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心中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的书生和专横的帝王就像冰和炭,卵和石。然而,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他咬牙吞血,毅然绝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现实的飓风可以摧残他的肉体,却摧毁不了他心中的那轮太阳;汉武帝可以夺取他的生命,却打不倒他的精神。任尔东南西北风,他司马迁终是名垂青史,万世流芳。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令人灰心,苦多于乐;理想是彼岸,完美无睱,落英缤纷。
其实现实就是你身边的一切,环绕着你,给你无法预料的变故,像风般捉摸不定;然而,请别忘了,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轮太阳,那是你心中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它会从东方升起,照亮你的世界。
当理想的阳光照进现实,相信你能植根现实而不屈从,心怀理想而不沉溺。
【范文二】
莫让追逐“太阳”的脚步为“风”停下
人生如逐日,我们则是夸父,始终追逐着自己的那一轮红日。而随心所欲的风便是人生中未知的变数及挑战。当追逐的脚步遇到风时,是勇于迎接狂风暴雨、迎风而立?还是享受此风快哉的乐趣、顺风而行?
翻开历史的宗卷,古人们用他们的言行做了最好的诠释。
迎风而立,生命的价值就在那长风破浪的彼岸。建安五年十月,袁绍大军来攻,气势汹涌,引得许都举朝震动。大敌当前,身处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曹操却沉着冷静:“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必败!”操以过人的气魄,果断下令,夜袭乌巢,大败袁军,遂有了震烁古今的“官渡之战”,也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绩,一展宏图霸业。梁衡曾说过:“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风光,将出海而又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倘若面对来势汹涌的袁军,曹操只是落荒而逃,或选择迁都暂保;倘若他没有王者的胸襟,接纳前来投降的许攸的乌巢之计,怕如今他也是身与名俱灭于滔滔万古江流中,徒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籍籍恶名之辈,何来永垂千载的盛名,供后人景仰?!如魏武帝曹操者,以舍我其谁的霸气在敌强我弱的逆境下,勇于迎接狂风,期待自己成就霸业的“太阳”,终反败为胜,成千秋伟业的俊杰者实乃少数。
当如期待“太阳”升起般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在强大而无法抗击的“随心所欲的风”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时,不如索性解下思想的包袱,顺风而行,“好风凭借力”,享受此风快哉,岂不是人生的大乐趣。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陶渊明也曾如屈原一样拥有“大济苍生”的宏愿,但在黑暗的现实中碰撞得心力憔悴后,他没有效仿前者轻率地放弃生命,反而自放于田园之间,以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去容纳更为澄明的自然山水,遂开辟了更为高洁的人生境界。他用他一时的退让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更是安贫乐道“以穷为欲”,用孤标傲世的品格为后世竖立起了人格的丰碑,精神的楷模!
面对人生中的疾风,我们仍需期待心中的太阳升起,迎风而立,有奋起拼搏如曹操者;亦有顺风而行,以退为进,另辟人生蹊径如陶潜者。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没有在风中停止追逐的步伐。
所谓成功者,非智力超群者,迎风还是顺风,皆善借风而逐力也。
让我们静静聆听风之物语,领悟它给予的启迪,在风中调整步伐,做一个快乐自信的夸父来追逐、来期待每天从东方升起的那一轮红日吧!
【范文三】
秩序和意外
破晓的前一秒,人们安静而意外的期待,期待天幕被谁掀起,红日将地平线点燃。秩序与韵律将他们一一呈现,于是人们的内心获得一种和谐与安详;风起的前一秒,人们还在做着手中的活,天湛蓝草微摆,书的扉页静静等待。突然一阵阵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于是天空彻亮,草种撒开,人们也许会折上书页,在停顿间获得意外的灵感——秩序和意外,轮回而永恒的美。
秩序是一种视觉,是自然的教诲。正如角马群,雷打不动地进行迁徙,越过荆棘,趟过伺着鳄鱼的湍流;正如鱼类年复一年的回到出生地交配产卵,千万只渔网挡不住繁衍的本能;正如雪融后的水珠逐次从屋瓦上滑下;正如星辰适时地从月的独舞中隐去……秩序的观感是人们期待东方升起太阳的橙黄,给人们以抚慰、以休整、以澄澈。
秩序还是一种思想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周公制礼作乐,作揖以互敬,奏乐以同乐;正如贾谊纵横于秦兴秦亡,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擒获历史的定律;正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挖掘历史的本质,投射未来的曙光……秩序的太阳脱胎于深邃而宏大的天宇,它给人以范本、以警示、以启发。
个体的聚集,整体的律动,令秩序散发出和谐之美、睿智之光,正如太阳之光辉;而这随心所欲的风——意外的显现——却更添一份灵动之美、聪慧之明。
当我们冥思苦想而颗粒无收,意外却灵光一闪,赐予我们灵感;当我们陷入绝望的泥潭,意外就会风尘仆仆的载着希望赶来……意外是百变的精灵,是慈悲的施者,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我们常常是在不经意间蒙受了他的恩惠。
然而,意外并不等于总是“雪中送炭”,他有时更喜欢泼人冷水,甚至“釜底抽薪”。腰缠万贯、盛名累累的人,一次经济危机就克能将他的一切剥夺;双腿残疾、饱受磨难的人,一个亲人的早逝就可能令他跌入绝望的深渊。但意外并没有因此而背负骂名,因为他让破产的富商摆脱了利欲的枷锁,使他们发现了鸟语花香,天伦之乐;还因为他让残疾的弱者卸下了身上最后一丝依赖,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坚强,获得永不衰竭的生存信念。——一个小的意外也许就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机。
意外常常假着“事与愿违”的名义给予人生最深刻的启迪。
秩序令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清晰透彻;而意外则用不间断的小插曲挑起生活的波澜,使他不至于死气沉沉。秩序和意外,交替上演又水乳交融,那是轮回而互补的美。法国的哲人如此道来:“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
【范文四】
风声一何盛(60分)
有梦的人生是一场逐日的征途。
追梦的人便成了汗流浃背的夸父,已在心中反复描摹的愿景化为明媚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给与人灿烂的希望。
但似乎总是在猝不及防,专心向前追赶时,互有风降至。
风,它总隐藏着行踪,飘忽不定,伴随着人们的讶异造访。
它是生命中同样不期而至的以外的化身。有时是顺风,突降的机遇或好运助人们“一夜飞度镜湖月”;但更多的时候它是强劲的逆风,逼得人们闭上眼,强咬着牙,握紧了拳头,耳边是飞舞的发丝和怒吼,或艰难逆流而上,或就此被风轻易吹走,重重落地;有时是丝丝微风,人们微微一笑或微微皱眉便继续赶路;有时却引起了沙尘暴,迷蒙了路人的眼。
这些或善或恶的风便是命运之神诡异的笑容,伴随人们一路前行,却又在蓦然回首之时才能真正参悟。
人们总是害怕这些以外的访客,恐惧于无法预知它们的本意。但简单的清亮心境确实有效的定神丸。只有明确心中的目标,坚定追逐“太阳”的方向,那么,无论风从何处来,是顺是逆,或善或恶,都能静心一步一步向前迈,即使驽马十驾,却总有一天能看清太阳的光冕。不为顺风所动,须知飞得越高,可能摔得越惨;不为逆风所累,这可能是强劲臂膀的最佳时机。不为风的低语所诱惑,不为风的怒吼所怯懦,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有坚定的目标和方向。
由此,再强盛的风也成了细软的微风了,伴着微风前行,岂不乐哉!
或许最终极少有人能真正追逐到太阳的光辉,但当那些或成就奇迹或带有遗憾却从来未放弃的夸父们回首之时,却深深感激那神秘的风之子。
因为那琢磨不透的风,使人历尽了各种心态与磨砺,因为那琢磨不透的风,使人学会宠辱不惊,坚强坚韧;因为那琢磨不透的风,是沿路的风景透着一股韵味;因为那琢磨不透的风,使那浸透汗水与血泪的人生成为不朽。
这些意外之风,是命运给与的含蓄的礼物,让睿智的人们在饱经风霜后,忆起自己的拼搏与奋斗,能够心满意足的微笑,即使别人看来微不足道,自己却能理解,那些仍时常出现在梦中的风,是如何使自己收获了满心灿烂,是如何升华了原本平凡的生命。
阳光虽辉煌,却最终是风将生命推向极致。
风声一何盛!
【范文五】
变与不变(64分)
法国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的从四面八方吹来。太阳的升起是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定律,而随心所欲的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却是瞬息万变的存在。但是再如何变化的风都不能影响太阳的升起,再多样的变化在不变的定律上也能趋于统一。
在我看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对“不变”的坚持;而四面八方的风却是对这种“不变”的挑战,是不同时代中形式各样的变化。不变的是原则,坚持的是思想;而变化的只是看待问题处理事务时的方式和角度。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那种社会,变与不变却又同时存在,遍地生根。只有在不变的原则下接受这些变化,融合交流,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共存。
在变化中寻求不变,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也更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君不见清末的闭关锁国造成的思想闭塞与科技落后,正是出于保守派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盲目乐观和顽固坚持。在他们坚持“中学为体”这一不变的同时,将所有改革之风拒之门外,从此在现代化的起跑线上便已落后于西方世界。反观日本,同样也面对变与不变的选择,毅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明治维新,却也不忘坚持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和勤勉自理的民族文化,终成亚洲强国。面对变与不变的格局,晚清的中国只是盲目坚持固有的“不变”,而日本却是在坚持不变的民族根本上采取变化的前进方式。
只期待太阳升起所带来的光热而摈弃所有的风,只能创造一个无声世界,有了风声相伴的日出才能算得上有声有色。
但要达到变与不变的和谐共存,营造一个美丽的日出却也是不易。坚持自己的根本,接受袭来的变化和融合交流才是不二法则。儒家文化的长足发展是个极好的典范。从春秋战国时的“仁义”,到汉武帝时夹杂阴阳学说,鼓吹君权神授直至在宋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儒家是赢了时代的需要,迎合了统治者的思想,遂被视为中国正统思想,儒学虽在不断变化,但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根本——对伦理道德的培养和对优秀品质的塑造,在变化的时代中,根据时代特征维护其不变的思想核心。
可见,对待变化与不变需要的正是接受与包容。四面八方的风不应被一味排斥,也许用其中和煦的东风才是最佳搭配。
太阳的东方升起受到风的侵袭,坚持不变的同时总会受到时代变化的侵蚀。无论是方式抑或是角度的变化,坚持原则,维护根本,在变化的趋势中达到不变的统一,此乃智哉!
【城市类】
(十一)读了下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开放,城市就丰富;你孤独,城市就封闭;
你热情,城市就友善;你冷漠,城市就不近人情。
【审题提示】
该题目带有话题作文的味道,首先是要在审题上下足功夫,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就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而言,主要是落在“你”和“城市”两个词语上。
1、对“你”的分析:
①“你”指的是谁?是城市的“土著居民”,还是来自城市外来的“移民”?还是来自其他国家,远渡重洋的“洋鬼子”?
②“你”是实指?还是虚指?你可以是一个个体真实存在的个人,也可以是指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也可以指一种态度或者观点。
③“你”也可以按照身份,地位,职业或者扮演的社会角色来具体区分,这样写作时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2、与城市相关的几组概念和理论:
(1)概念: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2)关于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
(3)关系性材料作文:
材料中关于“你和城市”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理解是写作立意的重点,主要考察学生对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认知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立意是应该站在两者间的平衡点来分析,但该材料似乎更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影响,主观对客观的影响。一个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城市的每一个细胞——个体“你”,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才是主导,是主因!也正由于你的表现,才会影响到其他的个体,而个体之间又互相影响,从而导致城市精神的变革。分析应辩证较。
【环境类】
(十二)请以“鸢飞鱼跃,道无不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提示】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并无难度,但立意的高下则取决于对“道”的理解,即你从“鸢飞鱼跃”这一自然现象中体悟到了什么“道”,并且深入思考:为什么“道”“无不在”?鸢的“飞”,鱼的“跃”,充分展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喜悦与顿悟:不止是人类拥有生命,且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分量,生命有着无法承受之重,因而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教育类】
(十三)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说:“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要让全国人民吃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不止一次大声疾呼:“中国教育,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们所期待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颗“中国心”,要以民族精神为根基。
【审题提示】
材料引用了两位专家的话,看似关联不大,但从材料最后的关键句中可以把握两段话的共同内涵,也即材料的核心思想:中国教育,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民族精神为根基。
(十四)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故事,她要求女儿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虎妈也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而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么?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蔡美儿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并且在美国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下获得了成功。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反思和总结。尤其,是在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今天,如果一味的讲究“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或者向美国等欧美国家的教育模式学习和借鉴,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吗?我们对此表示怀疑。其实这则材料,也让我们从某种角度看到中国式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因素。如果能将两者(中国和国外的教育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很好的结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中西结合,那么最后受益的将会是学生,记住,教育是要以人为根本。这是宗旨,也是核心。
【补充材料】:
西方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自己真正追求的人。西方判断教育成功与否,不是单一标准,而蔡美儿判断孩子成功的标准是非常单一的,比如拿好成绩,拉小提琴。其实西方更注重学生个人的幸福感,因此将这算在评价体系之内。西方没有那种‘今天的苦,为了明天的甜’的意识,他们觉得,童年占了人生的1/4,一个幸福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的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就会担心,这种单一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不快乐或没有真正的创造力,他们长大后有技能又顺从,却会因缺乏无畏精神而成不了大器。忧虑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富有时代发展气息的反思。
(十五)最近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华裔教授蔡美儿成了美国最具争议的人物。她出版的《虎妈战歌》在被美国媒体摘录后,成为了的热门话题。
蔡美儿观点被概括为三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全优生”是基本要求;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家长应该替孩子作更多的选择。
但恰恰是她的这种让美国妈妈们觉得“残酷、摧残孩子自尊心”的观点,让她培育了两个卓尔不凡的女儿。
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一些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审题提示】
虎妈的教育观念,你怎么看?你可以就她的三个观点综合起来谈,也可以就其中一点深入展开。更有意思的是,题目中提到中美教育观念的冲突,对此你又怎么看?
值得提醒的是,现在在美国,虎妈是“最具争议的人物”。既然还在争议,就说明一切还没有最后的定论。虎妈的成功教育毕竟只是个案,她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是否值得其他的父母借鉴学习,换而言之,是否值得大力推广,还有待于商榷,有待于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
(十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
2008年华东师大二附中应届毕业生孙恺文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面试时有一段精彩的问答 问:列出上一年里你最喜欢的几部著作。
答:《论语》、《诗经》、《鲁迅短篇小说选》、《2000年民歌集》。
问:列出你经常阅读的印刷物或电子出版物。
答:《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维基百科全书》、《法国世界报》。
问:列出上一年里你最喜欢的电影、表演、展览会、音乐会及各种演出。
答:《哈姆莱特》、两部易生戏剧、《超级笨蛋》、《埃及博物馆》、《卢浮宫》、《血钻》、《无间道风云》、《卢旺达饭店》、《阳光小美女》、《辛普森一家》、《越狱》。
材料(二)
“在我面试(2009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那一组,我问了所有学生一个共同的问题:读过些什么书?但他们给出的答案让我太失望!所有学生报出的书名要么与教材相关、要么是老师规定的、要么就是四大名著,只有一个学生的答案超出了四大名著的范畴:《悲惨世界》。”
【审题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而且有两则材料,虽说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但作文立意的确定应以上述两段材料的共同的“意”为基础。材料(一)材料(二)形成鲜明的对照,且发人深思。中外不同的大学面试时所问的问题何其相似,可学生的回答却大相径庭。面试问题的接近,说明中外大学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和经典的阅读,而学生截然不同的回答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忽视经典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审题时应从这一现象出发,深入思考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立意】
1、可以从应试教育的弊端及教育制度入手,谈经典阅读走进课堂的重要性。
2、可以从中外大学招生面试题目的共性出发,谈新型的人才观或中学通识教育的重要。
3、也可以从社会的大环境入手,从家庭教育入手,谈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重要性。
4、还可以从学生自身出发,谈经典阅读应成为发自内心、提升素养的一种精神需求。
【素材链接】
1、面试结束后,一名经济学院的考官感叹:“可能学生负担太重了,他们的阅读范围真的很小。”
2、日常的语文教学也以应试为目的,大多是“速成式”的“短平快”,常常败坏了学生的读书胃口,塞满了自我学习的时间。表面上功课优秀,实际上与文学与文化名著绝缘,很多同学是高中毕业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没有读书的方法和审美意识。
3、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一种冲击。
4、经典阅读可以增强语言感知、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能力、丰富人的心灵,提高人文素养。
5、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懂得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
【公民意识类】
(十七)国人的沉默曾遭遇鲁迅的重批。但鲁迅同时又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1世纪,这是一个自由表达的时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爱上发言。小至生活琐事、娱乐八卦,大至文化界、学术界等专业领域,都在这个时代通过网络、报章、视频等走向广泛地被言说。
我们的沉默、我们的发言,是国人曾经和正在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见解。注意: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此番言论,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沉默也好,开口也罢。这都是一个人选择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是沉默和开口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实质其实要一样。沉默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开口也不是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无趣。沉默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是一个自我对现实和人生不断酝酿和反思的过程,开口也应该是自身对社会和现实积极参与,我们要“说话”,所说的都是为了公共利益,体现的是说话人的公共精神之强度。
也许国人沉默和开口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其背后的或充实或空虚的精神。
【礼仪修养类】
(十八)请以“浅说‘道德的血液’”为题写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提示】
这是一个给出论题的命题型作文。“道德的血液”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借此关注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水平严重下滑的事实,并由此引发自己的思考。
背景是这样的:2008年9月温家宝在纽约出席欢迎午宴时,被问及中国的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他当时表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呼吁中国企业家应有道德心、流道德血。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特别谈到了房地产商的道德问题。温家宝总理说:“在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沿着比喻的思路,可以思考道德的血液对社会的意义,当下社会哪些人缺失了道德的血液,为何而缺失,如何重新使道德融入到血液中。
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郭沫若语),如果纠缠于血液有无道德之分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思考 不仅仅停留于对社会道德缺失的批评,不仅仅泛泛地谈道德对社会的必要性,不仅仅空洞的口头呼吁,而是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何进行社会道德建设。
【开头示例1】
道德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它犹如血液般贯穿我们的全身,浸润我们的筋骨;道德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它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唯有让道德的血液注入到我们的全身以及社会的各个元素中去,那么世间的道义才会由是而显,世间的真、善、美才能由是而彰。
评析:可谓是“正、大”的开头。正,破题解题,开宗明义;大,视野宏大,关注“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同时也显现出语言的不俗功力,整散结合,比喻自然,尤其是“道德的血液”先是正说——“道德……犹如血液”,后是逆说——“让道德的血液注入到我们的全身以及社会的各个元素中去”,语言老到,圆转自如。
【开头示例2】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道德,人也只不过是无情的冷血动物。如果血液中没有道德,那足球场上充斥的将会是无休止的飞铲和红牌;如果血液中没有道德,那商场中存在的将会是无数暗藏的诡计和威逼利诱……如果血液中不存在道德,世间也不会有“情”字可言,各种所谓的亲情、友情将沦为掩饰“不道德”的工具。
评析:通过反面假设,推导出足球场、商场、(人)世间缺失道德后的后果,警醒世人血液中的道德不可或缺,这样的铺排具体而又有层次,不错。建议再补一句:“如果血液中不存在道德,社会……”,使最终的着眼点放在“社会”,从而不仅仅看到缺失道德对人间真情的损害。
【开头示例3】
因为无良的奸商,导致内地奶粉纷纷下架,大量人口涌入香港扫货,引发一场奶粉争夺大战;因为虚荣的教授专家,一场场学术造假案纷至沓来,斯文扫地得让民众目瞪口呆。药家鑫事件一经披露,更是让众人不禁惊呼:道德的血液何在?人体中的血液本应相同,然而道德的血液为何大相径庭?
评析:从发人警醒的社会真实现象入手,自然地引出犀利的质问。这样的开头确实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开头示例4】
当“道德”已经淡化为嘴上随口说说的话语、纸上苍白无力的字迹,是否应该寻回其最本源最鲜活的血液,为道德注入最鲜活的动力?也许我们未曾发现,道德已从“我们大家”身上,潜移到“你们”“他们”的身上。我们往往用“道德”的眼光、“道德”的评判标准来要求他人、质问他人,却不曾问问自己:我“道德”了吗?“道德”是我们大家的事,要使“道德”保持活力,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源动力,就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评析:角度独特,观点独到,我们也确实需要这样的反躬自省,否则无益于整体的道德建设。
(十九)黄炎培曾以“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概括其师蔡元培:“盖有所不为,吾师之律己也;无所不容者,吾师之教人也。有所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其大也。”
请以“有所不为”或“无所不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提示】
“有所不为,无所不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难。“有所不为”是择善而“固执”,要有择善的眼光,也要有“固执”的勇气;“无所不容”是海纳百川的宽容,要有博大的襟怀,也要有调和的手段。否则的话,单是思想内在的冲突,就足以让人烦恼不堪,更别说以此律己待人了。本题参考立意:以前总觉得,宽容是出自本性,后来才发现,其实宽容的背后,必须有眼界作为支撑。所谓“少见多怪”,见得多了,自然不以为奇,可以容忍的东西才更多。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一心想学丹青的年轻人走南闯北几十年都没能找到满意的教画师傅,他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嗜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茶壶往茶杯里倒水,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一位高僧用茶杯与茶壶之间关系形象地向前来求助的年轻人说明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才会有所收获的人生道理,切不可恃才以傲物,以宠而作威;画画有如做学问,不可本末倒置,只一味地找寻名师指点,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来提升自己。
【热点焦点类】
(二十一)一段时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小饭店竟称作"美食广场",一个大众浴池也名之为"洗浴中心",一个国学宣讲人却被冠以"国学大师",一本普通练习册偏叫《名师伴你行》。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被疯狂宣传热炒,看后给人的感觉正如小品台词所说:"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其实就是那二锅头兑着白开水"。
对此,有人说,现代社会包装很重要;也有人说,现代社会缺少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有人说,过犹不及,名实相符才是正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针对这则材料,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辩证立意。
(二十二)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传到网上去,然后再等着大家的赞美、评论,尽管有些赞美、评论来自根本不认识的人。有人说这是“晒幸福”。
幸福,一定要晒出来吗?晒出来,真的会幸福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审题提示】
根据题意,要求我们对“晒幸福”写出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晒幸福”,而非“幸福”,一字之差可能导致议论重心的偏移。)题目中提示了两个可供参考的思考方向,我们可以就此思考下去。当然我们也可以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毕竟在“千人一面”的作文中,“不走寻常路”更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幸福并不需要晒,因为幸福是一种自我的感觉,它并不需要外界的赞美和评论,它取决于自我的认知与感受;幸福拿出来晒,也无可厚非,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幸福,这有什么错呢?(回答题目里的第一个问题)
晒幸福,没有什么大不了,根本不必大惊小怪。但我们必须注意“变了味”的晒幸福。如果晒幸福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我们反对;如果晒幸福变成了一种自我作秀、自我炒作的手段,我们更需坚决反对。(可以突出重点,剖析“误区”)
把幸福晒出来,未必就会收获幸福,也可能得到的是漠视、嫉妒甚至谩骂。由此看来,在晒之前,需要敢晒的勇气;在晒之后,需要淡然的放下。如此,幸福依旧是幸福,不会因晒之后而受到的不公正的评价而变质。(回答题目里的第二个问题)
大家一起来晒幸福,绝对不可能借此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但是通过晒幸福,能够传递快乐的心情,能够感染更多的人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更重要的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幸福照片,启迪着我们每一个人有关“幸福”的真谛——其实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幸福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它更多的是平凡朴实;其实幸福不必外求,它发自内心。幸福,源于一颗懂得体味生活懂得感激生命的心。(晒幸福的本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