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6-12-16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一提到凤阳花鼓,许多人脑海里就会这样一首小调: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它描述了过去凤阳人遇到灾荒年景的悲惨情景,也揭示了凤阳花鼓流传外地的起因。凤阳花鼓实际上是包括曲艺双条鼓(又称花鼓小

       一提到凤阳花鼓,许多人脑海里就会这样一首小调:“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它描述了过去凤阳人遇到灾荒年景的悲惨情景,也揭示了凤阳花鼓流传外地的起因。凤阳花鼓实际上是包括曲艺“双条鼓”(又称“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在内的几种民间艺术的合称,主要流行于安徽凤阳县燃灯寺、红安徽蚌埠淮河广场上的花鼓灯表演心、小溪河等乡。其中以“双条鼓”较为常见,它是在明代一种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并早在明朝中叶就已经在江浙一带流传,大多由凤阳外出乞讨的男女老少演出,其原因还得从朱元璋当上明朝皇帝以后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凤阳人,夺得天下登位后,便将江南富户14万家迁入凤阳,作为中都。此外,他还从各地移民和发配罪犯到凤阳垦荒屯种。然而由于苛政、恶吏和自然灾害的交相蹂躏,致使许多人家生活贫困潦倒,无法生存,只好逃荒要饭,流落他乡j为了谋生混饭,他们经常是边走边安徽省亳州城内制作花鼓的手工作坊 唱凤阳花鼓乞讨。因江浙一带富户在被迫迁居凤阳后不得擅自还乡,于是许多人便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每年都回到老家扫墓探亲,久而久之竟成习俗。不但如此,凤阳花鼓还随着凤阳灾民的四处流动而传到了黄河以北的北京等地。凤阳花鼓多由二人表演,清初以前表演者多是夫妻二人,后来则多««安徽合肥儿童表演的花鼓舞由母女、姑嫂关系的妇女沿村卖唱。演出时一人打花鼓,一人敲小傻,第四章水光上的“社戏”:戏曲筝笆119口唱小调,花鼓和小锣作为节奏乐器穿插其中。早期的花鼓形似腰鼓,体积较大,双手击  奏。后来人们为了外出卖艺时携带方便,便把花鼓的样子改成了形如书鼓的扁形小手鼓, 凤阳花鼓表演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坐唱”,多演唱长篇叙事性歌曲,一般在街头、作  坊、村头、私人客堂内坐在长凳上演唱;二是“唱门头”,多演唱短篇,内容大致是祝 福、祈吉之语,一般在沿门乞讨时演唱。由于唱凤阳花鼓的艺人经常四处流浪,因此时常  会在演唱中加入所到之地的一些民间小调或秧歌,从而大大丰富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 使之节奏鲜明,舞姿轻盈。为此,昆曲、京剧等正规剧种也曾吸收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创  作短剧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