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做事 “轻轻”为人——村支书周炳耀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14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照片上的周炳耀消瘦,脸部轮廓清朗,眼睛眯成缝,笑得自然又有几分羞涩——亲切如邻家大哥。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民说,我们的这个村支书,平时见人就三分笑,很和气,团结很好,而且没有一点生气的态度,大家都喜欢喊他耀仔。  在卓洋乡党委副书记李霞看来,这个人,感觉很轻,平时基本上感受

    照片上的周炳耀消瘦,脸部轮廓清朗,眼睛眯成缝,笑得自然又有几分羞涩——亲切如“邻家大哥”。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民说,我们的这个村支书,平时见人就三分笑,很和气,“团结很好”,而且“没有一点生气的态度”,大家都喜欢喊他“耀仔”。

  在卓洋乡党委副书记李霞看来,这个人,感觉很“轻”,平时基本上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只是自己在那里细细地做一些事情,很平常的一个人。

  就是这么一个人,9月15日,中秋时节,在抗击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前线,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不幸落水,被急流吞没,生命在45岁的坎上落下响亮而悲壮的休止符。

  人已逝,再回望,发现恰恰是平常,蕴藏着博大力量。四季轮替,日升日落,大自然的平常,孕育着人间万物的生机勃勃。而人的平常,如涓涓细流,默默无息,却涵养着一方水土,温润着他人心田。

  恰如他的名字,有“火”也有“光”。这似乎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在你不知道的角落,有人在温暖世界。

  “有事找耀仔”,遇到难事、急事、大事,他总是第一“落点”

  周炳耀生前生活着的庄里村,共有124户414人。如果说“414”是分母,他这个“分子”的分量最重。因为一旦遇事了,在村民心目中,他几乎总是第一选项。

  他个人有一辆二手的“比亚迪”,俨然成了整个村子免费的急救车。

  2012年2月,村民张清湘上山砍柴时,不慎摔断了脊椎。家人试着找周炳耀帮个忙。踩脚油门的事,走!这一趟是到古田县医院。从庄里村到古田县的路,我是坐车经过的,摇摇晃晃,坑坑洼洼,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探,不说开车人,坐车人也得全神贯注,给自己捏把汗。这一个来回就是三个多小时。

  2013年,村民刘长钟73岁的老父亲不小心从自家二楼跌下,导致骨折。在田地里干活的周炳耀得知情况,放下锄头,踩脚油门的事,走!这次是到宁德市的医院,一趟就70多公里。

  2014年夏季,村民张巧明4个月大的女儿突发高烧,深夜一点多钟,她硬着头皮敲开了周炳耀家的门。踩脚油门的事,走!先到乡里,条件有限,处理不了,于是直接奔向福州。这一路,要翻过一个隧道又一个隧道,打个来回就是300多公里……

  这辆车还是免费公交车,并且具有随叫随到的“功能”。

  村民周炳增回忆,有一年,正值农忙,他请了隔壁树兜村的7名村民到家里“打个短工”。傍晚,雨下个没完没了,这7位怎么也坐不住,吵着要早点回家,搞得周炳增焦头烂额。忐忑之中,还是拨通了周炳耀的手机,毕竟是个“不情之请”,只好含含糊糊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没几分钟,车就来了。送一趟,再送一趟,乐此不疲。

  受人恩情,自然是要感谢的。周炳耀不理会,笑着摆摆手。退一步说,汽油费还是要给的吧?还是笑着摆摆手。

  “要我说,他这个车,就是一辆为全村人服务的车!”75岁的老党员周传仓总结道。

  车老是在路上热心地奔波着,当然是因为人是个热心人。

  今年8月,村民刘长营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家养殖场里的几千只鸭子患上了禽流感。他心急火燎,把药搬回家了。村里没有兽医,怎么给鸭子打针?“有事找耀仔”的观念牵引着他闯入了周炳耀的家。按说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但这位村支书还是跟刘长营一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干起了兽医的活儿,“自学成才”。

  村里在外务工的多,到了上交医保、社保费用的时间,全国各地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涌向周炳耀。他一一记下,抽出时间把事情办得妥妥的,解决大伙儿的后顾之忧。

  说白了,这个村支书就是个“驾驶员”“勤务员”。有人说,“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周炳耀总是被庄里村的村民需要着。他的好,村里人惦记着。遇难的消息散开,在外务工、平时难得回趟家的,纷纷冒着台风的余威设法赶回来。周炳增是连夜从杭州回到村里的,黄荣勤是从湖北回来的,先坐趟火车,再倒趟火车,再转大巴车、摩托车。辗转一路,目的只有一个:到这位村支书的遗像前洒把热泪,扎扎实实地三鞠躬。

  他笑着说:“几块钱的事!”村民含着泪说:“这个意义很重!”

  台风“莫兰蒂”的破坏力至今令人心有余悸。74岁的村民周传义说:“那天的雨,用‘倾盆大雨’远远不够,说‘倾缸大雨’还差不多。”

  9月15日凌晨,“莫兰蒂”登陆福建。6时许,周炳耀披着蓝色雨衣、穿着拖鞋,顶着“倾缸大雨”出门了。按照事先部署,他和村支委张华忠一路同行、一道巡查,排除隐患。

  “当时,怎么说呢?水叫着喊着往下冲,跟老虎出山一样,跑得比汽车还要快!”张华忠形容道。

  他们小心翼翼,来到村民张丽翠家旁的涵洞前。大水急匆匆往下奔袭,将沿途的杂物裹挟其中,累积到一定份儿上,生生把涵洞给堵塞了。急速的水流给阻挡了,被迫改道,就一股脑地往四周翻涌,朝临近的房子墙面横冲直撞,找到空隙,一顿猛灌。

  张华忠说,周炳耀就蹚水到桥面,着手疏通涵洞。他紧紧抓住堵塞着涵洞的一根竹竿,使劲拖拽,竹竿的另一头缠绕着一堆杂物。竹竿松动的瞬间,水流湍急,形成的力将周炳耀拖入水中……
  假如周炳耀不及时出手,会是什么情况?9月28日,在出事现场,张华忠指着涵洞周边的7栋土房子,说这些房子很可能就垮了。

  责任在肩,周炳耀心里清楚要干什么。关键时刻,“驾驶员”“勤务员”成了大家的“守护神”。

  庄里村的乡亲习惯了他的好,他也习惯了乡亲们的一声召唤,“要我帮忙”,没问题,上!但他并未止步,而是朝着“我要帮忙”的路子走。

  2015年冬季,村里遭遇寒潮,不少人家的水管、水表都冻裂了。周炳耀是个“多面手”,水电工技术就不赖。“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于是挨家挨户地排查,能修的就修好,坏了的就换一个新的。

  还是老路子。村民要给工钱,他笑着摆摆手。材料费总是要给的吧?还是笑着摆摆手,“用的都是边角料,废品,不值钱”。

  周传仓跟周炳耀的父亲有过纠纷,想着“贵”为村支书,周炳耀肯定要向着自家人。但周炳耀不计较这些,从中撮合两位老人握手言和,还把他这个外人视为“自家人”。有时候遇到收电费的,不在家或者身边没带零钱,恰巧让周炳耀碰见了,二话不说就垫付了。见面时再还上,得到的答复是笑着的回绝:“几块钱的事!”

  “人有这个肚量,不容易!干部都这样,老百姓还不鼓掌拥护?这确实是几块钱的事,但这个意义很重!”周传仓眼含着泪,竖起了大拇指。

  满腔热情地解答与群众相关的“题目”

  村里人说,有时觉得,周炳耀这个村支书没有个村支书的“样子”。后来又觉得,村支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周炳耀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的儿子周铭灿摇头:“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女儿周巧烂叹息:“我也说不来。”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超级暖心的“老爸”。

  周铭灿要到辽宁务工,“儿行千里父担忧”,左叮咛,右嘱托,“尽量对人好一点点。”“不要跟人争执,不要大声嚷嚷。”“碰到事了,就慢慢解决,不要着急。”起初,周铭灿觉得这有点“婆妈”,跟不上时代,“后来我经历了一些事,才知道他是对的”。

  周巧烂远嫁海南。每次回娘家,周炳耀把她“供着”,让她安心当“娇娇女”。今年6月回家,她正要起身洗碗,就让周炳耀抢先了。周巧烂觉得“老爸”很可爱,掏出手机,在客厅远远拍下周炳耀洗碗的视频。只见周炳耀弓着腰,麻利地干着家务。如今这段视频,也让周巧烂“供着”,成为内心深切怀念的一丝慰藉。

  儿女都“远走高飞”,身边的壮劳力也在远方干得有声有色,周炳耀为何总是“按兵不动”?要说他会开车、懂维修,水电工也能来,种香菇技术有一套,也到北京、深圳见过世面,人缘又不错,出外务工肯定是把好手,可以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周传义说,村民有时也开玩笑,说他就像个“老母鸡”,趴在窝里不出门。

  他的兄长周炳铨知道,父亲年事已高,妻子又是个老病号,让他心甘情愿留下来,用肩膀去扛起男人的责任。他的兄长可能不知道,这个弟弟还有别的追求。

  “作为一位村支书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多换位思考,用真情感化和凝聚群众。”这是周炳耀手写在“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民委员会”稿纸上的誓言。

  或许,共产党员周炳耀把短暂的一生视为一个“解题”过程:群众出了“题目”,他就一笔一画地认真解答;群众不出“题目”,他就自己找出“题目”,再用心解答,目的是尽量让群众少遇到“题目”。

  为什么在村民面前,他总是能做到有求必应,甚至还“没事找事”?为什么多年来他坚持四处筹资、自己垫资,修道路,立路灯,建老年人活动中心,热心向贫困户传授香菇种植技术?这似乎就是答案。(记者 王国平 高建进)