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六日
发布时间:2016-11-11
字体大小:
历史悠久的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引人瞩目、令人向往的著名重点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叫清华学堂,是1911年清朝政府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于1911年4月26日创办。
清初时,现清华大学工字厅、怡春园一带叫熙春园,道光皇帝把这园子赐给他的五儿子奕FDB9,咸丰皇帝为此园取名清华园,又叫“小五爷园”。早在明神宗时,神宗的外祖父李伟的园子就叫清华园。“清华”二字就是由此得来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其中美国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1904年,经谈判交涉,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部分,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1929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先后有四批学生直接派往美国留学。1911年4月26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所有办学方法均照美国学堂实行。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了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管清华学校,将校名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翌年旧制全部结束,完成了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大学的过渡。
旧中国的清华大学,毕竟是建立在中国土地上,教师和学生毕竟是生长在中国人民之中,民族的苦难和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着他们的觉醒。师生们身上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因此,清华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解放前,清华大学师生曾向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的斗争。他们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三·一八”反帝爱国大示威。1935年,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清华人惊呼:“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由此爆发了划时代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清华学生成为当时中国学生运动中的一支主要力量,闻一多教授的“拍案而起”和朱自清教授“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在清华园山坡上,还建有他们的塑像和“闻亭”、“自清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清华大学于1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并兴建了诚斋、立斋、强斋等数十座楼房;60年代又兴建了中央主楼;从70年代开始主要兴建教职员工宿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工科大学,为祖国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