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坐标

发布时间:2016-12-14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他是一位朴素得比农民还农民的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付出毕生心血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专家。  他是一位用58载闪光人生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命题的优秀共产党员。  他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每年在太行山区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

       他是一位朴素得“比农民还农民”的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付出毕生心血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专家。

  他是一位用58载闪光人生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命题的优秀共产党员。

  他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每年在太行山区“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以扎根山区30多年的无私奉献,以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标注了一位知识分子一心为民的人生坐标。

  今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教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噩耗传来,许多山区百姓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网络上,上百万人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农民急需的技术就是我们科研的方向”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是李保国作为农业专家工作的主基调、红线条。”河北农大科教兴农中心副主任李铁旺说,李保国的科研攻关,就是冲着农民脱贫去的,“有同行说,李教授的项目,个个土得掉渣,可正是这些项目解决了农民脱贫的老大难问题。”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

  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他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生活常态。晚上则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

  李保国陆续提出“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聚集土壤,聚集径流”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创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青葱依旧。

  李保国因势利导,引导群众栽苹果、种板栗。如今的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人均收入达10600元。前南峪的“致富经”在周围村“发酵”,所在的浆水镇由贫穷镇变成了富裕镇。

  乡亲们说,是李保国传授的治山方法救了前南峪,救了浆水镇。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内丘县岗底村。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悄悄递给他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后面留着他的家庭电话。

  一个月后,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晚上,反复盘点治理方案。半个月下来,李保国拿出治山计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苹果成为大家的首选。

  村民在8000亩山场栽下20万棵苹果树。为了让果农尽快掌握好技术,他编写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人手一册,通俗易懂。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

  岗底的苹果火了,1999年获昆明世博会银奖,“富岗”品牌2011年评上中国驰名商标。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的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带动7万多农民脱贫致富。

  临城县凤凰岭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村民们说,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还是死。1999年,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和群众一起,通过采样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下面是僵石层。僵石呈强碱性,乱石滩不存水,根本种不活树。

  “把僵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在李保国指导下,绿岭公司在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全面实施“挖走鹅卵石、打破僵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的荒岗治理技术和“有机肥改土、养鸡治虫、大树开心、见枝拉平”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荒岗丘陵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山区就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2014年,南和县开始发展红树莓产业。由于缺少技术,树苗成活率仅有10%左右。项目负责人周岱燕慕名找到李保国。

  当李保国了解到这是一个快速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时,应承了下来。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跑遍了东北三省、山西、河南等地,考察基地、调查市场,拿出了一套发展方案,先后抽调5名硕士研究生进入树莓技术课题组,搞基础研究工作,还动员国家林科院育苗中心专家加入,专攻红树莓的组培及红树莓新品种的培育。

  在李保国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南和县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树莓种苗组培中心,年产树莓种苗1500万株,可满足2万亩土地的种植发展需求。目前,种植面积近7000亩,辐射河北10多个县,农户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

  30多年来,李保国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而这些技术,都是贫困地区群众最急需的技术。

  “李教授常说,农民急需的技术就是我们科研的方向,要多搞‘雪中送炭’的技术,不做‘锦上添花’的文章。”李保国的搭档河北农大教授齐国辉说,李保国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能治穷、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